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高等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高等院校课余体育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2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15所高校的74名从事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审视和分析,对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课余体育训练 现状调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被赋于了新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课余体育训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可见,课余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一、吉林省高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分析

(一)“双赢”式战略

部分高校在课余训练方面认为就是办高水平运动队取得名次,导致一些学校急功近利,为了参加各种体育赛事而从专业队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给他们学籍,为他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最后发给他们学历证书,这既解决了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问题,又省下了大笔的训练经费,从而实现“双赢”。

(二)放弃课余体育训练,忽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全面开展

省内绝大部分高校放弃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面的开展。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认为自己不具备办运动队的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充足的训练经费、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的体育场馆、科学的医务监督、营养供给和恢复手段、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且绝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大学生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忽视体育的重要性。同时,大学体育的各项赛事并不受各大学所重视,体育方面的综合比较与评价也没用被学校列为综合实力的评价内容。导致大部分高校干脆放弃课余体育训练,或者将课余体育训练简单化,在实践活动中应付了事。

二、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主要因素

(一)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始终是制约课余体育训练蓬勃发展的瓶颈

据调查,有87.5%的教师认为“训练经费短缺、来源单一”是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吉林省高校训练经费仍有90%以学校拨款为主,学校体育经费预算一般低于1%,除掉维持正常的教学等活动,分配到课余体育训练的份额更是少之又少,人均训练经费低得可怜,一次训练课仅给学生几块钱的补助,连基本的营养补充都维持不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制约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

(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对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教练员及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各高校领导不能正视体育对于学生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同时,各高校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于体育教学、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视程度很低。这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从事体育课余训练的教练员,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员的积极性。课余体育训练不能在校园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增加体育经费的支持,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待遇

在职称评定、计算工作量方面充分考虑教练员,将教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换算成工作量,将教练员的训练成果和比赛成绩作为科研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等的重要参考目标,对成绩特别突出者给予特殊政策,可破格晋升职称。同时,应该注意加强教练员水平的不断提升,定期公派教练员外出学习,提升教练员水平。通过这些方法调动教练员进行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建立完善的运动员奖励制度,使得运动员正视课余训练。从运动员的训练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方面、升学方面、就业方面给予适当的调整,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充分肯定运动员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二)正视课余训练,摆正群体工作的位置

课余体育训练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我国群众体育的基础。当前学校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运动队的训练,约有90%的学生不能参加训练,学校应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的指导和教育的权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运动项目俱乐部,对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论运动水平高低,有无运动天赋,均派遣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手段,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培养一些具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学生,将它们作为推动学校群众体育开展的骨干,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

(三)完善制度,严格管理,解决“学训矛盾”

明确课余体育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辅,要求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课余体育训练既区别于一般体育教学,又不同于专业运动训练,学生运动员既要学习文化课知识,又要进行运动训练,不可能向专业运动员那样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因此,按照体育与教育的规律,根据学校生活特点及规律,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手段,对具有运动潜能的运动员进行培养,保证训练的时间,处理好学习时间与训练时间的关系,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额外的文化课辅导,对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进行适当加分,设立奖学金,减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顾虑及压力,调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解决“学训矛盾”。

(四)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吸收体育人才的比例合理化

学校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运动员的运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全方位的为运动员考虑,依据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政策,使得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训练培养出的“学生运动员”有出路,有未来。

同时,调整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模式,广泛针对各大群体开展课余训练工作,使得更多有优势,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当中,并从中受益。进而调整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才输送比例,使得学校课余体育在学校全面开展,发挥其作用。

(五)改革竞赛办法,增加大型竞赛次数

各高校尽量组织一些校级交流比赛、对抗赛、周末测验赛,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性,积累比赛经验,激发教练员及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并积极派遣运动员外出参加大型赛事或是交流学习机会。

四、结语

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是显著的,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吉林省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吉林省高校的体育优势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因此应加强科学管理,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检查和推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并继续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使高校体育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优势,取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在改革潮流中找到立足点;制定各项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发挥体育业务专长,开展多种项目的课余体育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对各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余体育训练。

参考文献:

[1] 赵志英.对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特点的剖析[J].首都体育学院报.1996,(3).

[2] 延烽,赵志英.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学原理[J].中国学校体育.1996,(2).

[3] 刘绍曾,杨东东,董翠香,李秋实,程鹏.对我国学校课余训练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6,(1).

[4] 孙成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新疆喀什地区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1).

[5] 赵志英.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1996,(1).

[6] 袁益民,唐凤歧,朱瑞良.小学建立课余训练基地的设想[J].体育与科学.1996,(3).

[7] 刘瑞武.课余训练如何走向辉煌[J].中国学校体育.1996,(1).

[8] 陈晓宏.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及其对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1).

[9] 李立新.阻碍课余训练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