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文化的厂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文化的厂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的厂甸出名,是因为厂甸庙会。厂甸庙会不是北京最早出现的庙会,但却是北京最有独自特征、最有规模、市期也最长的庙会。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文化性,珠宝玉器、字画文玩、书籍纸张、笔墨砚石……这些平常的庙会不大出现的东西,这里却比比皆是。因此你可以称它为文化庙会。而逛厂甸庙会,你不禁会生出一个疑问:何处是厂甸?厂甸究竟范围有多大?它和琉璃厂和新华街和大栅栏又是什么关系?厂甸是需要寻找的。寻找厂甸,就是寻找厂甸的文化渊源和轨迹。

厂甸胡同

北京的胡同,家家都有门号牌,门号牌上清晰地印刻着胡同的名称。但实地寻访厂甸,你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号牌,发现了一个,下个在哪就不知道了。肯定和其他胡同一样,都是门挨门户挨户挂号牌的。这里的门户特点却是,家家都是店铺,店铺是大是小,均挂自己店铺牌,或是社区街道或是房产管理部门颁发的门号牌哪去了?只有天知道。

根据街形巷貌,你可以认定,厂甸就是条小胡同。它在现新华街东侧中国书店大院的东边,紧贴中国书店。宽度说是6米,你感觉,有个四五米已算是宽的了。长度不好估摸,若从琉璃厂东街算起,往北到头有百十来米。东街往南的那条胡同是不是?找不到肯定或否定的证据,就没有门号牌可查。问人当然是可以的,就算有人告诉你,琉璃厂东街南边的那条直到小沙土园的胡同也是,它共才又多长?盛大的庙会怎么能以这么条又窄又短的胡同命名呢?厂甸应是更大范围的地域名称。这想法也很难得到支持,谁能告诉你,历史的、现在的街区名称里,有叫厂甸的?

厂甸胡同也背静,很窄憋,但很文化。南北向的胡同两侧,所有的铺子都是经营宣纸、字画、装裱、金石印刻什么的。卖字画都打着名人字画的旗号,最南口的那家小铺叫白石画馆,隔门窗望进去,干净利落,墙上的画虽不是齐白石风格的,却很显艺术档次。北口的那家名叫金液斋的,分书法名家和画界名家,各列出名单,都是腕级人物: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张海、刘炳森、范曾、董寿平、白雪石、王成喜、崔子范……这些响当当的名号,既告诉你,这家书画店绝对是顶级的艺术殿堂,也同时告诉你非诚勿扰!没钱没诚意最好门外溜达。小胡同里更多的是卖宣纸的铺子,安徽宣纸、汪氏三炉纸的招牌做得很大,很醒目,不大的小屋里,层层叠叠的宣纸,在与房同高的货架上堵着你的眼。文化庙会

厂甸庙会,从明代始盛。这里原本有三座庙:中国书店东边胡同里的吕祖祠、土地祠和位于现琉璃厂东街路北的火神庙。庙多,善男信女多,来庙里烧香祈福、求签问卜的多。三庙都是道庙,道士也多。香火人气旺,看准商机的商贩们也就来了,庙市自然而然形成。庙会的生成和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所卖的商品,除了与庙事活动相关的,就是小吃和些日常用品加上耍器、摆件。厂甸庙会也一样,不说小吃,单说,就有竹木刀枪、竹蛇、羽蝶、空竹、羽毽、地轴、飞片、转花筒、布娃娃、布老虎、鬼脸胡子,戏剧花脸。摆件有泥人、面人、毛猴、布贴画、鬃人、蜡苹果、蜡柿子、蜡桃、玻璃喇叭、吉利灯、纱灯、鱼灯、草鞭炮,很丰盈的。踩高跷、跑旱船、跑驴之类民间表演也参与进来。就这些,厂甸庙会和其他庙会没什么不同。书局到厂甸庙会上摆书摊,几十家书局至少几十个摊点;还有个人、散户到这里摆书摊的,书或是已存的,或是收破烂收购来往外甩的,那情形和现在的潘家园的书市差不了多少。还有古玩珠宝呢,金店、首饰楼、玉器铺也都到这里来寻商机,这些摊被称为红货摊儿。到民国时,东交民巷外国人开的钻石行也来凑热闹。更有奇异的,是有人到这里摆摊不为卖,只为显摆,与同行比谁更趁货真价实的好玩意儿,谁更趁真东西,店藏的奇珍异宝都摆出来,名人字画、碑帖金石、雕漆珐琅,看得人眼花缭乱,价昂贵得少有人能掏出现钱来买。这叫晒宝会。真动了心的,相中了,只能庙会结束后私下去交易。这里的庙会上还有戏照、戏服之类的东西。

