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黄曲霉毒素是在湿热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曲霉次代谢产物,由于毒性较大,因此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也比其他毒素要显著。随着20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于黄曲霉毒素的研究也日益加深。由于黄曲霉毒素极易产生在一些食品中,因此国际上对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有一个严格的限制。而该文就着重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以及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快速检测方法,并对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黄曲霉毒素 检测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54-02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物质,这类物质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其主要是黄曲霉与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在土壤中以及植物中广泛存在,因此很容易对人类所摄食的各种农作物进行感染,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一旦温度与湿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内,就会增加食物感染黄曲霉毒素的几率,这种毒素可急可慢,急性毒素可使人猝死,而慢性毒素会导致人体患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正是这种巨大的危害性使得诸多国家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进行深刻研究,该文就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快速检测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并对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着重介绍。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 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

由邓恩等人在食用调味品进行柱后溴衍操作,然后采用荧光检测仪器对其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被检测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量,这种定量的检测分析操作即是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在邓恩团队得出这一检测方法之后,欧洲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也针对这一检测方法展开了研究工作。斯特卡与其他的实验研究人员将一些农作物制备的酱类和其他的调味品作为实验的研究原料,在这种具备流动性质的实验原料添加检测所需的溴化物,利用相应的荧光检测仪器进行检测,得出基本的数据量,然后,向原料中添加两个水平的黄曲霉毒素,再用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法进行检测,最终检测的实验数据结果发现,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增加量为实际添加量的73%~91%,进一步证明了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法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有效性。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由于其准确性较高,灵敏度较强,要求较低等优点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关键手段。

1.2 柱后碘衍生化荧光检测

柱后碘衍生化荧光检测与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相似,但在柱后碘衍生化荧光检测当中由碘作为荧光追踪标记。这种方法是由欧美以及南非等24个实验室联合实验确认的。他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依次采用了柱后碘衍生化荧光检测以及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其单独检测方式与上述的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方式相同,然后对检测出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数据统计。最终数据显示两者的检测精确度相近,但柱后溴衍生化荧光检测相比较于柱后碘衍生化荧光检测要更加接近。且通过他们的实验,最终这种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得到了确立以及广泛的应用,被纳入了诸多国家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当中,同样也列入了我国的国家标准当中。

1.3 柱前衍生化荧光检测

柱前衍生化荧光检测是由我国的李佐卿等人开发出来的方法,主要是运用亲和柱以及三氟醋酸对待检验产品进行柱前衍生化,然后利用荧光检测仪器对待检测产品中的荧光部位进行追踪与定量分析,进而完成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在我国,主要被用来对进出口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以及蜂蜜和酒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定量。李佐卿等人的研究是对添加一定量黄曲霉毒素的产品进行回收率的检测,通过10次的平行试验得出各组的平均回收率。其回收率大多控制在70%~90%左右。实验人员在进行柱前荧光检测的同时,还进行了柱后生化荧光检测,然后将两者的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对比,最终发现,柱前衍生化荧光检比柱后衍生化荧光检测灵敏度提升了3个层次,因此,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曲霉毒素时,若对准确度的要求极高,则需采用柱前衍生化荧光检测。

2 快速检测方法

2.1 TLC法

在黄曲霉毒素的快速检测当中,以3种方法为主,分别为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薄层色谱法以及溴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法。TLC法便是薄层色谱法,其操作步骤是先将薄层铺展,利用一定纳米下的紫外灯光进行照射,凭借不同的显色来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且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强。这种方法在对中草药的污染残留方面的检测有较强的作用,我国的国家标准以及美国药典都将这种方法纳入药物质量安全检测的评价指南当中。

2.2 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

在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中,首先将需要检测的样品进行处理,经过有机溶液的提取后,对提取液进行分离,然后用溴试剂进行衍生化,利用专门的荧光检测仪器进行荧光追踪与检测。通过实验结果的数值显示可以得出黄曲霉毒素在样品中的含量。其快速、简便的优点使得这种方法极其适用于大量样品的黄曲霉毒素检测。由于该方法所涉及的实验用品及仪器相对较少,且价格较为低廉,使得许多公司企业与国家机关选用这种方法对产品进行检测把关。

2.3 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

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是快速检测法当中效果最明显、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方法,同时也是我们探讨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又称ELISA法,这种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为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的官方指定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更是被我国列为国标的第二法。在李延生等研究人员的实验工作中,利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中草药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一些根类中草药以及种子类中草药当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概率相比较其他部位的中草药概率要大。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所采用的检测试剂盒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抗体不能够有效地将黄曲霉毒素的几种不同类别的毒素有效地分开,因此,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所测定的黄曲霉毒素的量同样是毒素总量,这是我国研究人员对于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中草药中的运用。在一些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上,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同样能够发现重要的功效。由蔡正森团队主持的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实验当中,他们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同样对粮油产品的黄曲霉毒素有了明确的了解与确定。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较薄层色谱法以及溴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来说,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强的选择性、更快速的检测速度以及更高效的检测手段。但其对药品与仪器的要求相比较另外两种操作手段来说也相对较高,因此,其并未能够在企业与检测机关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诸多优点又使得其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式。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饮食的安全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黄曲霉毒素作为污染食品的毒素之一,对人体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若食品中的毒素含量较少随着逐年的摄入会增加人体患癌的几率,而食物中毒素含量较多在摄入后会引起人体的急剧中毒反应,严重会直接导致死亡。因此,对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成为诸多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的重点所在。该文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快速检测法进行分析探讨,并就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着重讨论,以求提升我国各企业与部门对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重视,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GB18979-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合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S].

[2] 林海丹,林峰.免疫亲和柱测定果仁中黄曲霉毒素[J].检验检疫科学,2002,12(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