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鉴于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鉴于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学研一体化就是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研究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按照市场规律形成合作共同体,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传递、知识消化、知识转移、知识生产的教育形式。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国家和区域的科技、教育和产业资源高度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度并不是很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还比较低,导致了创新资源使用的低效和产业发展动力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1]2009年湘西州委书记何泽中在州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放思想大讨论会上的讲话中大力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州。而实践证明,产学研一体化是坚持科学发展、富民强州的必经之路。

一、湘西“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培养农业人才的需要

湘西州是一个农业州,据调查显示,2008年湘西州农业人口便有225.12万人。从现实状况来看,这些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大部分劳动力没有具备较好的科技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培养一大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业人才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摒除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等资源和优势,产学研一体化可以促进当地高校直接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当地农村、农业的需求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人才成长的活力,为当地农村、农业的发展造就大批量的高层次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加快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成果的优势,创建开放型的自主创新体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已经成了国家和区域提升自身整体实力的必然选择。提高科技含量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湘西州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扶贫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湘西的“三农”问题现状有所改善,可是,湘西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发展相对滞后,如果不很好的把当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将极大限制湘西“三农”的进一步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只能是个空想。从产学研一体化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我国重大科研成果30%以上来自高等学校,这也说明了高等学校在我国科技领域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转变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增进科技人员的市场意识,提高对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其能够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有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企业掌握市场需求,了解市场运作规律,高校拥有人才和技术,二者密切合作,开展的项目针对性强,成功率高,能够使成果的产出与应用紧密衔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有利于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优势,高校拥有雄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双方联袂能够将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优势。[2]

(三)高等院校职能实现的要求

高等教育几经发展,特别是通过英国、德国、美国等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现有的三项职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3]高校职能的实现,是一种互赢的效果实现,不仅关系到高校是否充分发挥了它的自身优势,也关系到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产学研的一步步深入,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更加多样化。产学研一体化为高校科研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重要平台,使其科研成果更加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有利于高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校师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从而使得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拓展,实现职能的转化。

二、湘西“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吉首大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和思考,结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平民大学”的办学理念,即把吉首大学办成一所“贴近普通民众、造福平民百姓,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沿着这种认识,吉首大学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近几年为湘西“三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自然科学研究方面

吉首大学利用湘鄂渝黔边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为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4]与湖南群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5年来共投放10000只波尔山羊于农户,主持实施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6个,企业总资产已达5000万元以上,累计科技贡献值达500万元。成功提取富含亚麻酸植物油脂,并实现了富含亚麻酸功能性植物油脂生产的工业化,形成“立足资源、瞄准产业、创新科技、服务地方”的山区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推广和示范作用。研究培育出的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扶贫开发项目,在全国16个省(市)推广栽种,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种植面积就达20万余亩,帮助湘西10多万农民摆脱贫困。[4]湘泉制药与吉首大学联合建立了湖南中药和天然药物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合作以来,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28项,其中研发新产品2项,新产品上市4项,启用新技术5项,开发新工艺3项,申请受理和拥有发明专利各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加制定国家标准2项,主持制定湖南省中药材行业标准化5项,创省名优产品2个,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民增收。在湘西“三带理论”的指导下湘西州边城醋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吉首大学联袂出击,共同对河溪醋传统酿造工艺现代化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不仅让湘西的“百年老字号”在继承中获得新生,还结出了产学研合作的硕果———河溪香醋跻身于中国醋业三大品牌行列。据吉首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永康教授介绍,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和落实,湘西“醋城”还带动着种植、饲料加工、包装、印刷、广告、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每年可处理优质大米和中草药分别为1500吨、800吨,可有效缓解当地农村粮食难于处理的问题。带动基地农户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带动10万农民依靠本项目脱贫致富。以张永康教授为首的吉首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杜仲项目,以杜仲翅果为原料,以富含α-亚麻酸的杜仲果提取物为原料,开发出了“金雪康杜仲果软胶囊”等保健产品,项目成果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在湘西和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生产,成为湘西“老、少、边、穷”地区人们的致富产业。保靖县武陵山花椒开发有限公司以吉首大学林产化工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研发出“武陵青花椒”等“九叶青花椒”系列品种,正在筹建花椒精生产线,微囊花椒粉生产线,花椒籽油生产线,α-亚麻酸生产线,使产品进入日用化工,医药保健领域,为自治州扶贫攻坚、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贡献。

