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本清源 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本清源 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提问的时间、问题的设置、问题的来源三个方面来讨论化学课堂的有效提问。希冀借助这种有效的提问,与学生在争鸣和碰撞中教学相长。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习过程;学习方式;预设;生成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有效提问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话题。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答,由此获得具体的发展。有效的提问,要达成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一、有效时段的提问

1.从学习过程考虑

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授―巩固”,学生的学习顺序也是按照这条脉络进行。导入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重现“旧知”,新授阶段,问题体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巩固阶段的问题运用和拓展新知。不同的环节,问题的内容有所不同。

2.从心理时间考虑

人的心理运动规律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可维持40~50分钟,所以一堂课的时间都定为45~50分钟。课始5分钟,兴奋的初始阶段,5~15分钟,维持兴奋状态;15~20分钟,疲劳波谷,注意力下降;20~40分钟,再度兴奋,40~50分钟,再度疲劳。兴奋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所提问题可稍难些;同时,提问可引起学生注意,延长兴奋时间,在两个疲劳时段也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系列位置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把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

二、有效提问的来源

1.教师的预设

有效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班级学生的薄弱点、易错易混点是问题的来源之一。学到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大多数班级提问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有一个班级这块内容掌握得特别好,那就没必要提问了。一样的教学内容,一个班级提了5个问题,另一个班级提了8个问题。习惯于集体回答的,要设计几个个别回答的问题。气氛比较沉闷,习惯于总是个别几个同学回答的,要设计不同学生回答的问题。再备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提炼问题,或提纲挈领,或细致入微。

2.课堂的生成

备课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固然重要,更要重视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是课堂师生互动的表现,教师要及时抓住问题给予解答。比如,学习“一些非金属的化合物”时,演示了SO2具有还原性的实验,SO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实验现象很明显,溶液紫色褪去。于是教师提问SO2表现了什么性质?大部分学生回答“还原性”,但有两位学生回答“漂白性”。于是教师把这一“异议”抛给全班:有可能是漂白性吗?请讨论出实验方案证明。几分钟后,实验方案形成,让学生上台演示,加热已褪色的试管内液体,红色没有重现,说明不是漂白性。这种处理方式既加深了SO2的还原性和漂白性的复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有效的问题

1.把握问题难度

课堂中,有些教师有不少类似口头禅的问句,例如,“对不对?”老是挂在嘴边;有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有些提问过难,老是让学生回答不出。简单问题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宜在高中课堂过多地出现。问题过难,使学生毫无头绪,从而失去求知欲。例如,教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师的问题诸如“物质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分为哪几类”等简单问题就不必作为问题出现,直接板书即可;而“四类晶体的内部结构及性质特征?”看似简单,实际学生看书之后觉得相应的描述都是变化特征,回答是大段朗读,师生都觉得毫无成就感,所以需要把问题分解。可以设一张表,列出结点上的粒子、硬度、导电、导热性等项目逐一比对,这样方便学生逐个搜索。

2.抓住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是学生前后知识贯通的依托。所提的问题应尽可能地体现核心知识,也就抓住了教学重点。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同学从官能团的性质出发。怎样找突破口呢?在做有机框架图时,一般的方法是首先正推,然后逆推,前后呼应,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解决有机化学框架图时,还要注重有机化学的结构,正确使用价键理论,明确有机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衍生关系,使用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就能解决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

有效教学,要“以学论教”。教师采用“拨笋似”的提问,由外及里,一层一层引导学生走向问题本质,这既体现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又有利于后20%学生的逐步跟进。学习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新课临近结束,给学生小结所学内容非常重要,这时候,教师巩固提问:卤素元单质及化合物有哪些?如何制备卤素单质?氧化还原变化发生的实质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体现了科学研究和学习思维的过程,学生连贯起来考虑效果很好。高中化学学习最难的除了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规律,就是过程性强的内容,卤素单质及其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中的微粒结构发生的变化,氧化反应发生的实质。对于上述过程性强的内容,提问就要提得细,把电子的得失和电子的偏移,氧化剂和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内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当然,有经验的教师,为了照顾多数的学生,对提问的答问也很讲究。一个问题有时需要个别学生回答过程,有时会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参考文献:

[1]肖丽华.“化学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案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

[2]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09(2).

[3]孟凡丽,程良宏.生成性教学:含义与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