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国内文化的思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国内文化的思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任丽梅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特别是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其次,文化发展繁荣须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二是文化带动和驱动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能力。文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永远固守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新的物质文明和发展水平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精神,否则就会丧失发展的内在精神和驱动力,并最终影响物质生产和技术创新及应用的能力。因此,文化一定要具有自我否定、辩证发展的特质,不断创新。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保留其中的精华,然后才可能在延续中不断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构成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经济的内容。在考察文化的延续性时,我们最先遇到的就是文化资源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对于文化转型、提高文化竞争力来说,既是一笔财富,也有可能是一种包袱。这决定于我们是否能够正确地看待和运用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和优秀部分,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正因如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点:一是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亚圣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人格塑造的根本要求,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的满足;二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强调“未知生,焉知死”遵循入世的人生哲学。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鼓励人们靠自己去创造幸福;三是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古人“朝闻道,夕死可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铭句体现了对真理的执着和勇于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它们正是推动当前社会不断创新的精神驱动力;四是知行合一观。“力行近于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不能停留在对理论和真理的研究上,还要将之用于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真理。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之应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五是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基于这种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观念,中国人才可以度过一个个灾难的时期,中国人在国外才能抱成团寻求共同发展。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只有当我们形成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六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人对自己所在的群体和社会最基本的认同,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需要一种超越个人和家庭之上的爱国精神。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它的真理的光辉指引着中国近代的辉煌,也一直照耀在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上。由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被日益严重地破坏,西方文化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鞭长莫及的弊端。而以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优秀部分却是西方现代化建设中所缺失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近代以来西方所主导的市场经济所不具备的文化理念。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产生出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秩序与生存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宝藏,人类的“后现代化”必须借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占为已有的时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全继承者和发扬者,我们更要以美国对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的开发、韩国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进行申遗等事件为鉴,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和挖掘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和价值。

在创新中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本身同时具有延续性与创新性的双重性质,而文化的这种双重性质又是辩证统一的。文化需要不断地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没有我们需要延续和固守的东西。文化的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与时俱进,才是对自身文化最好的延续;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这种文化的延续性。从结构层次上来看,由外到内的文化是器物、制度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就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要延续的内容,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自我属性。它表现为社会认同和民族归属感,是民族社会发展的灵魂。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可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但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却在不断变换的物质载体中得以传承,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一种与民族同时性的存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就要延续本民族的人文精神,避免外来文化冲击下自身文化中人文精神的消解。而一旦消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即可能遭到化解,也必然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需要指出的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并不是简单地固守,它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元素,并在新的文化横向交流中丰富文化的形式,完善文化的表达,提出文化的理解,进行文化的再创造,我们称之为创新。概而言之,文化创新的所谓文化,是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文化;文化创新的所谓创新,是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资源,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扬弃、创造转化,锻铸出新型文化形态。简言之,所谓文化创新,就是创建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新文化,就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文化创新也要不断扬弃、超越经典社会主义所理解的文化框架及其文化理念,不断扬弃、超越“五四”运动以来的现代革命传统文化,不断扬弃、超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感性和经验的制约,建设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稳定性的文化价值系统,为不同层级的人们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精神系统的保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固守的不是文化的形式,而是文化的内容。我们经常看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中所弘扬的那种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人间真爱的道德情怀,它们是美国所主导的人文精神,是文化的内容。这种文化内容再加上现代技术的表现元素,使得美国文化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中国文化领先世界文化数千年,然而在追寻现代化文化转型过程中,对文化的发展却经常容易陷入发展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误区。例如,曾经的“样板戏”,就是在拿一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或标准来替代文化的内容和实质,限制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取代文化向内涵发展,其实质是在弱化文化的创造力,阻碍文化发展和繁荣。在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更要避免在文化战略中出现这种内容与手段的混乱。但是,无可否认,中国文化从传统上来说创新性上就不是很强。中国古代是一个发达的农业社会,也因此形成了一种重农抑商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将技术发明看作是奇淫技巧,贬抑为雕虫小技。它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际上起到了抑制作用。到了现代,中国文化创新能力依然不强。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我们虽然认识到了创新的力量和作用,将创新上升到政策的层面,积极促进技术引进与创新。然而,这种创新更像是一种被迫之举:只求引进人类文明的有形结果,却没有发展吸收被模仿者内在精神和创造能力。据统计,中国和日本、韩国在技术引进与技术吸收再创新的比例分别是:1∶0.08、1∶4、1∶8。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对先进技术只是采取了简单的“拿来主义”,并没有将其吸纳到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发展成为自身文化的内在创新精神。就仿佛是舍“渔”而逐“鱼”一样,高价获取的只是一些现代的物质外壳,却丢失了精神的内核。现代文明“,物质是外壳,精神才是内核”,[1]两极一体,才能发展。亦步亦趋是永远不可能实现超越的,反而会弱化自己的文化生命力,使自己在全球分工中处处受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它能为提升文化的竞争力提供基本的判断和现实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永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中的理论体系,可以随着世界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新的价值判断和战略选择。因此,我们要发展文化创新性,培养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驱动能力。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流思想。依据这一基本认识,面对国内国际两方面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文化现实,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与时俱进,激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结语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其历史长河中,文化珍贝俯拾皆是。传承至今的,我们称之为传统。正如人不能没有过去一样,文化也不能没有传统。从根本上说,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带有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已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延续和创新传统文化,正是当下和今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推进的战略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