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建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建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以及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设置后教学培养难以推进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以及建立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并论述了专业预警机制建立的方法,以期为高职院校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专业设置 预警机制 就业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炳良(1966- ),男,湖南邵东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教育;肖前军(1978- ),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湖南 湘潭 4111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专业星级管理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JK013BZY00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33-02

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对高校及其专业调整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高职专业19个大类,51378个专业点;可以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规模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麦克思研究院提出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来看,各专业就业状况非常不平衡,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滞后。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仅依靠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行政干预实施专业调整。高职院校偶然能预测到市场的变化,并认为据此需要调整专业,但由于存在教师、实验室欠缺等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如今高职院校专业规模不大、布点过多、门类齐全、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所以,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管理与预警机制,以解决高职教育规模急剧膨胀后调整、兼并、收缩的阵痛,构建与各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对于今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改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高职院校专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以及一些本科院校的新增专业中,只有教师教育专业能够基本同本地的发展需求对接,其他的一些专业设置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热门专业扩招过快,导致供大于求,而一些原有的冷门专业过度缩减,导致部分企业难以招到需求的人才,因而整体上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地区经济需求相去甚远,疏远了“校地”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推动地区经济的战略成为空想,而且难以提高政府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积极性,导致无法形成一个高职院校发展的良好区域环境。从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专业设置上来看,主要原因在于学院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目标太过宽泛,缺乏具体的远景规划,不能形成特色和优势。并且在办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失误,如过分依赖主管部门,将一些冷门专业“一刀切”,这导致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地方的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而且学院近年来生源开始出现由本地化向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设置的取向。

(二)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

对专业的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设置后出现了教学培养难以推进的问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然存在对专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专业过于“时髦”和“超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借鉴了西方教学的理念,没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国外有一个专业是供应链管理,而国内对于这个专业的需求仍然不是特别大,那在国内设置此专业就出现了“超前”的情况。另一方面,专业设置存在滞后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对某些专业是根据市场的切实需求来设置的,但没有考虑到该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3~4年的培养才能就业,而市场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而导致专业的设置出现“滞后”现象。如前几年会计专业就业情况非常好,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目前已经出现了饱和的情况,如果高职院校再一如既往地大量招收会计专业的学生,那无疑会导致这些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因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需要紧跟市场的步伐。

二、建立高职院校专业预警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发展战略》中指出,“现在需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这种观点要求把大学教育的普遍性与必要性结合起来,以对社会和其功能发挥的期望做出回应。”这个观点实际上要求高校教育必须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使高校全方位地为社会服务,加强高校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应自觉地为促进地区经济而努力,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反过来促进市场吸收高校人才,两者最终得到共同发展、互惠共赢。因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状态,保证学校专业设置的结构体系同所在地区的产业规划一致,使得各个专业的建设以及发展具有可前瞻性、持续性,并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地市本科高校自身的功能定位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结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功能的结构和没有结构的功能都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功能会反作用于结构。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符合这一基本原理。就地方高等教育系统而言,政府出台政策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地方的高等院校将自身的功能定位于为地方经济服务上。这个功能不仅仅作用在该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结构特征上,并且可以影响该地方高校的深层结构,如各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等。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及调整上必须充分考虑其自身所处的地方教育系统,考虑地区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然后再进行专业的优化和调整,提升专业的教学质量,控制专业的整体数量,并且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立的方法

(一)高职专业预警指标的选取

预警机制是指在事情发生前一段时间就对其迅速探测、发现、分析、判断并做出反应,从而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指标体系是针对影响就业的情况,选择一系列指标构成的体系,根据这些指标的数据状况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在进行专业设立、调整、变更或者撤销前,高职院校能“及时、高效、科学”地按照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依据市场需求,尽早识别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差距,并按规定的程序对专业设置进行预警。预警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应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因而在选取预警指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可靠性和可用性。可靠性是指选取的指标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只有准确可靠的信息才能客观地反映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可用性是指选取的指标必须准确反映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当前市场对于专业的需求情况。第二,可量化。选取的指标应该是一些可以量化的数据,这样就有助于将指标信息化,并且有利于构建预测模型,为专业设置预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合理地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对于整个专业设置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内部因素,二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当前地方就业市场上对于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以及政府调控的一些因素。另外还有一些市场变动的因素,如国家就业保障政策的变动、市场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国家级或者省级发展规划的变动等因素。内部因素主要考虑的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情况、就业的薪资预期以及学校因素等,在这些因素中,以知识技能情况和就业的薪资预期最为重要。在设置指标时,可以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以便在后续的预警机制中设置对应的权重,例如,可以将以上提出的指标中的一部分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另一部分指标作为二级指标。

(二)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

专业设置预警体系框架图如下图所示,它一般包括就业信息系统、预测系统、警报系统以及专业设置调整等方面。首先,通过就业信息系统以及高校就业系统就可以得到地区高校毕业生情况以及对应的市场需求情况,并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预测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对本年度的就业人数以及就业情况做出预测,对各类岗位以及就业人数进行分析,从而为学校进行专业设置以及调整提供依据。在专业设置上,建议使用“专业星级管理”的专业管理策略。按照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基础和特色、服务成果等客观可测要素,政企校共同制定专业星级评定标准,将专业赋予从“一星”到“五星”的不同星级。专业星级不同,其建设力度不同,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建设五星级和四星级专业,适度发展三星级专业,专业预警二星级专业,淘汰一星级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督促专业按照发展规划制订专业成长计划,并定期进行专业星级评定,从而使专业管理呈现动态化,做到“星级管理、特色发展”。以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其失业率多年走高,失业量在近三年内属最多的10个专业之一。根据我院学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3.6%,远低于全国就业率的平均水平90.8%,根据各类因素的综合评定,我院将商务英语归为一星级专业,因而需要采取的策略为“淘汰”。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个合理的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提出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在专业设置上采取星级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把握各个专业的发展态势以及就业需求,为高职院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生就业率提供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曼.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6).

[2]王飞生,赵鹏飞.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与实践[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16).

[3]吴结.高职专业设置评价体系要素、模式及解释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4]侯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