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古代歌曲艺术的历史演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古代歌曲艺术的历史演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注:作者简介:肖兵(1968- ),女,汉,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音乐系,湖南 长沙 410002)

摘 要:中国古代歌曲悠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国远古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的歌曲形式有:诗经歌曲、词调歌曲、世俗歌曲,等等。由于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各种歌曲的形式、内容、艺术都呈现出各异的艺术风采。对于这些历史歌曲演进的了解,成为我们认识今天艺术歌曲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歌曲;声乐;歌唱;中国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Song Art

XIAO Bing

一、远古歌曲

中国古代歌曲和我国古代其他文化一样,悠远流长、丰富多彩。数千年来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曲目和多种形式,形成了我国民族独特的风格特点。并且,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歌曲是我国远古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网罟之歌”、“扶犁之歌”,据说是我们祖先伏曦和神农时候的歌曲,其内容是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另外,情歌在古代歌曲中也已占有很重要地位,据说夏禹治水时离开情人的时候,情人为他送别时唱起了相思的“候人兮旖”歌曲。严格说来,远古没有独立的歌曲形式,因为,诗、歌、舞一体表现着远古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一个历史的事实。所以,我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许多的乐舞。六代乐舞就是其精华和集大成的作品。孔子欣赏《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当时包含着歌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多么的具有感染力。究竟歌曲描写了哪些动人的内容,具有哪般令人陶醉的韵律,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我国声乐的艺术魅力早在远古时期就得到彰显却是不争的事实。据说夏的末代暴君桀有歌舞伎三万人,相信这么多的伎人中不可能没有一种训练的体系。我们知道,到周王朝的时候,已经有“大司乐”这样拥有管理十分庞大的音乐机构了。并且,已经把歌曲演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我国远古就有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歌曲艺术形式和悦人的作品。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化,远古歌曲的形式、内容、艺术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异。特别是受到各个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各种艺术形式更是更迭变化日新。在周代的礼乐制度下,其建国之初周武王伐殷,军中歌乐齐鸣,以鼓励士气。战争胜利后又作《大武》等大型歌舞以表彰战功,都诞生了许多雄壮的歌曲。这些乐舞后来都被列入周代的雅乐音乐,并大多收录在《诗经》之中。这些诗经中的歌曲作品后世都称之为“雅乐歌曲”

(注:参见夏野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其实不然,诗经中的许多歌曲作品,都表现的是世俗音乐内容。譬如,《关雎》就是描写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作品。宋代乾道年间的赵彦肃进士所传的《风雅十二诗谱》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世俗的歌曲作品。当然,其音乐的表现力确实不如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等艺术形式的作品,那么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这些歌曲具有固定的格式,大部分属于典礼性的音乐。也就是说,这种用于中国封建时代、服务于君主,用于皇帝和贵族的礼仪场面的音乐,其节奏单调,音程进行平稳,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加之,历代帝王的重视,譬如,像乾隆皇帝就主持编纂了《诗经乐谱》等。因此,会有许多人把这些作品与世俗音乐作品区别开来。另外,诗经歌曲中还携带了诸多我国古代其他的音乐信息,也成为我们了解、认识古代音乐的重要线索。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依据《诗经》寻觅出许多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来。譬如,《诗经》中的乐器研究、《诗经》音乐中包含的古代音乐形式等等

(注:参见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二、词体歌曲

如果说《诗经》的歌曲被归属于雅乐,并成为一种类别的话,那么,这个类别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期都有显露,需要进行的是许多专题性的研究。如果说这种歌曲实际上表现了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的话,那么,权且算着为我国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或者,可以把其称之为官方歌曲音乐形式。那么,既然有官方音乐形式,肯定少不了世俗民间歌曲形式,词体歌曲就是这样的一种歌曲形式。

我们知道,我国最初的词,都配合着音乐进行演唱。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词牌原为古乐府的曲种之一,即填词用调名,而且,词牌的名称一般根据词的内容来定。是到了后来才衍变为依调填词,曲调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甚至,大多数词都不再能够做配乐演唱了。当然,我们一说到词体歌曲,自然会想到宋代的词。的确,宋代是词的兴盛时期。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文人大夫的普遍爱好,宋词在社会上风靡一时,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学与音乐高度结合在一起的歌唱形式。其实,词体歌曲始自晚唐才得到兴起,但是,其发展和传播的速度却很快。而且,一直兴盛不衰,延续至今,成为我国古代歌曲最为重要的歌曲形式之一。

