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民居建筑的经验\规律\营造的传承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民居建筑的经验\规律\营造的传承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国后中国民居研究的发展走过三个阶段,民居研究已从单学科研究进入到多方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营造及其经验、手法为创造我国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提供有力的资源,总结、学习、继承传统民居的经验、规律、手法,在现代建筑中进行借鉴和运用已初见成效,同时它还与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生态;价值;新农村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hinese residence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since China was founded, and it has developed from single-disciplinary study to multi-direc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 formation, creative ideas, experience and techniques abou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are the valuable resources to create modern buildings with China’s national or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perienc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nherited from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to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residence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standard.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ecology, values; New Countryside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5-60(4)

专家简介:陆元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居建筑研究所所长

中国名城:1988年,陆教授您组织了首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1989年至2008年的二十多年来与有关单位联合主持了第2―16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1995年至2003年又主持和联合主持了七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青年学者学术会议,举办了两次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四次小型传统民居专题研讨会,为弘扬祖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发掘和保护传统民居遗产、交流学术经验、培养中青年学者,起到了推动作用。第17届中国民居会议在开封举行,会议主题之一是“地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请陆老谈谈传统民居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启示。

陆元鼎:建筑反映国家的文化和面貌,建筑设计要有自己国家的文化,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建筑有没有文化代表了建筑有没有思想。就文化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同。地方传统的东西多在民居里,文化底蕴、地方特色多在民居里。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关,又受到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民居由匠人设计、营建,并运用了当地的材料和自己的技艺和经验。由于各地气候、地理、地貌以及材料的不同,造成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不相同。这种差异性是地方特色形成的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民居在各地实践中所创造的技术和艺术处理上的经验,如民居建筑中的通风、防热、防水、防潮、防风(寒风、台风)、防虫、防震等方面的做法,民居建筑结合山、水地形的作法、民居建筑装饰装修做法等,在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中国名城:中国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及当代应用价值是什么?

陆元鼎:优秀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历史、文化、实用和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民居对今天创作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是途径之一。

中国传统民居当代应用价值在现代新的设计里,应该逐步摸索、灌输进去。新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要用传统的。近二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如北京、黄山、苏州、杭州等地的一些新建筑、度假村、住宅小区等,相应地采用了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些经验、手法或一些符号、特征,经过提炼,运用到新建筑中,效果很好。近几年来,已扩大到成都、广州、中山、潮州等地区。

另外,中国传统民居中很多规律和经验都可以应用到今天的建筑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创作过程中的普适规律,通风、降温、环保、节能的实践经验都可应用到今天。砖、瓦、木、石这些毕竟是过去手工使用的材料,今天有新材料了,就用新材料来代替,但我们不盲目使用新材料。过去的经验和创作规律放到今天任何工程中都可以用。怎么把过去都拿来用,我们提倡方向、经验、价值三者都要。

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民居建筑也是一样,它的实践方向有两个方面:在农村,要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务;在城镇,要为创造我国现代化的、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新建服务。

中国名城: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门“匠学”,传统工匠的手工技艺如何传承?“匠学”研究的前景如何?

陆元鼎:民居营造,史籍上甚少记载。匠人的传艺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的靠技艺操作来传授,有的用口诀方式来传授。过去的建筑,图纸都在匠人的脑子里;很多的经验,如口诀是老匠人的多年积累,中国传统建筑可以说是一门“匠学”。传统工匠的手工技艺靠脑记、手传、口述,目前对“匠学”的研究很困难。一是匠人老迈、多病或去世,其技艺传授即中断;二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匠人只将技法传授给直系子女或徒弟;三、语言不通,匠人都是当地的老人,听不懂这些老师傅的土语肯定无法传承

匠人少了,资料也少,语言不通,研究生很难做这方面的题目,加之在校时间短暂,三、四年的时间,难以深入,就算调研出什么,导师也会认为分量不够。现在研究方向与就业密切相关,研究传统民居建筑不受市场欢迎,导师也不能强迫学生搞这方面研究。有个香港的学生专门研究潮州彩画,跑了很多地方,从福建、广州到香港、台湾……四处寻找资料,拜访老艺人,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加上家中经济上也能供给,不去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几年下来颇有收获。“匠学”是很枯燥的,没有真正的兴趣很难钻得进去、深入下去;“匠学”又是很细致的,没有长期的坚持与恒定的耐性难以出成果。个人兴趣及现实的就业、经济压力,使得做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另外,国家不够重视(哪怕口头重视也行),没有经费拨给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匠学”研究很重要,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

广东正在抢救岭南文化。文化一旦停下来,不是马上就能恢复的,好比学外语,停下来再追,花的时间更多。经济还能突击拉升,文化却不能,文化是不能断的。扬州意匠轩、苏州香山帮的一些古建筑公司的老总有了这方面的自觉意识,做些营造方面的调查研究,总结老匠人的技艺经验,写书、出杂志等,值得学习,令人鼓舞。

中国名城:人类对居住建筑的基本要求大致相同,即一个安身立命之所。随着经济发展,现代都市居民生活接受西式的住宅空间形式,将室内按使用功能进行区分后,发现对空间的需求愈发不足,如何将传统民居中的空间弹性与空间有效率的重迭使用应用到现代都市集中区?