怎么会形成这样的格局和特点呢?沿着周边逛一逛你也就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了。厂甸胡同和琉璃厂是纠结缠裹在起的。吕祖闰在厂甸胡同里,火神庙可是在琉璃厂。琉璃厂是书肆集中的地方。从明代起,这里出现了第一家书店,到清康熙年问,已形成以经营古旧书刊、文献、典籍、文房四宝、传统字画、碑帖尺牍的专业街,至今这种格局都沿袭着。往周边走,又有很多有名的文化胡同和街巷。从南新华街往南走,走不了多远,是珠市口西大街,这条街被称为会馆条街。此街在明清时期会馆众多,计有各地会馆二十多家。纪晓岚故居在这条街上。附近还有居住过京剧奠基人程长庚、开创以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的武生鼻祖俞菊笙的百顺胡同。百顺胡同有过建于乾隆年间的山西大会会馆、晋太会馆。与大小百顺胡同相汇的韩家胡同住过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李渔,他是清康熙年间的戏剧理论家,建芥子园。芥子园后改为广东会馆。与韩家胡同相接的大外廊营胡同住过伶界大王谭鑫培,这条胡同里有过明天启年间修的陕西泾阳会馆、清雍正年问建的甘肃凉州会馆。梅兰芳大师诞生于铁树斜街,这条街上清代住过著名的文史学家朱筠,广东肇庆会馆、山西襄陵会馆、陕西延安会馆也在这条街上。铁树斜街离琉璃厂东街是很近的。斜街入口在南新街那,走进来,就能见门殿合、抱厦、临街的五道庙。走在斜墙上,经常会碰到些老外,他们或是来寻梅兰芳的诞生地,或是对街上古香古色的门楼门脸感兴趣。至于整个前门外和大栅栏,人人都知道,那是北京有名的商贸区,盛产老字号,盛产珠宝店。

粗粗的这么一访,我们知道了,厂甸周围,书肆多,珠宝店多,会馆多,名人故居多,名伶故居多,是典型的历史文化片区。厂甸庙会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朵庙市文化的奇葩。这个文化片区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琉璃窑与厂甸

透过纸页间的文字,走回到历史的北京城南,在元代,我们能看到那时候在这里的

片琉璃窑琉璃厂。开琉璃窑琉璃厂必要取土,取土便会形成一片低洼地,久之便积水成甸,这是说厂甸名称的来历。厂下之甸有多大?估计不会小,小窑小厂的规模怎么能够供应得上朝廷用琉璃瓦?不过也有可能街区发展起来以后把大厂甸填平了,仅借一条窄而短的胡同,珍存着有关于厂甸的记忆。

其实我们是不必计较厂甸的大小的,历来的庙会都不局限于那条小厂甸胡同,火神庙离厂甸胡同距离很远,已偏琉璃厂东街之东了,也就是说整条琉璃厂街都在厂甸庙会的范围,这是从东西向说;而南北向则以南新华街为延伸线,庙会方圆是很可观的,否则怎么能容下400万人。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这一带为什么会馆多。会馆是同乡会,是为外地来京的同乡预备的。外地来京,无非是找门子、托关系或在科考或在商贸上求人行个方便,相互问也便于交流。科考上走门子,必是朝中有人物。权贵人物相中了这片地域,在此居住,才有人到此登门寻访,才带动了同多交流业帮衬业的发展。

厂甸最早是什么呢?一个郊野的村庄。揭开这个历史谜局的是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的一次出土。并不是考古发掘,而是种偶然,工匠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古墓,主人是辽国的御史大夫李内贞。墓碑上写的葬地是燕下乡海王村。也就是说辽时这里仅是一个村庄。海王村比较荒凉,但有水。凉水河有支流流经这里,郊野的风光还是不错的。几代离皇宫都算不上远,有官僚在这里建别墅和进京的学子们在这里找住处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清朝,把汉臣赶出内城,在这里定居的官员们也就多了,文臣和举子都离不开书,书肆业的发展也在情理之中,特别是乾隆朝修订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就住在这一片,它的阅微草堂距厂甸胡同不过里之遥。书肆业的发展催生了很多东西,金石印章文房四宝与书画的交流规模很大,以致形成了传统。到了晚清和民国,破落的贵族子弟既没能力给自己找饭辙,又得活着,卖家中珍存。古玩和珠宝业又发展起来。因这些,厂甸地区成为文化的厂甸,厂甸的庙会成为文化的庙会,而其中的商机又会促荣会馆业。娱乐业也在这一带兴隆,也是清朝的政策促成的。干公贵戚们听戏听曲只能往前门外跑,自甘到这里来堕落,梨园界的名流在厂甸地区便比比皆是了。

其实,厂甸和琉璃厂地区的概念差不多,它的范围是涵盖了北起和平门,南达虎坊桥,西到南北柳巷,东到延寿寺街的所有地方的。这一带的名人轶事很多,赛金花、蔡锷和小凤仙、侯宝林相声看打旗跑龙套的边个

边仨,只好现场现编词的故事原版,都出存这里。鲁迅也常到这里来,喝茶、找书。厂甸值得逛,而且日常逛厂甸比庙会逛更易在文化上获益,不过是少了那份儿热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