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铁路货车重载车轴热处理工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铁路货车重载车轴热处理工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重载轴LZ45CrV为我公司新材质车轴,通过对铁路货车重载车轴的相关标准要求分析,进行多次试验确定其热处理工艺为:一次正火温度880±10℃,二次正火温度850±10℃,回火温度510±10℃,正火、回火保温时间均为3.5~4小时,空冷。

关键词:重载车轴;晶粒度;热处理;力学性能

前言:铁路货车重载车轴的材质是LZ45CrV,是27t轴重铁路货车车轴采用的新材质,属低合金钢。钢坯标准符合《大轴重铁路货车用LZ45CrV车轴钢坯试制技术条件》。由于在碳素钢的基础上添加Cr、V、Ni、Mo等合金元素,并对杂质和有害元素进行控制,所以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一、LZ45CrV车轴技术标准要求

(1)化学成分。钢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表1的规定。对成品钢坯化学成分进行验证分析时,C、Mn、Si元素与表1规定的成分范围的允许偏差符合表2的规定,其余元素与表1规定的成分范围的允许偏差应符合GB/T222规定。(2)力学性能和显微特性。经热处理后车轴的拉伸特性和冲击试验特性分别符合表3和表4的指标。车轴的晶粒度试样应显示为均匀的细晶粒组织,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100倍观察。检验及评定按GB/T6394的规定执行,晶粒度不低于6级。

二、热处理工艺方案初步制定

试验采用太钢生产的车轴钢坯,规格260mm×260mm,炉号D1105163,共锻造车轴34根,图1为RE2C型重载轴锻造毛坯图,最大外径尺寸为230mm,长度2400mm,重量680Kg。针对LZ45CrV钢的基本情况与国内已有比较成熟热处理工艺的40Cr和LZ50钢进行对比分析。化学成分对比见表5,LZ45CrV钢坯元素控制范围非常严格,并且还添加V、Mo等合金元素,故在确定热处理参数时,需要在参考热处理手册中推荐的参数同时具体分析确定。

(1)加热温度。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点以上30℃~

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正火是将钢加热到完全奥氏体状态,钢中的原始组织缺陷基本消失,然后再控制适当的冷却速度。热处理手册推荐40Cr的正火温度为850℃~870℃;LZ50钢推荐的一次正火温度为860℃~880℃,二次正火温度为800℃~820℃,回火温度530℃。重载轴初步拟定一次正火温度860℃,二次正火温度810℃,回火温度530℃。(2)加热速度。按照加热速度控制一般原则,形状简单的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钢可以随炉升温,不控制加热速度。但形状复杂或中、高合金钢则应控制加热速度,中、高合金钢因合金元素含量高、导热性差,所以升温不易过快,其加热速度一般控制80℃~100℃/h。LZ45CrV钢属低合金钢可采用经过预热段后直接控制到工艺设定温度。(3)保温时间。保温时间是指钢件烧透并完成奥氏体均匀化所需时间。保温时间受钢件成分、形状、尺寸、装炉方式、装炉量、加热炉类型、炉温和加热介质等影响。按照车轴毛坯有效直径大小经验确定保温时间,一次正火、二次正火保温时间均初步拟定为3~3.5小时,回火保温时间为3~3.5小时。(4)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过慢,会造成工件过软;冷却速度过快,会造成硬度偏高,对于一般件可在空气中冷却,大件可用吹风冷却或喷雾冷却。由于LZ45CrV钢属新材质正火后采用空冷方式。

综合化学成分及热处理关键参数分析初步确定热处理工艺为:一次正火温度860±10℃,二次正火温度810±10℃,回火温度 530±10℃,正火、回火保温时间均为3.5~4小时,空冷。设备采用现有成熟工艺的LZ50钢车轴热处理生产线,热处理后对车轴轴颈、轮座、轴身1/2半径处分别取样,送计量理化中心进行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晶粒度检测。

三、热处理工艺方案改进

针对按初步方案进行热处理试验的车轴试样强度不合格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认为冲击值较高、塑性较好的情况下,强度不够主要原因应该是二次正火温度低及回火温度稍高造成。初步方案拟定二次正火温度810℃,因为LZ45CrV钢中添加了V、Mo等合金元素,V的热敏感性非常强,正火时V的析出量主要与正火温度有关,随着正火温度的提高,V的析出量增加,钢材完全奥氏体化后,V会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从而提高正火后强度。如果正火温度偏低,合金元素由于温度不够高分布不均匀造成强度不足,正火后的回火主要是消除残余应力,回火温度高也可能造成强度下降。

四、结论

通过多次热处理工艺试验,LZ45CrV新材质重载轴的热处理工艺为:一次正火温度880±10℃,二次正火温度850±10℃,回火温度510±10℃,正火、回火保温时间均为3.5~4小时,空冷。为重载轴批量生产做好了技术准备,同时也为相关材质车轴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属热处理标准应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