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听书法名家谈临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听书法名家谈临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实临应“拟之贵似”

实临,即对着字帖临写。要求一笔一画,酷似原帖,纤毫毕肖。所谓“察之贵精,拟之贵似”。当代书家大多重视实临的形神兼顾。曹宝麟临《苕溪诗帖》时就说:“对临,当然以‘毫发无遗恨’为上。尽管做不到,但应该竭力为之。帖须放得近,看得清,才能临得准。”洪厚甜临《洛神赋十三行》时也说:“写实的临习,应立足于忠实表达原帖的点画形态和精神。”曾来德临《十七帖》认为:“作为对一种范本的追摹,对临就要逼近王羲之。在这个时候,王羲之是唯一的,我们必须去揣度、追摹王羲之书写《十七帖》时的感情和笔底下驾驭毛笔、控制结构、摆布章法的一切可能,不能强加进去自己的东西。如果逼得越近,让王羲之喘不过气来,那是最好。”因此,临帖时,用笔的中锋与侧锋、方笔与圆笔,用墨的浓与淡、枯与润,造型的长与短、斜与正,布白的疏与密、黑与白等等,均要精细观察、逼近原作,力求达到“下真迹一等”的程度。

二、意临要“参以己意”

意临,是在实临的基础上,既顾及原帖菁华,又充分参以己意。曹宝麟认为:“意临,我觉得并非是临其大意的临,而似乎应有参以己意的意。”关于意临,诸位书家各抒己见、各有妙解:忠于原帖,抒展己意。言恭达临《散氏盘》说:“意临,忠于原帖而又抒展己意,是自我风格的再创作,自我审美的综合表述,要求书家‘不为古人奴’,从‘通’到达‘化’,取其精彩,为己所用。”

有所取舍,心中有数。崔志强临《毛公鼎》时说:“意临,先要充分体会原帖的精神,把原帖读通读透,然后再动笔。意临是有所取舍的,取什么,舍什么,心里要有数。意临不是大而化之,落于空虚。不能完全改变原帖的面貌,形式大体上还是原帖的形态,更不能做夸张变形,让人读不懂。”

原帖基调,顺逆夸张。崔廷瑶临《曹全碑》说:“意临此碑,当然要以其风貌为基调,带进书写者主体的理解。可以在风格技法上进行夸张,结构上可以变形。有顺向的夸张,即延续原帖风格,走向极致;或者逆向夸张,融合其他碑帖风貌,离原帖远些而不失精神。意临碑帖,根据书写者对原帖的理解及取法的侧重点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风貌。”

融合原帖,突出一点。洪厚甜临《洛神赋十三行》时强调:“写意的临写,要着眼于使原帖的笔墨语言与临写者自己笔墨语言的融合。临写中,或抓住原帖上的某一艺术特点,以自己的笔墨语言进行表现,增强自己的笔墨表现力和丰富性,或以所学古帖的笔墨语言,写原帖的意向。总之,或趋向谨严端庄,或趋向强调意态的舒展,都应从临作中读到原帖的精神或某一特点。忌抛开原帖的任笔涂写和抄帖。”

自作紧箍,说清己意。针对有些初学者认为“意临写得轻松随意”,陈振濂临《武威汉简》时就谆谆告诫:“我觉得‘意’临过程中要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意临的实际情况是,原有字帖是载体,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加进去作者自己的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意临是让你做紧箍,让你更难受,要把自己加进去的意说清,需要非常痛苦、严格的说明过程。它与随意、轻松背道而驰,学术上要求非常高。”

三、临帖应“有暇读帖”

读帖,并非指读帖上的文字,而是读笔法、读墨法、读造型、读布白。宋代书家黄庭坚《论书》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帖干壁间,观之入神,会之于心,则下笔时随人意。”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也说:“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当代书家启功也说:“有钱可买帖,有暇可看帖,有纸可临帖。”唐代书家欧阳询外出见到一块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帖比临帖更重要。

揣摩用笔结体。方绍武临《趵突泉诗》时说:“拿到范本,不要急于临习。首先要静下来,仔细观赏与熟读字帖,揣摩赵字的字形结构及其用笔特点。待脑子里对临本有了初步印象,再动笔临写。…平时要多看、多练,还要默写。从生至熟,直到整个字帖全部映入脑子,这样,才能临像。”

