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慕课”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两年来“慕课”风暴席卷全球,各级各部门教育工作者在推进“慕课”发展中既有收获又有困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从教师的角度诠释了两点“慕课”中的问题,详细论述了其中一个有关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实验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例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慕课;翻转课堂;角色定位
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以实现“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目标,我国教育学者不断探索与实践。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一股由高等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的“慕课”风暴席卷全球。
一、“慕课”简要概述
“慕课”一词的由来最先始于加拿大,萨巴斯卡大学研究人员斯蒂芬・道恩斯和乔治・西门子于2008年提出“Massively Open O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一词,其英文缩写为“MOOCS”,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焦建利翻译为“慕课”,并冠以令人羡慕的课之美誉。
“慕课”有着众多的类型,如反慕课、私慕课、微课、微视频、进阶作业、在线互动等。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慕课”形式具有一定的基础,即中小学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这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即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教学模式优点颇多。小学生具有学习自觉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然而,微视频、在线作业等形式的课前多样化学习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学生自由提出困惑和想法,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中设置的进阶作业和小测验也时刻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小学数学学科划分的四个知识领域,每个领域内容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慕课”进行翻转教学。
二、“慕课”在小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先学后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主动性。”为展示“慕课”成效,2015年底瑶海区小学数学骨干联盟组织全区骨干教师及新入编教师进行学习研讨,由两名优秀教师为和平路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开设了数学课,教师在这两节课中大量运用微视频、截图、线上软件等手段,讲了除法复习课。在课上,通过播放微视频先回顾昨天晚上看过的视频内容,然后通过作业截图课堂展示学生作业情况,生生互动交流自由讨论作业难点,这一切似乎是那么有条理,环环相扣。但整节课的知识重难点在哪里,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这节课在解决什么问题……在这超时近20分钟的课程里我们并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我想根本原因是教师自己忽视了自己。教师把自己的声音、自己的图像放到了电脑里,却忽视了课堂上的自己,显然教师被边缘化了。这是大多数“慕课”课堂上容易出现的一种误区。即便是在“慕课”教学中,教师仍然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甚至要预见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问题,而且还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否则,随着视频的“刷刷”而过,一些不善于开动脑筋的学生可能什么都没学到,整堂课就是看热闹了。
三、“慕课”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改进实例
“慕课”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由课程实施者转向教育资源的整合者和设计者,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
笔者参加完上文提及的瑶海骨干联盟“慕课”研讨会后感触颇多,也萌生了很多想法,正好这一时期是期末复习阶段,笔者便在自己授课班级大胆进行了“慕课”复习的试验。第一次课,在课前老师先布置学生在班群里下载老师上传的微视频观看,并且完成进阶练习,不会的题课堂上问老师。本次课上学生提问很积极,课堂氛围很“活跃”。但是由于问题是由学生自由提出的,难易程度没有层次性。又由于提问的学生多,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也仅是就题论题,没有系统性,知识点不清晰。此次课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在课后的小练习中反馈出学生优劣差异拉大、偏难的同类型题目大部分学生仍然不会做等问题。经过这次的失败,笔者将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第二次课,教师先带领学生系统地总结微视频以及进阶练习中的知识概念,而后教师将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划分为几个板块,再请学生就各个知识板块提问题,学生间相互纠错,最后老师引领学生总结难点、易错点,并举一反三。课后测试显示,本次改进的效果显著。
每一教育事业的创新都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无论“慕课”风暴多么汹涌澎湃,教育规律的主心骨不能动摇,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替代。面对“慕课”时代对教师的挑战,教师应努力做好角色定位,切不可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朱彩娟.慕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0).
[2]周俊伽,梁宇,邹循东.浅谈“慕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广西教育,2015(1).
[3]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