宋词当然是词体歌曲形式中的极品,“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就表示着宋词极高的地位。词体歌曲,这种长短不同的乐汇、乐句结构,能够更加适宜地表达那些细致而复杂的情感,因此,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宋词的创作,主要有旧谱填新词和新曲创作两种方式。旧谱填词一般利用隋唐以来的曲子、民歌、或歌舞大曲、法曲中的片断词牌填入新词。新曲创作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灵感创作,当时称之为“自度曲”。其实,无论是今天的创新,还是过去的新创,都离不开对我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利用和吸收。南宋词体歌曲音乐家姜夔(1155年――1221年)的自度曲就充分吸收了民间音乐新音乐元素。杨荫浏先生译谱的《白石道人歌曲》作品,是我国词体歌曲现存最可靠、最珍贵的代表。《鬲溪梅令》、《杏花天影》、《扬州慢》、《凄凉犯》等歌曲,那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意境,至今仍然为演唱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不过,这种所谓的“自度曲”并不占宋代词体歌曲的主体,旧谱填词的时候更多。但新旧创作所运用的形式和手段的相同之处则很多,其运用的主要体裁形式有:令、慢、近、犯等等。令,又名小令或令曲,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是宋词中最简单的形式。一般在宴会上即席填词,用当时流行的小曲作为酒令而得名。令有单叠和双叠之分。慢,又称“慢曲子”或“慢曲”。篇幅较长,用板打节拍,节奏特点为“重起轻杀”,表现抒情的唱段。慢曲中也分长、短篇。宋代的词体歌曲在音乐的调式、音调的进行、变化音的应用上也很有自己的特点。譬如,音阶形式基本上采用交替使用清角与变徵的汉清乐音阶。一般常用的是旧音阶中的宫、羽调式。次之为徵、商、角、调式。转调方式,常用四度、五度的近关系转调,有时也用大二度的远关系转调。旋律特点,以二、三度进行或二度、三度、的结合进行较为常用,特别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更为多见。

词体歌曲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大量的古代优秀作品也丰富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除了宋代的词体歌曲,特别是《白石道人歌曲》以外,到了清代编撰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词体歌曲。虽然我国历代的词体歌曲丰富,但是,留下的乐谱却不多。因此,像《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这样的曲谱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清代庄亲王允禄奉旨编纂,由乐工周祥玉、邹金生、徐兴华、王文禄、徐应龙、朱延缪等具体进行编撰,并有大批民间艺人参加而编成的大型曲谱集。其记谱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较宋代的俗字谱已有进步,节奏上有了头眼、末眼、和蹭板、腰板、腰眼等符号,仍远不如“简谱”、“线谱”表达准确。该谱中收有一百七十多首唐宋词体歌曲。像李清照的《声声慢》、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能在这个曲谱集中找到谱例。而且,我们从中还能够了解到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系统的词体风格。所谓“南北曲”即“南曲”和“北曲”的总称。北曲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是我国最早的戏曲之一。由于它在音乐风格上继承了传统的歌舞音乐、民间歌曲以及唐宋以来的歌舞大曲,宋、金以来的说唱诸宫调、宋代广为流行的词体歌曲、少数民族的民歌,尤其女真族的民歌占有相当比重。又由于它的结构形式为词牌联缀体,所以它的音乐风格基本上仍属于词体歌曲风格。它的曲调采用七声音节,常有大跳进行,有的节奏紧促,字多调促。以板、笛、鼓、筝、琵琶等伴奏,音乐风格倾向高亢激越。北曲宫调严谨,一套曲子限用一种宫调,目的是为求得一套曲子中歌曲之间调性统一或协调。每一宫调均有独特调性色彩,不同宫调的套曲,常具有不同情绪的表现力。演出形式为“一人主唱”,故全剧只有独唱。主唱角色的歌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过许多相当出色的歌唱家,使北曲的歌唱艺术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这种形式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南曲”,也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是南宋以来流传于我国南方诸省南戏中的音乐。曲调多用五声音阶,多用级进和小跳进行,节奏徐缓,字少调缓,音乐风格婉丽妩媚,与北曲风格形成对比。音乐成份的主体是民歌和词体歌曲,如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融合了词体歌曲的典雅婉丽和民歌歌曲的活泼诙谐。结构上采用词牌体。早期南曲还保留着民间音乐的纯朴自由的特点。后来逐渐成熟,已具有宫调规范,但仍保持了宫调运用上的灵活性,在一套曲子里可以有二到三个宫调。在南曲中,各行角色都可以歌唱,增加了音色上的变化和各种人物性格的对比。南曲还吸取了北曲的优点丰富和提高自己。大量引用了北曲的曲调,创造了“南北和套”形式,以表现戏剧情绪的多样性对比。