熟悉风格特征。崔廷瑶临《曹全碑》时也说:“临习此碑,首先要熟悉总的风格特征。仔细读帖,加强理性认识,再进行实践,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学书者要养成“有暇读帖”的习惯,将字帖的模样与精神印入脑海,临帖时,才容易逼肖原帖的形与神。

四、临帖要“明了文字”

临帖范本,多为拓本,原碑风雨浸蚀、损泐不一,字迹多有残缺,笔画时有模糊,甚或不能识读,所以,首先要“识帖”,就是“明了文字”。

搞清异写残字。华人德临《三老讳字忌日记》时说:“临写一本碑帖时,先要将上面的字认识,有些字的写法和现在不同,或者是碑别字,有的是破损的石花,有的字没有刻完,如拓片上‘德业’的‘业’、‘肃副祖德’的‘肃’都漏刻笔画。”

借助释文明义。周俊杰临《褒斜道摩崖》时说:“这个碑刻由于年代久远,又是摩崖,损泐非常大,所以首先应去识碑,就是认字,如果不找些释文去看的话,那么一般初学者就很难去把握它。”

认清笔画形迹。林健临《祀三公山碑》说:“临写篆书先要识篆,读《说文》,晓“六书”,而后始知下笔。临写《祀三公山碑》,我第一步是以‘脱影双钩’勾摹一遍,对其结体变化和笔画形迹有了精微观察,加深领会其书法神韵。”

五、临帖应“知人论帖”

中国书法重渊源、贵家数。学习某家某帖,临摹者要仔细探索:出于古代哪一家?所承者谁?所弃者何?在撷取的同时又糅进了其他什么路数?等等。因此,临习者要通过书法史的学习,探源知流,“知人论帖”。孙晓云临《蜀素帖跋》说:“当我们选择临摹书法作品时,最好先弄明白作者的历史背景、书写时的年龄、所采用的工具等等,然后用相应的工具,先在结字上下工夫,再学用笔。”

杨凝式的书法,胎息初唐欧阳询和中唐颜真卿、柳公权,远绍“二王”遗韵而加以纵逸,自成一家。所以,临习《韭花帖》时,沈培方说:“为了更好地寻根溯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习者可参临欧阳询的楷书和行书如《九成宫》、《化度寺》、《梦奠帖》等碑帖,掌握果敢方硬的提按顿挫要领;参临颜真卿的行书如《争座位帖》、《祭侄稿》等,可把握该帖使转灵动的妙处。此外,还应结合《兰亭序》、《集王圣教序》细细体味《韭花帖》的神韵所在。”又说:“米芾和董其昌是杨凝式书法成功的继承人和开拓者”,“在米字上下些工夫,也有益于参悟杨凝式的书法”,“旁参董字的章法,也有助于把握《韭花帖》疏朗贯注的气势”。

六、临帖要“先利其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临摹某家某帖,要搞清书家创作此帖时用的笔是硬毫还是软毫?用的墨是浓还是淡?用的纸是生还是熟?等等。洪厚甜说:“基于《洛神赋十三行》系点画精美劲健的小楷书的特点,故临写时应选择半生熟宣纸和兼毫或硬毫的中长锋毛笔为宜。纸当化墨自然适度,笔应锋锐而富于弹性,墨则用上等墨汁加水研磨以后再用,避免因胶质过重而滞笔。”许雄志临《楚帛书》说:“临摹此帖,须根据个人爱好来确定所用笔纸,但应以便于充分表现原帖的风貌为准则。”“建议在临摹《楚帛书》时选用纤维较粗的纸,笔以弹性好的硬毫为宜,墨中适量加一些水,这样较易反映出《楚帛书》的高古简远的意韵。”

以上书家所言,聆之于《五体书法临摹示范》,可谓真知灼见。我们初学者在临习碑帖时,如能一边临帖,一边结合书家所讲,细玩之,揣摩之,忖度之,领悟之,那么,我们的临摹当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