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用学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该小说创作于1813年,当时的作者处于而立之年,正是思想意识成熟的鼎盛阶段。而语用学简单来说,同一句话,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未必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直接语言间接表达,使听话人授意。当然,这种意义需要放在特定的语境之内。简・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对语用学进行了灵活应用,通过语言本身的特色体现其核心价值观以及小说思想核心。

关键词:文学价值 《傲慢与偏见》 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概念及日常应用

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主要研究对于同一句话而言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听话人所理解以及交流的语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语境的形式发生改变,则同样语句的意思便会不同。用学的研究并不在于语句本身,而是语句之外、结合语境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语句综合传递的信息。所以得出结论,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句言外之意的学科。

语用学的应用体现在人与人的日常交际中,人们有意或无意都在利用语用学的学科常识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分析语用学的应用时,所结合的语境包含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所谓文化语境是指说话人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及所处社会背景产生的语境,而情景语境是指说话的当时身边发生的事情。情景语境也包含该语句前言后语所表达的意思及语句参与者本身的意愿。说话者通过潜藏台词对自己的语句进行额外意思的表达并被听话人领会,这就是语用学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应用。

二、《傲慢与偏见》的文学价值及社会价值

(一)文学价值探讨

1.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在思想闭塞的英国乡镇上人们的生活状态。班纳特是英国乡下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乡绅,有五个女儿,他的夫人性格唯利是图,每天脑袋里想的就是给几个女儿物色好丈夫,当然,她所谓的“好”就是有钱。新邻居宾利的到来无疑给她打了一剂鸡血。其与班纳特家大女儿简互相爱慕,很快产生感情。而宾利的朋友达西则看不起这里的每个女孩,其中包括简的妹妹――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但在一次舞会的接触上,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看法有所改变。即便是这样,达西对于伊丽莎白的态度依旧始终很傲慢。两个人在相处的过程中遭到了各方面的阻拦,包括宾利的妹妹――同样爱慕达西的卡洛琳、伊丽莎白的远房表亲等。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认识也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变成后来的深入了解,对其印象大为改观,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说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波折,男女主人公在相处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始终充斥着来自周围、自己内心的各种矛盾。这部小说中的“傲慢”指达西的态度,而“偏见”则是伊丽莎白对待达西傲慢的回应。最终,两个人冰释前嫌,找到了真爱。最终,他们冲破了这些矛盾,找到了彼此的闪光点,被对方高贵的品质纷纷打动,因爱而走到一起。

2.语言风格细腻自然

作为一部女性视角下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在语言风格上充满了细腻的情感。简・奥斯汀在写作的时候格外注意修辞的斟酌运用,使得一幅英国乡间百态画被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当时的社会,将小说写得矫揉造作几乎是当时文学作品的通病,但简・奥斯汀一反这样的笔锋,用自然但细腻的手法描绘出了小小乡镇中的人生百态和真情流露。

全书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写出当时人们不可避免的势利心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是全文的第一段。这段中描述的心理不仅是班纳特太太的心理,也是当时社会价值观扭曲的体现。这样的开篇如同白描画一样,用最平淡的笔法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状态一目了然,直接在小说开篇把握住全篇的思想核心。而这种细腻的心理描述也反映出作为女性作家都有的视角和内心感悟,使读者感到与作者更为亲近,如同看自己身边的故事,使读者感同身受。

(二)社会价值探讨

《傲慢与偏见》作为女性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在势力、拜金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有思想、有见解的女性所表现的积极价值观。初遇到达西的时候,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金钱而对达西有任何好感,相反她认为达西是一个没有内涵的纨绔公子,伊丽莎白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财富而忽视精神内在。在伊丽莎白看来,人和人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体现在男人和女人的平等、富人和穷人的平等上。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社会的主导无疑是男性,而女性居于男性的从属地位,不能作为独立人格而单独存在。然而伊丽莎白对于这种腐朽的思想不屑一顾,她认为妇女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不比男人低。此外,作为一个乡绅的女儿,伊丽莎白的家庭并不富有,但她没有因此而攀龙附凤,而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她有一套完整的人生观。面对粗鄙势力的母亲和姐妹而没有被同化,可以说伊丽莎白是当时社会中的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特别的气质,对人格的坚持,才吸引了达西。在达西的内心深处也是对世俗的那些女人格外地不屑,这也反映出并非所有的富人都对阿谀奉承享受其中,只有内心独立而坚强的女人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男人。虽然最后伊丽莎白和富有的达西在一起,但并非因为金钱,而是他们被彼此的品质和灵魂吸引,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语用学视角下的语言特色――合作准则的应用

