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30

中图分类号:R277.7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099-0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表情动作丧失为主要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疾病。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针刺疗法等。笔者采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周围面神经麻痹,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纳入病例均为本院疼痛科2012年3月-2013年11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各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

(―x±s,岁)

病程

(―x±s,d)

男 女

治疗1组 40 26(65.0) 14(35.0) 42.05±5.47 4.28±1.25

治疗2组 40 16(40.0) 24(60.0) 43.20±5.86 4.30±1.08

治疗3组 40 22(55.0) 18(45.0) 43.60±6.30 4.45±0.83

对照组 40 18(45.0) 22(55.0) 41.60±7.78 4.40±1.23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①符合周围性面神经西医诊断标准[1],依据文献[2-4]分期标准属急性期者;②首次发病,一侧面肌麻痹者;③病程1~7 d;④年龄20~70岁;⑤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由于外伤、手术、格林巴利综合征、脑干病变、颅底病变、耳源性疾病所致面瘫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伴哮喘病史及有出血倾向疾病者。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内中医药项目(YJzy2013-09)

通讯作者:朱琴,E-mail:

1.4 治疗方法

各治疗组予穴位注射。选穴:翳风。治疗1、2、3组分别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 1109417、1112401、1205405、1306408)1.1、1.2、1.3 mL,加生理盐水1 mL,患者取侧卧位,碘伏严格消毒皮肤,应用针头为38 mm×0.5 mm的专用注射器,与人体矢状面约120°、与冠状面约45°[5],快速刺入穴位皮肤,缓慢推进,有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血,将药物缓慢推入,进针深度约1.5~2 cm。注射后用棉签按压,嘱患者卧床休息30 min。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连用3个疗程。

对照组予针刺治疗。选穴:健侧完骨、合谷,患侧风池、太阳、四白、迎香、颧、下关、颊车、地仓、夹承浆、攒竹、鱼腰、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常规消毒皮肤,以长40 mm毫针浅刺健侧合谷,患侧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采用横刺法从攒竹向鱼腰透刺;余穴以长25 mm毫针浅刺。急性期采用轻泻手法,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 d。连用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1.5.1 改良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 参照文献[6]进行改良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成绩评分表(Portmann)评分,比较患者两侧面部的6种运动,即抬眉、闭眼、鼓腮、噘嘴、示齿、张大鼻孔。记录患侧减弱程度,运动正常、减弱、明显减弱、消失分别计3、2、1、0分。评估安静状态的面部情况,正常、轻度不对称、明显不对称分别计2、1、0分。满分20分。

1.5.2 面部温度差 应用维恩伟业医用WN-B数字型远红外热像仪,采取面部远红外热图,运用其自带分析软件分别比较同一受检者治疗前后面部热图的温度差(T患侧-T健侧),定量评价局部血液循环状态。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相关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评定。痊愈:面部肌肉活动自如,口角无歪斜,双眼闭合全,进食时无渗漏、塞牙,鼻唇沟恢复正常,能作皱眉、鼓腮动作;好转:面部口眼歪斜诸症明显改善,面部肌肉稍感麻木不适;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未见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P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各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1组 40 21 9 10 75.0

治疗2组 40 25 12 3 92.5

治疗3组 40 28 8 4 90.0

对照组 40 17 10 13 67.5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各组治疗前后改良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成绩评分表评分比较

各组治疗前改良Portman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4,P=0.59),具有可比性。各组治疗后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各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前后

改良Portmann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1组 40 6.16±1.21 14.85±2.23*#

治疗2组 40 5.95±1.70 16.75±1.48*#

治疗3组 40 5.70±1.22 16.90±1.07*#

对照组 40 5.55±1.32 13.05±2.2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2.3 各组面部温度差比较

各组治疗前面部温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9,P=0.22),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面部温度差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各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温度差比较(―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1组 40 1.18±0.35 0.37±0.07*#

治疗2组 40 1.26±0.35 0.26±0.13*#

治疗3组 40 1.13±0.39 0.22±0.11*#

对照组 40 1.23±0.27 0.44±0.08*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共有5人出现局部瘙痒,休息15 min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为急性发作,以单侧为主。急性期常有茎乳孔内面神经的供血障碍、神经鞘膜水肿及髓鞘变性,也有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8]。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为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面部阳明及少阳经络气滞血瘀、经筋失养。如能在急性期得到及时治疗,可很快恢复健康,否则常留有后遗症。

穴位注射是选用药物注入相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能综合穴效和药效两大效应,使药物直接达到病灶处,对面部刺激小,患者容易接受。翳风为手足少阳经交会穴,有疏散风寒、祛风通络之功效,常用治头面部疾病。其解剖定位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该部位正是面神经出颅处,解剖结构的深层为面神经干,距茎乳孔很近。有报道,于翳风注射药物,能直接提高面神经兴奋性,促进面部肌肉、神经功能恢复[9-10]。

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青藤碱,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功效。有研究表明,正清风痛宁能大量释放组胺,抑制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迟发型超敏反应,从而调节免疫系统;可抑制受损神经纤维变性及血管变化的作用;具有减轻神经水肿、改善局部缺血再灌注、消除面部血管及神经痉挛作用[11-12]。有研究表明,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随着剂量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3],可出现心悸、头晕、胸痛、呼吸困难等,甚至过敏性休克。本研究治疗组共分3组,治疗1、2、3组分别使用正清风痛宁注射液1.1、1.2、1.3 mL,对照组进行针灸治疗。治疗后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改良Portmann评分、面部温度差变化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应用1.2 mL是临床较合适的剂量。

总之,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注射液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剂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