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新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新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循西方传统“陶冶”音乐教育理念之复兴,鉴西方现代“体验”音乐教育理念之不足,观西方当代“功能”音乐教育理念之趋势,融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之智慧,建设21世纪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新理念――走向功能音乐教育。

[关键词]: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功能音乐教育理念;审美音乐

一、西方“陶冶”音乐教育理念的复兴

在欧洲,“美”(Aesthetik)的原义为“感官的感觉”,这一本意自古希腊起就被忽视。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懂得精神世界和宇宙世界的钥匙,既能陶冶智慧和思想,也能医治灵魂。在欧洲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需要,如:国家道德教育、宗教教育、人道教育、感情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的音乐教育中,这些非音乐目的被阿多诺的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批判所否定,“感觉的教育”被重新提出和唤醒,可之后,随着德国社会的变化,美育又被染上新的政治色彩,“解放、批评、自主、改造、平等、享受、欣赏”成为其主要概念。

然而二战以后,在美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中以“陶冶”为目的的音乐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变。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引发了美苏之间的科技竞争,促使美国教育进入一个课程本体价值知识价值至高无上的时代。与其它课程领域一样音乐教育迅速把对理论的论证转向追求其独特价值,强调对音乐中要素的,形式的,审美关系的感知,以及对音乐学科的实在体验。以体验“美”为目标的音乐教育理念在美国雷默(Reimer)的《音乐教育哲学》中建立起来,并产生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影响。此间教授音乐课程的口号是“音乐教育必须是审美教育。”

然而,这期间音乐本身表现出的价值更体现在与人类之间的语境关系上,其用途无所不在:用于移情,激发活力,健身,心理健康交流,认知,沉思,医疗,休闲,娱乐,营造环境或配合其它审美等。随后,在诸多重大社会需求的呼唤下,如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问题,性及性病传播问题,灾难性的越战,新的经济形势等等,音乐教育的实用价值又出现复兴的迹象。而当一些低俗,粗暴的摇滚音乐给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和行为带来各种严重的负面影响时,以“陶冶”为目的的音乐教育理念火炬又被重新点燃。

20世纪下半叶,西方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为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提供了基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确立了音乐是人类智力的八种存在形式(语言,逻辑和数学,音乐,空间信息,身体运动、人际与自我认识,认识自然和与自然交往)之一。这样一来,强调音乐实用价值的“陶冶”音乐教育理念找到了人文科学依据,也与强调音乐本体审美价值的“体验”音乐教育理念找到了融合点――对音乐形式完整的审美体验,是达到陶冶智力之目的的基础。

二、西方“体验”音乐教育理念的审美局限

“体验”作为审美音乐的方式,是主体对音乐客体形式的纯粹关照,作为审美音乐的途径,是主体对自我感受能力的启蒙。“体验”音乐教育理念来自于现代西方自律论形式主义音乐美学的本体价值观。其主导思想是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与生俱来的对音乐美的感觉能力,并发展这种能力佳之变得更敏锐,从而获取音乐美的享受并达到精神的自由。自律论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美是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 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与遇合,飞越与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我们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阿多诺主张“要有意识地,结构性地听艺术音乐”。“艺术虽然反映社会,但仍保留其超越社会的自律性。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能够使艺术作品一层层地脱去其神秘。分析之后,站在它面前的是一个被启蒙了的,自由的有自主能力的人。

笔者认为,尽管他们看到了音乐形式美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毕竟不是音乐全部的美,尽管找到了音乐形式对体验主体的独立价值作用,但这绝不是音乐的全部功能。他们的认识偏颇在于“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思维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之间的关系,也就割裂了创作,演奏与欣赏等诸多音乐环节中的有机联系。”形式主义音乐姜学与康德哲学有密切关系。康德认为“音乐是感受的游戏”,音乐的美是“感受的游戏中的形式”。笔者认为,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智慧中“乐本体的音乐概念”可以把对音乐形式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感受统起来的。音乐可以是“生活感受的游戏”,而音乐的美可以是“生活感受的游戏中的形式”。如此这般,音乐就更富有魅力和意义,让我们在独立玩味于音乐美妙形式的同时,也可以自由游走在各种激情、欢乐、兴奋、悲伤、甜蜜、低落以及难以名状的感受之中。我们不必亲历所有的生活就可获得完整的人生感受。

笔者认为,西方“体验”音乐教育理念由于基于“音本体”的音乐概念之上,极大削弱了音乐教育的审美内容。西方“体验”音乐教育理念应该改弦易辙,融合中国儒家音乐思想,而基于“乐本体”的音乐概念之上,从而得以完善。始于先秦,成书于西汉的儒家代表作《乐记》开篇的第一段话以有预见性的哲学智慧对音乐概念进行了“声”,“音”,“乐”三个层次的划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固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层次上的音乐概念是祭祀活动中的,有诗的辅佐与舞的渲染的乐即指在具体语境和条件下的乐。如《黄河协奏曲》对于中国人而言就是“乐层次上的音乐”,可以饱含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容,而对于一般外国人而言则是“声或音(形式精美)层次的音乐”,即纯形式的音乐。中国钢琴家郎朗演奏的《黄河协奏曲》,不仅有史诗般的画面感,其非凡的无障碍演奏技术配以丰富的彰显心灵自由的面目表情把人们的精神引领到超越生命之自由境界,是集形式美。内容美,表现美和技术美于一体的“乐层攻上的音乐”。

二、确立21世纪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有发展新理念

西方人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性质与价值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在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出版后的时间里,他的以体验“美”为目标的自律的音乐教育理念不断被发展的人类学 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进步观念所修正和补充。至本世纪,西方“体验”与“陶冶”音乐教育价值理念开始走向融合,合并为“功能”音乐教育理念。

笔者认为,“功能”音乐教育理念是适合于21世纪中国普通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科学理念。它的内涵是“完整的体验”与“宽广的陶冶”相融合,不仅弥补了西方先前的“体验”音乐教育理念的审美欠缺 而且使中国传统“陶冶”音乐教育理念走出了“礼乐教化”的局限,把普通高等音乐教育放在普通高校的文化语境之中,使之得以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