(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

吉首大学的民族学始终坚持立足于和服务于中国南方或西南民族地区尤其湖南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组织、传统科学技艺、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进行系统的调查,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一系列颇具实用价值的理论支持,有利于提高湘西农民的整体素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湘西州土家族、苗族两个主体民族依靠自身勤劳奋斗,创造并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吉首大学的科研、教学都紧紧围绕着这些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成绩显著。2010年,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教育厅联合向吉首大学授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并签署了共建协议,有利于农村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据旅游学权威期刊《旅游学刊》2008年统计分析,在1987~2007年间承担国家级旅游产业项目的高校及科研单位排名中,吉首大学仅次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西北大学并列第3位;发表旅游研究论文量排全国高校第18位,这些极大促进了湘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湘西农村要走出落后和贫穷的困境,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合理有效地变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吉首大学和湘西州政府联合探索“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成功申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开启文化产业管理教育新模式,正是当下高校与社会合作联动办学的新典型。

学校将苗族、土家族的艺术融入了其产学研之中,在原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歌曲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整理编写入教材、加以创作编成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歌舞。与此同时,还安排艺术专业学生参与民俗风情旅游的表演、到周边的中小学代课,不仅传承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更让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有了独特的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双赢”之路。湖南省卫生厅委托吉首大学定向培养农村贫困地区医卫人员,满足了农村最贫困地区最基本最真实的需要。联合湘西州政府部门开展民族地区医学研究,很好的适应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湘西产学研一体化服务“三农”的有效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对“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的认识

首先,湘西的高校对“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的认识还有待提升。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一些高校封闭式、经院式的办学观念仍然在人们思想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着重点仍然放在重点学科数量和博士点、硕士点的数量上;教师中也存在着只重视国家大项目的研究,而轻视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的现象。[5]其次,企业对“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宁愿购买成熟的生产技术,而不愿与高校合作开发新产品,认为这样风险高、投资大,而且回报慢。今后要多加强“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提高高校的认识,使高校在重视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上,加大对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同时也引导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进一步拓展“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领域和工作平台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湘西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领域还相对较单一,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平台也比较有限。湘西州作为一个农业州,如果产学研一体化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不提高,不及时拓展“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领域和工作平台,湘西的“三农”问题将愈演愈烈。以后,当地高校应培养组织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在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进行集中研究,对农村进行科技扶贫。高校可以适当对湘西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素质培训,也可委托科技特派员定期去农村进行科技、现代知识巡讲,开展科技论坛等,切实把关注“三农”落到实处。政府可以适当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政策支持,帮助拓展“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领域和工作平台,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入。

(三)进一步改善“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建设既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6]但是,从湘西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来看“,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建设的环境条件尚待改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当地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导向能力还不是很强;另一方面湘西的科技基础设施普遍相对简陋,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难以得到必要的公共科技基础支持;还有就是有关创新的制度、政策不能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湘西一定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政府要加快湘西财政税收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对“三农”问题产学研一体化恰当的进行扶持。

(四)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农业对科技的需要犹如鱼对水的需求。湘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许多主客观因素使得其农业的发展在科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近几年,随着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科技特派员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深入湘西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工作,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很好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从米良乡山头的野生果,到凤凰古城街头的果脯、果王素,果醋和调料醋两大系列产品的研发等等,都体现了科技特派员的勤劳与智慧。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对于湘西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发挥好科技特派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今后,要积极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创业行动的运行机制,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播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带动农民的科技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学习新技术,用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武装农业,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同时,也要为科技特派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在奖金、福利、专项资金等方面,为他们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他们有效开展科技创业和科技兴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