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介素―11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介素―11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白介素-11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的疗效。方法:将ITP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0.2mg/(kg・d),连用5d,后改用泼尼松1.5mg/(k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白介素-11 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d。4~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峰值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ITP;白介素-11;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其寿命缩短,骨髓内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但伴有发育成熟障碍,患者血清或血小板表面存在抗血小板抗体。现将我院2007年6月-2013年12月收集的ITP患者5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ITP患者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13~62岁。病程2d~14年,有19例患者入院前未经过任何治疗,10例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复发,2例接受过丙种球蛋白5g/d,治疗2d。其中25例患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或黏膜瘀点瘀斑,牙龈出血7例,鼻出血8例,月经过多5例,球结膜出血2例。

治疗方法:将52例IT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给予地塞米松0.2mg/(kg・d),连用5d,后改用泼尼松1.5mg/(kg・d),分次口服,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疗程4~6周;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白介素-11 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4d。两组均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前后1d、3d、7d、10d、14d、21d测定血小板计数,观察出血情况。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血小板计数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无出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持续3个月以上,>2年无复发者为基本治愈;②良效:无或基本无出血,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来水平升高>30×109/L,持续2个月;③进步:出血改善,血小板有所上升,持续半个月以上;④无效:出血及血小板计数均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两样本采用t检验。P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峰值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峰值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讨论

ITP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与感染、免疫、肝脾作用、遗传及雌激素等因素有关。血小板计数

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为糖皮质激素,其作用机制:①减少PAIg生成及减轻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尽管普遍认为成人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是由免疫破坏增多引起。但是,近年来发现本病患者巨核细胞相关IgG明显升高,可能抑制巨核细胞造血。另有研究发现PAIg水平与血小板更新率有相反关系,认为本病患者血小板生成减少、清除增加与其发病有关。新近开发的血小板受体激动剂的临床疗效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至少部分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或者释放有缺陷。白介素-11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两者联合使用对血小板的升高有协同作用,使血小板迅速上升,峰值增高,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免疫活性,产生抗体减少。

本组临床观察显示,虽然在疗效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止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达正常时间、血小板计数达峰值时间及血小板计数峰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