三、世俗歌曲

世俗歌曲自古有之,严格的说来,所谓的“靡靡之音”就应该算是其代表形式。但是,由于自汉代以后独尊儒术的政治意识和社会风气,这些世俗的音乐就没有人能够公开提及了。虽然宋元时期的世俗歌曲也有所复兴,但是,终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我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已开始出现。尤其是十六世纪,即嘉靖、万历年间、明代的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官营的冶铁业,岁输已有七百八十佘吨;造船业十分发达,已能建造郑和下西洋用的长达四十丈、阔十八丈的大船;景德镇瓷器,官窑年产量已达四万四千三百佘件。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亦得到了发展。随着工业的发达,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明初南京人口已有一百多万,城内铺行有一百多种;北京也有六十多万人口;全国其他大商业城市还有三十多座,都是人口稠密,繁荣异常,连较为偏远的太原也是“繁华富庶,不下江南”。与明代经济相同兴盛的是文化艺术也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其中,文学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巨著,汤显祖的传奇剧《牡丹亭》,以及白话短篇小说都很发达。音乐方面也呈现出纷繁的景象,像城市中的小曲、俗曲等大量反映情爱的歌曲相继涌现。而且,这种现象在之后的清代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后世称之为“明清俗曲”。

就明清俗曲而言,明代的冯梦龙首推天下第一人,尽管在其之前也有像李梦阳、何景明、李开先等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冯梦龙的辑录工作却是在俗曲经过了百年锤炼并走向成熟之际。另外,冯梦龙对俗曲“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的思想认识,甚至影响到后世许多文人对俗文化价值的判断。他对俗曲"民间性情之响"的评语,已成为后人认识俗曲的至理名言.其整个思想认识贯彻在对俗曲作品的辑录过程之中。他辑录的明清俗曲集《挂枝儿》、《山歌》、《夹竹桃》至今仍然为人们乐道。

小曲,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最初流行于村坊市镇,后进入城市,又经民间专业艺人的加工逐渐在艺术上成熟起来。冯梦龙所谓“山歌”的称谓,早在唐代白居易的诗中就有了:“岂无山歌与村笛”。可见“山歌”之名称唐朝即已流行。山歌,即为今日之“民歌”之意。民歌,这颗“山野”的原始歌调,经加工、配以伴奏、加入过门,成为最初的小曲。进入城市以后,由于它深受市民喜爱,得以迅速传播,内容愈来愈丰富,艺术加工亦日趋精细。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谈及小曲的流行情况说:“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自宣(宣德)正(正统)至成(成化)、弘(弘治)间(1426-1505),中原又行《锁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属。……自兹以后(约1506-1521)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然不如三曲之盛。嘉.隆间(嘉靖、隆庆间,1522-1571)乃兴《闹五更》、《寄生虫》、《罗江怨》、《哭皇天》、《千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于词曲相远,……比年以来(1623以前),又有《打枣杆》、《桂枝儿》二曲。又有《山坡羊》者,……今南北曲俱有此名,但北方惟盛,爱数落《山坡羊》,其曲自宣、“大辽东三镇传来……”。此为当时传唱情况之一斑。小曲是仅供独唱,并有小型乐队伴奏的艺术歌曲。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三弦、琵琶、月琴、四胡、坠琴、以及板、鼓等;有的也只有一种乐器伴奏,例如单弦等。它们的发展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是单个的“只曲”形式,颇象元散曲中的“小令”或一首短小的民歌形式。以后在传唱中根据渐趋复杂的内容要求,在音乐形式上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同一曲调的多种变体形式。

两、淮和江南地区的小曲,以杨州为中心。杨州小曲一般只唱不说(即中间没有插白),伴奏乐器有琵琶、三弦、月琴、檀板等(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大约在乾隆年间(1736-1795)又专称为“小唱”。它当时流行的只曲有:《倒搬浆》、《四大景》、《银纽丝》、《劈破玉》等,并出现有套曲形式。此种套曲往往是将一首只曲分头、尾两部分,中间插入数目不等的牌子曲而组成。如套曲《五瓣梅》的结构是:套曲中插入的牌子,除数目多寡较为自由以外,也可以按内容的需要择取其中某一部分,亦可在这一部分中加以变化或发展。这样的套曲既有整体的完整性,又有各分体的独立性、自由性、变化性。从而增加了生动性,而与内容的结合也更紧密。

明、清小曲的繁荣时代起于十四世纪末期至十五世纪,此后又继续繁荣了三百年。在旋律的生动、内容的丰富、调性变化的复杂、只曲精练、套曲规整大型。其音乐风格,无论长套、短曲,旋律都很优美、流畅,北方的较多豪放、高亢,南方多细腻、婉啭,节奏规整,结构严谨,内容生动,有的调性变化亦很复杂,是我国古代歌曲中很优秀的独唱艺术歌曲。

四、结语

由于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各种歌曲的形式、内容、艺术都呈现出各异的艺术风采。对于这些历史歌曲演进的了解,成为我们认识今天艺术歌曲的重要依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