陆元鼎:传统民居的建筑面积很大,农村里房多,厅多,还有走廊、花园。现在很多人思想上贪大,攀比,一套不够还要两套,两套不够还要别墅,一味追求大面积住宅实际是不必要的。从过去传统风水学来说,一个人住的房间太大,阳气不足也不太好。

早期的时候人们只要求有房,后来要功能,再后来要齐全,现在要环境了,开始考虑阳光、通风、花园,往后也大概也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就一户三口之家来说,一百左右平方米也就够了。一厅三房、四房,最多再添一个书房。从人的生活来说也不需要太大的房子,一是空旷,二是清洁起来也麻烦。而住宅空间不够用是不行的,现在买不起房的主要是些年轻人。在国外,年轻人是先租房,租住到自己有钱了才买房,然后小房换大房。中国人一到成年,要结婚,非要买一套房子,那是社会风气使然。我觉得只要功能好,基本上够住就行了,关键是房子怎么好用,环境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

我接触到的多是些知识分子,他们对居住没有过多的要求,一是知识分子没有这方面的经济条件,二是没这方面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在有了一套住宅后,开始转向,考虑汽车、服装、旅游等方面的需求了。

中国名城:传统民居隐含的安居精神以及古建筑原则能否应用到现代高层集合住宅区中?

陆元鼎:传统民居是蕴藏在民间的、土生土长的、富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方特征的建筑。今天要创造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新建筑,传统民居可以提供最有力的原始资料、经验、技术、手法以及某些创作规律。传统民居的经验、规律,统统可以加以运用,形式则不一定。就艺术方面来说,外表形式还是适当应用;现代的建筑,也许在它的某个立面用了些传统,那属于创作,很难定型,不必强调应用;住宅能用则用,不能用就不用,欧陆风也好,传统形式也好,就如炒菜,口味不同,各取所需;住宅中很多小型别墅,民族形式容易用得上,现在很多老百姓也还喜欢这些。总之应该用的地方要用,不必强求。然而,那些有代表性的、标识性的、有影响力的、大型的、特别是公共建筑、政府建筑就一定要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它们代表的是国家的、地方的文化和历史面貌。

中国名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小洋楼、铝合金门窗、墙体瓷砖等单一建筑设计形式,使传统地域特征被破坏,请教陆教授地域民居风格的保留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办法,有没有一种地域民居转型的科学适宜模式?

陆元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各地传统村镇和民居都面临着保护、改造和发展的局面,是拆了重建,还是择址新建,又或者改造修建,有多种方式,但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模式。

对本身没有什么文化的村落来说,想建个新农村怎么盖都行。目前人们热点讨论的是对有着丰富文化积淀和传统的村落怎么改造的问题,反对把这些村落拆掉重造的野蛮破坏。中国那么大,上千万的农村是否个个都要保留呢?我看不必要,也不可能。对那些好的,整个中国农村能保留10%~15%,甚至20%~30%不错的了。对那些早已被改造得破破烂烂的,还去建些假古董是错误的。而把本身很好的拆掉,做一条街的假古董,更加错!

我认为,首先调查这个村有没有文化?还能不能保留下来?如果已经不行了,那么算了;有的,则要保护它的传统肌理,其改造发展方式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发展,如广州大学城练溪村就是一例。该村存在原村落的街巷肌理和少量民居庭园等残损建筑,其改造方式是:继承优秀传统,对街巷恢复其肌理,对沿街建筑中仍可辨认的民居、庭院等按原貌修复,其余建筑按现代功能需要进行改造和建设,而外观则要统一在地方建筑风格面貌内。有些地方不去保护文物、文化古迹或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特征的建筑物,仅仅是存留一个封建祠堂,这就走入了误区。

我看了一些相关报导,总感觉政府没有很好地站在农民的立场想问题,而是站在政府和开发商的立场去办事情。地方官员要意识到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及其文化保护、改造、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民居保护、改造、发展的目的,重视和关心农民应该享受到的权利和得益,从农民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照顾到农民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考虑农民长期居住的这个环境究竟有没有保护价值,把文化肌理保护下来,再怎么改造要跟农民沟通、商量,千万不能摆出一幅施舍的面孔。指导思想和立场解决了,领导好做,农民也感觉到政府是真正为了他们的利益。

五十年来,民居学术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民居研究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我们的任务是坚持不懈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为弘扬、促进和宣传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贡献力量,真正创作我国有民族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风貌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