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术得书法之意 书法取武术之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术与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独具魅力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武术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具有健身、防身、竞技、表演和修身养性等功能和特点。书法则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法则,其笔墨形态独特,笔法、笔力、结构、布局均有各自表现与领悟。武术与书法,一武一文,似无联系,其实不然,“山谷行书,长撇大捺:武当拳法,凤舞龙蟠;右军小楷,铁画银钩:少林拳法,其劲在骨”。自古以来,武术与书法同理,在精神、气性、内蕴及修德方面几乎同一,惟所表现不同。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目的,以套路演练为形式。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特点。撑、拔、张、展、勾、扣、翘、蹦等,动则疾如旋风,静则稳如磐石,动静皆有形,动静皆有法,动静皆统一。武术的“精、气、神”体现出英武阳刚之美,展现出空间之形,形雄劲腾与空明气韵相映浑融,皆包涵浑穆之中,皆在元气浑然中撑持博大而又虚穆的超逸。
书法之形,形在中实饱满,力在凝重深入,气在回斡激荡,性在精穆纯洁,境在开拓少远。其用笔于直纵方折,圆绕连曲,间断幻结,干湿枯润,重形轻写,轻形重写。点画线条的势态,字句结构的安排,字与字行与行的照应。错落变化。全章贯气。
武术与书法的外形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为书之体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飞腿舞臂……”。如同武术动作之“古树盘根”、“白鹤亮翅”、“青龙出海”、“惊沙飞鸿”。二者形态近真,意性略隔,相参相悟,哲理相通。
书法讲究间架结构。书者日常思维纵放关乎字形收放程度。字形、行列、布局、气势、气韵、精神皆因人而异。武术讲究身正步稳,武者心神严谨关乎动作舒展程度,招式、轻重、刚柔、藏露、虚实、精神皆因人而异。手下之笔如天下之武,天下之武如手下之笔。一文一武,有动有静,动从静中参,静从动中悟。中国古代有不少书法家就是从武术中得到启示的,如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怀素曾观公孙大娘舞剑,故而草书大进。武术家长于书法者不乏其人,如海灯法师,禄堂先生观书而悟,形神抱怀,浑如拳法。因而彰显于世。
武术与书法二者相结合,相参相悟,互为贯通,取形得意,以无为之心出有为之形,“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书法认为: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心若不坚,则字无功键。挥笔而书,气沉丹田,意在笔先,隔行不断,气象悠然。武术认为:静心用意,以意守动,意到势发,形断意连,势断气连,气势贯通,刚柔并济。
武术与书法教学和习练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互为参照,两相参悟,彼此影响,融会贯通的过程,是心性思变,意情相随,气息相通的顿悟。凡事可任自心性生,可纯从自然生。倘欲求变,何不可变,处处可能,可思可变。书法字体有真、草、隶、篆、行之分,颜、柳、欧、褚、笔法不同,同为文字:武术有刀、枪、棍、棒、拳之别,少林武当,南拳北腿,式法不同,同归于武。书法文字结构的粘结勾连,鼓侧参差,干涩浓淡,疏密伸敛,有艺术法则之形式;而武术形态之法有轻有重,有刚有柔,有藏有露,有虚有实,有阴阳二气协调之理。岂不是同源同理?岂不是意境相通?岂不可相辅相成?
从以上可以看到,武术与书法表现形式虽不同类皆同意,虽不同形皆同源,不同所用皆同为表现。武术可以从书法伏案临帖或凝神执笔中,参到静心生慧,静中生动的感悟,情驰神纵,若风若雨,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影响到武者的心境、心情、心态,达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明白“知黑守白,视白如黑”的辩证关系,明了“如如不动,如如可动”的矛盾关系。通过对笔、字、形等描摹,感受相反因素,相互影响,融会统一的构成,从而感受身心忧喜顺逆,人世事,阅历磨难,就如武术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说。道家有内丹外丹之炼,佛家有“空,有”之修行,儒家亦有“天降大任”之言,练武习书内外浑然,正如禅家“天时不在定中”之“天时不在练中”。武术与书法都体现在精神上,以形体体现精神,精神不佳,形体不存,精神超逸,形体勃发,其精神即为内涵,即可以从书法习练中体悟的意蕴。
中国武术和书法具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蕴涵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道德观念教育功能、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教育功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怎样于心?重在教育。探讨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教育意义,造福于社会,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