(一)质量准则的应用

质量准则是指说话人在讲话的时候保证语句质量,保证语句的真实性。但事实上,简・奥斯汀在全文中经常会违背这一准则,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企图用违反质量准则的原则对小说中的“愚蠢的女孩”进行嘲讽,来体现这部小说讽刺现实的意义。

如在小说第五章最后一段里,班纳特家的女儿曼丽说:“骄傲是一般人的通病,从我读的许多书来看……。”首先来探讨一下曼丽的性格。曼丽是三女儿,平时对家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并觉得自己非常有学识,经常卖弄文字。所以她说她读过许多书,无非是虚荣的想装作自己很有学问,但事实上她是浅薄浮躁、蠢钝而没有思想的代表。她故作聪明地判断达西的骄傲,其实只是想证明自己非常“智慧而有头脑”。根据她的行为来判断,她的话非常不具有真实性。

由此可以得出对于质量准则的违反有利于对反面人物进行讽刺,虽然不用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通过讽刺手法加违反质量准则的应用,可以达到更巧妙的效果。整个小说都是一种嘲讽的态度,所以简・奥斯汀对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在小说中的很多角落,使整个小说读起来嘲讽味十足。

(二)数量准则的应用

数量准则是指在两个人对话的时候,彼此对于话题内容不多说、不少说,保证语句正好,并在此基础上为对方提供足够有用的信息。

简・奥斯汀对于数量准则的最重要的应用在于很多有用的信息都是通过对话来得到的。读者通过小说中说话人提供的大量信息,对小说中的人物形成了了解和认识,不需要作者再通过旁白进行描述。如在小说第十六章中,伊丽莎白和韦翰的对话就是十分典型的应用。在这段对话中,两个人关于达西展开讨论。伊丽莎白认为达西的傲慢令人生厌,但对达西更了解的韦翰则向伊丽莎白描述了一个自己见到的真实的达西,也让读者看到其实达西的本质并不是伊丽莎白看上去的那样,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不具有客观性。通过第三者的描述对主人公进行介绍,避免了作者叙述时的主观性,增加了客观感,这段对话也让伊丽莎白更为了解达西。

另外,数量准则还可以应用于对已知消息的隐瞒,在小说中作者也数次用到,主要用于“愚蠢的女孩”之间为了自己利益而对他人说谎或隐瞒的对话,充分体现了人物个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利己。

(三)方式准则的应用

方式准则是指两个人在对话的时候,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避免歧义、晦涩的言辞。小说对于这种准则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物之间性格和价值观的矛盾方面上。班纳特先生对于女人心思不予理睬和班纳特夫人极度热衷于此事的矛盾;达西对于独立女性的欣赏和愚蠢女人对其爱慕之间的矛盾;拜金人群和注重灵魂人格的人之间的矛盾等。如小说第三十七章中,咖苔琳夫人和伊丽莎白的对话,咖苔琳夫人想要自己的女儿和达西成为一对,当她知道伊丽莎白和达西情投意合的时候内心十分不悦。小说中,她一再挽留伊丽莎白,其中不乏一些冗赘的示好之词,比如:“我本指望你多待两个月的”、“你不用这么急于要走”等,但伊丽莎白并没有什么耐心去听这样的话,所以回答得非常冷淡,与咖苔琳夫人的故作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准则的违背通常用来侧面表达对话双方价值观的差异及性格的矛盾,将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和男权主义划分开来。

(四)相关准则的应用

相关准则是指两个人在讨论的时候不偏离主题,围绕同一话题进行对话。与方式准则相似的是作者在人物对话中也通过相关性准则来体现人物与人物间价值观的矛盾,从而增加小说的讽刺性。小说的第二章班纳特一家在讨论舞会的事情时,本来讨论的话题是彬格莱先生,但由于班纳特先生和班纳特太太在对话中出现了不愉快,加之吉蒂碰巧在此时咳嗽,班纳特太太便骂起了女儿,班纳特先生也将话题一转,通过说女儿咳嗽的不合时宜规避了妻子关于彬格莱先生和误会的话题,不做正面回答。

相关性准则在应用时通常使用违背的手段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通过遵循的手法来使故事情节顺畅,承接下文,非常灵活巧妙。

结语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魅力展现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每句话,都能发现其中的深意,作者的思想就是通过这些简单讽刺的对话进行传递。这部小说对于语用学的灵活把握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不愧为世界名著。

参考文献

[1]吴丹.语用学视角下对《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赏析[J].语文建设,2013(35).

[2]宋真琴.《傲慢与偏见》语言特色的语用学研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4).

[3]蔡景界.语言合作原则下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对话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5(5).

[4]罗倩妮.简・奥斯汀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