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聚落乡土材料营造的生态智慧及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以苏州洞庭西山镇东村乡土建筑材料构建为例,分析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中体现出的生态智慧,总结出对本土建筑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乡土材料;生态智慧;本土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由于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引进了现代建筑材料“四大件”,即混凝土、砖石、钢和木材。取代了最原始的淳朴的乡土材料,导致具有天然的、生态适应性的乡土建筑正在消融。现在材料选择标准上,现代建筑材料与乡土材料存在差异,现代建筑材料是根据科学的技术手段测量其物理特性而选择出来的,乡土材料则是因地制宜、工匠造房经验、地域文化来选择的。常见的乡土材料有竹,木,土,石,草,藤等天然材料和砖,瓦等人工材料。这些材料给人一种自然质朴、浓厚文化底蕴的感受。然而机械化预制模数制的现代建筑材料呈现出一种冰冷的、单调的、缺乏对话的静态。同时由于建筑使用年限的控制,大部分建筑拆毁遗留下许多的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把建筑材料锁定到自然环保建筑材料,而乡土建筑就是一种自然、环保、低成本的建筑材料。笔者试图阐释苏州洞庭西山镇东村古村落乡土建筑材料在建筑营造上的生态表现来证明乡土材料需要重视的必要性。
2. 苏州洞庭西山镇东村概况
东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位于苏州洞庭西山镇的北端,。其核心区域约0. 5平方公里, 东临金铎山,西接张家湾, 南抵楼贤山, 北至低矮的凤凰山和张家山, 整个村落为南北两条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1]卢朗,彭长武. 西山东村的发展变迁、村落形态与乡土建筑[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05:10-13]。由于其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有风,所以苏州东村乡土民居采用天然的乡土材料营造技艺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自然形成被动式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体系。独特的木架结构以及平面形制的乡土民居充分地适应这种江南特色的自然环境条件,体现乡土材料的本质属性。
3. 木材的营造智慧
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的特征,其优势与劣势本文不再阐释。由于地域性的缘故,木结构的营造做法在不同地区呈现差异性,但都体现因地适宜的地域特征,阐释当地的文化智慧。
3. 1木材的平面组合应用
东村整体格局依据地形以及当地乡土材料资源来布局成不规则的空间形态。整个村落形态为“卧龙” ,街巷为这条卧龙的骨架。主干道为东西向1000 多米长,其他次要干道与主干道呈“十”字交错状分布。当时为了交通方便以及防御安全方面,在“十”字交叉处设置巷门,户与户之间的小弄口设置栅门。现存巷门有栖贤巷门、义门。
东村大部分乡土民居沿用南方传统的“天井院”式的形制,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普通人家采用“三间搭两厢”或“对合” 的基本住宅形式,形成类似于“一颗印”的天井院。大户人家常采用以上两种组合形式,纵向按多轴线形成院落组群,主次轴线功能布局明确,前后组成多个天井重院,进与进之间设置夹道。这样保证建筑穿堂风效果,避免了过大的建筑进深减少或阻碍了风道。天井院成为热缓冲区,通过拉大上下风口距离,增强进出口空气密度,达到通风效果。夏季夜间,由于室外温度下降较快,冷空气聚集在天井底部,室内空气温度下降速度较慢,温度高于室外[[] 陈飞.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0.
