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业板泡沫”比“纳斯达克泡沫”更厚实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知道当前创业板估值已经畸高,但不少创业板的投资者仍然相信“与泡沫共浴”才是财富快速增长的绝佳方式。有个别创业板的“玩家”甚至喊出了“要死一起死,要活就要活得比别人好”的口号。
无论从市场情绪、炒作热点、推高估值的方式,还是从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创业板当前演绎的“大戏”与2000年前后纳斯达克“科网股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
事实上,即使是创业板的“玩家”们,现在也并不否认创业板泡沫的存在。看多和看空创业板的两个阵营,分歧仅在于“泡沫能否持续?泡沫能持续多久?”
互联网大背景:一个是技术革命,一个是应用拓展
“创业板泡沫”是否比“纳斯达克泡沫”更厚实?从两者相同的互联网发展大背景出发,我们试图寻找差异。
2000年达到顶峰的纳斯达克泡沫依托于互联网在美国“从无到有”的兴起,这毫无疑问是一场纯粹意义上的技术革命。
而创业板泡沫尽管也顶着“互联网”、“互联网+”的帽子,但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的变革集中在互联网应用的拓展,很难说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革命”。
从演进过程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舆论媒体和各种研究报告都大力推崇科技服务引导的“新经济”,而唾弃以传统制造业等为主的“旧经济”。当时美国的投资者坚信,互联网技术作为一场纯粹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将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在政府政策层面,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先后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和“因特网-II”以及“下一代互联网”计划,在技术进步和政策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热门行业。
在当时互联网新经济的热潮面前,很多传统的投资理念被颠覆和嘲笑,许多美国投资者都认为“这次不一样”,更关心上市公司被勾画的“美好前景的故事”,对于所投资的公司是否能实现盈利并不关心。投资者为了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纷纷放弃“老经济”而追逐受益于“新经济”的股票。
在本轮创业板的泡沫演进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资金对于“互联网”概念的疯狂追逐,许多创业板股票一旦“触网”就会一飞冲天。但值得思考的是,作为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应用拓展,“互联网+”并不比互联网的诞生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也难以成为“创业板泡沫”更加厚实的理由。
互联网环境存差异,但泡沫未必更厚实
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师王汉峰更为细致的对比了当前互联网背景与纳斯达克泡沫时期的互联网背景差异,他认为,当前互联网发展阶段已经非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时期可比。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已达47%,美国已接近90%,美国泡沫顶峰期也只有40%。互联网已经演进到移动互联网,解决“随时随地”问题的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并且,互联网支付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各种模式商业化基础设施已经具备。再加上中国“地广人密”,并正在简政放权、鼓励创新,这可能是比美国更加优越的移动互联网“温床”。另外,当前中国的宏观周期仍在走向宽松,这与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时期美国持续紧缩不同。同时,A股市场散户为主,也在助长对互联网概念的投机。
不过,王汉峰也并不否认创业板的泡沫化和泡沫破灭因素的存在。他指出,基于上述这些因素,可以认为目前创业板“泡沫”演化可能会与当初纳斯达克有所不同。尽管短期走势难以预测,但从中期来看,其持续的时间可能甚于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而流动性紧缩、监管趋严、股票供应的超预期增加、基本面难达预期等则可能是导致泡沫破灭的潜在因素。
泡沫与泡沫并没有本质不同
回顾美国“科网泡沫”时的纳斯达克指数走势,业界普遍认为,“科网泡沫”共有两个时期,一个是酝酿期,从1991-1998年,纳斯达克在此八年时间内上涨了280%。第二个是泡沫期,从1998年10月到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在仅一年半时间内从1419点上涨到了5048点,涨幅高达256%,而同期标普500仅上涨45%。
相比“科网泡沫”,创业板的行情演进来得更为猛烈――从2012年末的585点开始,到当前的超过3500点,创业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上涨超过500%!
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并不等于互联网的破灭,事实上互联网在兴起后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影响,但当年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股中,有三分之一却走到了破产、退市或者被彻底边缘化的境地!
可以预期的是,创业板当中也会诞生出伟大的公司,但板块的整体泡沫化对投资者来说,却是一个噩梦。
瑞士信贷中国区首席分析师陶冬在对比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的总结时指出:泡沫给了我们什么教训?首先,有泡沫不代表泡沫会马上破灭,纳斯达克在疯狂估值中漫游了两年,初时有定力的人的信念摇摆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股神了。每一次疯狂之中,投资者总相信自己比别人高明,可以找到别人接火棒,不过事实显示这个星球只有一位叫巴菲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