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渝东南土家雕刻的现状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渝东南土家雕刻的现状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渝东南土家雕刻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其众多的数量、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精湛的工艺而在土家文化中独树一帜。但是,在当前现代文明冲击的现实氛围中,人们对传统的雕刻艺术态度非常冷淡导致优秀的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和继承。因此,极富地方特色的土家雕刻开始流失、变味,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遭遇着灭顶之灾。本文通过对土家雕刻现状提出思考,力图在历史与当今、现代与传统、传承与蜕变中找到平衡点、结合点,从而找到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能有效的保护原有的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土家族;渝东南;木雕;石刻;现状

渝东南土家是以黔江为核心的民族地区,包括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所辖区域。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在千百年来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漫长的民族文化发展中,渝东南土家的先民们执著地带着审美精神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完善自身,创造了种类繁多、形态丰富、内涵深远、独具民族特点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及风俗习惯,如摆手舞、灯舞、山歌、土家庭院、吊脚楼、石木雕刻艺术等,体现了这一区域人民坚强、乐观、爱美的天性。其中土家雕刻因其众多的数量、内涵的丰富、工艺的精湛而在土家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长期以来,渝东南土家雕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植根于本土文化,通过与中原汉文化及周边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漫长而复杂的变革和重组过程中顽强的生存下来,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沉积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等文化信息,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渝东南土家木雕石刻艺术体系。以其崇实尚用、愉悦乐生、醇厚夸张、生动鲜活及寓意深厚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理想,丰富了华夏民间美术的长河。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化频繁的交流。作为土家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渝东南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十五期间,随着“8小时重庆”、渝怀铁路和黔江机场的相继开工建设,公路、铁路、机场三位一体的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初具雏形。去年底,重庆市“一圈两翼”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其中“两翼”中还没有高速公路贯穿的渝东南成为规划的重心。交通的四通八达,对改变长期封闭落后状况无疑是件大好事,同时也改变了这些区域的民众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就像潘鲁生所说:“一方面,西方现代文化长驱直入,给我们造成了一个断流,因为我们也不了解人家的传统文化,人家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我们只能断章取义的学到一点;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断流,我们选择了外来文化,抛弃了本土文化。” 就近些年来看,大家对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关注密切,国家、政府及有关部门也都日渐启动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工程,加之收藏热、旅游热在社会的兴起,对传统文化而言看似值得庆幸,但在正确的开发和合理的继承方面还做得很不够,甚至有些所谓“保护”和“开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已经残败不堪的土家雕刻的灭绝进行了最后的推波助澜。从整体来看,土家雕刻面临以下问题: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特色流失

土家雕刻和其他民间美术的创造一样,其创作动机来源于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有着比审美要求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山外青山还是山,只见石头不见山”,是渝东南土家族聚族居住的物质环境的真实写照,土家雕刻不仅以一种具体的物态构筑而成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还以一种精神化的东西,潜移默化的造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起到安抚人的心理、减轻现世痛苦,使人获得心灵上的自由的作用。①如怪诞、夸张、诙谐的傩戏面具、雕饰精美繁复的三滴水木床、洗脸架、吉祥瑞意的木窗花、石质台基柱础、门框等、白虎的崇拜等。而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土家雕刻千古承传的“实用―审美”价值结构已经不再存在。无论是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关联的物质性,还是和传统信仰相关联的精神性,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失去了原本的目的。物质上的满足感,使土家木雕石刻得以诞生的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的痛苦、挣扎、不屈的文化心态随之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富足后的消遣,导致土家木雕石刻特有的怪诞、幽默、质朴、粗犷的特色正在被逐渐侵蚀、消解。

(二)生产方式转变、手艺流失

土家雕刻主要是基于实用的目的,本地的土家匠师们以木、石为载体,根据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在不经意间创作出充满活力、勇于进取、虔诚而又充满自娱自乐审美意识的木雕石刻艺术,借助率真而又鲜活的形象以装扮自我,以积极乐生的态度美化生活。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工匠们既充当了制作者,同时也是设计师。而随着经济的改观和交通的便捷,使新材料和新工艺替代传统手工艺成为可能,也成为当今土家人纷纷追求和效仿的时尚,大量依附于建筑上的木雕石刻艺术也随着传统建筑的颓败而被弃之荒野,即使被收藏,也是“断章取义”,留下“采撷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的遗憾。而随着传统手工艺被机器生产所取代,手工匠人们对木石材质的研究、特性的挖掘、潜能的的运用以及抱着虔诚而幸福的心态进行揣摩、构思进而精心制作的过程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成批量生产的、无视材质特点的粗制滥造。正如土家吊脚楼的标志“伞把柱”,由于建筑工艺的改进而失去其承重的实用功能,因此匠人们不再对材料进行选择并对其精雕细琢,更多的是失却实用功能仅仅作为特定的建筑形式的标志而流于程式化的批量生产。

(三)传承断裂、开发不当

随着外来文化的长驱直入,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将西方文化当作“洋”的东西进行追求,而对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却缺少认识和感情,承载着丰富文化信息、极富地方特色的土家雕刻因其“土”气,则遭受着非常冷淡的态度,随着老一辈艺人纷纷谢世,年轻一辈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也不愿承袭木雕石刻传统工艺,导致主要通过口授身传得以延续的土家工艺在当今出现断层。似乎传统文化得以维系的那种特定的时代已成过去,这种文化的古形、古色、古意与现代乃至未来人们的精神与灵魂已经相距甚远了,继续保持发扬民间艺术似乎已经没有合适的土壤了。

(四)利益驱动、主题流失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自己欣赏,通过自己手工创造而成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这种美术带有很大的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渝东南土家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他们用蝙蝠、鹿、鱼、莲花等来表达对“福、禄、寿”的追求,对“连生贵子”、“年年有余”的愿望,众多祈求降幅子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夫妻幸福和睦的墓碑石刻艺术中贯穿着热爱生命、追求幸福平安、积极进取的主题,无不体现出他们对生命和生活积极肯定的乐观人生信念。现代商品经济使民艺商品的开发在近20年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繁荣并不意味着民间美术的复苏。土家雕刻在更大程度的实际情况是,现代商品经济通过利用雕刻的价值转型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它调动起各种方式批量地复制传统土家雕刻,做成似有古风之美的商品。在持续变革的现实氛围中,土家雕刻存在的方式日益远离传统而不拘常规,也就是说它已经不再存在那种特有的的新鲜气息了。

结语

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今日土家雕刻又该如何应对?正如张正明谈到“现今,民间美术正在无奈地萎缩和消逝中,这意味着文化信息的汩汩流失,是文化的生态危机,与珍稀物种的灭绝同样令人忧心如焚。”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旦破坏和丢失,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并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开放的,随时代变迁流动、前进的,曾经的某个历史年代它是新的,但是历史不会停止所以它也必将有所变迁。加之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过去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自身存在着某种缺陷,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民族性的东西就看不到它旧的方面,因此在继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要致力于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对旧文化进行改造,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与蜕变,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此,变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发展的观点去研究它,从中找出发展趋向。如果我们渝东南雕刻艺术要想不被社会发展的浪潮击倒,就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找存活的条件,成长、蜕变、更新。

注释:

①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第26页

参考文献:

[1]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2

[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土家族简史简志合编》.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