作者简介:张吉凌(1989.8~),女,江苏无锡,江南大学,硕士(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 ]。室内热空气上升,从天井排出,而冷空气进入室内,起到降温的作用。
3.1木材的结构特性表现
苏州地区乡土民居常采用穿斗结合抬梁的混合做法,空间灵活,用材经济。苏州乡土称建筑的纵轴线上的一排梁架为贴式,位于最边缘的构架称为边贴,位于两者之间为次贴。正贴、次贴构架以步柱落地,以大梁联系,其上作抬梁,省去多根柱子,使建筑中部有较大的空间。边贴屋架则采用“柱柱落地”的穿斗式构架形式。在《营造法原》中一种做法,金柱落地,称为“攒金”,这种做法满足了厅堂内部空间的跨度,有保证了结构稳定,与用材经济。营造智慧同样体现在木构件联系方式及其榫卯的受力关系上。在梁柱结构体系中,梁柱交接的榫卯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梁做榫头插入柱中,受力关系入穿斗式构架相似,另外一种为柱端开梁胆口子,梁端挖套,这样与抬梁式构架相似。同时由于苏州夏季为多雨季节,木结构建筑一般在建筑挑出檐廊,防止雨水渗入室内的同时起到一个过渡空间的作用。木材天然的乡土材料在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的研究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造技术水平,同时其营造的生态智慧是值得当代本土绿色建筑设计学习的重点。
4. 砖的营造智慧
砖是一种人工加工的建筑材料,作为一种传统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 是作为一种艺术载体而形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域文化意义的装饰艺术,即:砖雕、砖绘画、砖砌体建筑、砖砌工艺。
4.1 砖的作用部位的表现
苏州洞庭西山镇东村乡土民居中砖的主要作用部位为墙体的砌筑、地面铺砖。作为围护结构的墙体以砌筑方可分为实滚墙、花滚墙和空斗墙。工匠当时根据建筑房间的功能以及这三种墙体合理选择砌筑墙面。实滚墙结实,以砖的丁头侧砌,防水防潮性能好,常用于房屋的勒脚及楼房下层等坚固的部位。空斗墙虽然没有实滚墙结实,防水防潮性能较差,隔声效果不好,但是节省建筑材料,并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能力,常用于内墙和隔墙。花滚墙实际上是它们两者相间砌筑的一种方法。花滚墙墙体厚度约为鲁班尺1尺,强度低于实滚墙而优于空斗墙,常用于一般的单层民居的墙体砌筑。为了避免夏季阳光直射,一般在墙面刷成白色,减少墙体吸热。同时砖的热惰性较强,导热慢,蓄热系数大,有效地阻止热空气的传导,在夏季使室内凉爽,在冬季保证室内温度稳定,保证室内外温差大。
一般的民居宅邸,只采用灰土及小青砖铺设或规格较小的方砖铺设地坪。古代匠人在乡土民居中为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合理性,对材料的制作非常考究,室内外地坪铺设的砖块,都是用黏土制作砖坯烧制而成。室内地面一般用砖铺装,分为方砖、金砖、黄道砖、条砖等。传统铺设方砖的方法一般都铺设3~5厘米湿沙,垫实方砖底部,方砖四面披上油灰,再用木锤敲实方砖,达到方砖平整,用2厘米左右的直木尺在地坪上搁设,检查方砖是否平整。这种方砖的营造做法为简单的同时可以吸水防潮的功能,保证地面的干稳性。
4.2 砖的视觉特性表现
砖雕门楼是苏州乡土民居砖的主要表现形式。门是入口的标志,具有防火、防盗、防雨淋的功能,被广泛地使用在民居中,它可分为门罩和门楼两种。门罩是用水磨砖在大门的门框上砌成的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形如衣架,线脚两端起翘形成小挑檐,在挑檐上覆以瓦。门罩的装饰一般比较朴素简单,常以浅浮雕和平面浮雕为主。门楼则是把大门砌成牌楼形式,飞檐翘角并高出两侧墙头,大多是因为突显宅第主人的富裕和地位。门楼雕刻复杂讲究,用深浮雕、圆雕、透雕为主,题材多以人物为主,如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民间习俗。砖雕在营造智慧不仅体现当时匠人的高超的营造技术,同时显示当时住宅主人的文化精神追求。
5. 苏州乡土材料对本土建筑设计的启示
在传统施工工艺中乡土材料的选材、取材、用材三个方面都体现了地域材料的经济性、可循环生态性。传统乡土材料营造过程是集体互助的劳动,是传承传统生活形态的方式,体现人文生态性和生态文明性。
5.1 被动式绿色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潜在方向
被动式设计策略主要是指“前空调系统时代”中。而乡土民居正是一种被动式设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历经千年与当地气候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磨合,得到气候适应性的营造技艺。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乡土材料的运用以及运用方式上,总结出当地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表现方式,为未来的本土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满足中国本土建筑设计的趋势要求。
5.2 营建模式的应用
具有生态环保、历史文化底蕴的乡土材料的营造技艺给本土建筑设计提供一种建造地域性建筑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形式主义的符号堆积。由于当代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的改变,乡土材料在传统营造技艺在当代本土建筑设计的传承上需要改进乡土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技术方面。乡土材料的因地制宜,力求在选材、设计、施工、运营、改造、拆除和循环再利用等环节都做到生态和节能环保。乡土材料的运用,利用新生态技术与传统营造技艺的结合,建造适合当代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耐用的本土建筑。
参考文献:
[1]卢朗,彭长武. 西山东村的发展变迁、村落形态与乡土建筑[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05:10-13
[] 陈飞.建筑风环境――夏热冬冷气候区风环境研究与建筑节能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0.
作者简介:张吉凌(1989.8~),女,江苏无锡,江南大学,硕士(2012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