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赏古鉴今,读写共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诗文既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也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写作资源库。经受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不断冲刷淘洗,那些灿若群星的人物形象、跨越时空的情感体验、烛照千古的名言警句,依然在当代文化生活中熠熠生辉,全方位给我们呈现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在古诗文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以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以“读”衍生“写”,又以“写”反哺“读”,将古诗文的阅读鉴赏和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达到读与写的共生共长,整合并生成新的写作资源。[1]以此深化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升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具体说来,从古诗文中全方位整合写作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知人论世,积累人物文化素材
古诗文的阅读鉴赏,离不开对作者和写作时代背景的把握,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作品叙写的是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也应包括对他们的了解。例如读杜甫《蜀相》诗,了解杜甫一生的遭际和政治抱负,也要对诗中所写的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读班固的《苏武传》,了解作者班固的坎坷遭遇和编修《汉书》的经历,也应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答苏武书》等史料乃至后人评述,对历史人物苏武有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同时,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弄清作者创作的时间以及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也很重要。《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安史之乱”持续五年还未平定,而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生活艰难困苦。了解这些就不难得出:读《蜀相》读诸葛亮,其实就是读杜甫自己;同样,苏武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忠君爱国情怀无疑也是班固所肯定和追慕的。
知人论世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物文化写作素材。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杜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潜心倾力修史、渴望建功立业的班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苏武……无论是作者还是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写作素材。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要恰当适时地介绍作者,交作背景,更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将这些素材和有关话题相互联系,有效地积累这些素材并用到写作当中。例如苏武这个素材就可以和“气节”、“爱国”、“定力”等话题相适应。
二、领悟思想,积淀民族文化智慧
《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2]经典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往往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传达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揭示了人类永恒的哲理思考。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将人类思想中的精华沉淀于个人心智。例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传达的物是人非的感慨,《浪淘沙》中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传达的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慨叹,韩愈《祭十二郎文》所传达出的失去之后的追悔莫及之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阐发的“志”、“物”、“力”三者的关系,都是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思考。可以让学生由此联系现实生活引发个人感想,通过微写作深化认识,沉淀为个人的人生智慧。例如拟题作文:《“___(名句)”给我的启示》,《珍惜___(时光、亲情、友谊、拥有……)》,《“尽吾志”之我见》等。当然更应该鼓励学生养成从名句或诗文内容中提取观点的习惯,并在读书笔记上将名句和文中素材整理积累下来,作为今后表达的材料。
三、古今思辨,深化传统文化内涵
《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3]在古诗文阅读中,要站在“我”的角度和立场,把古和今、读与写结合起来,以思辨性思维深入解读作品,达到以古察今、古为今用的目的。[4]
我们要以问题为牵引,引领学生开放思考,融通古今,打通读写。可以讨论某一现象或问题今天是否依然存在,例如从“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种树郭橐驼传》)谈“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从“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谈历史以至当今、国家乃至个人中的类似事例及教训。可以探讨某一观点在今天是否有现实意义,例如从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庄子的“所好者道矣,进乎技矣”(《庖丁解牛》)谈除了养生之外解牛之道给人更普遍意义的启示。也可以用现代观念对作品或人物进行评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一分为二地分析作品,例如项羽该不该过江东?(《项羽之死》)?孔子私下里发表对学生的看法,这种做法你怎么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否过时(《劝学》)?在思辨读写的过程中,强化了经典材料古为今用的意识。
四、联读比较,扩展文化读写视野
如果说古今思辨是对一篇作品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深化认识,那么联读比较则是对多位作者多篇作品从横向维度作比较,以扩展学生阅读的视野,丰厚文化的沉淀,增长x写的见识。
不同作者、同类体裁的作品可以进行联读比较。例如学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可以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比较。通过两篇“诗序”的联系对比,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而唐代和魏晋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社会价值取向都有诸多不同,通过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特定作家的性格经历、联系时代的精神风貌来分析作家、评价作家,既认识了作家作品,也认识了时代。学生比较讨论、说说写写的过程就是读写共生的过程,就是汲取写作营养的过程。
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也能联读比较。例如将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三首“摹写声音至文”(《李长吉诗集批注》)一起阅读,比较它们音乐描写的不同技法和各自艺术风格。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加深了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等名句艺术手法的认识,也促进对名句的积累。教者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练写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