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温药和之”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温药和之”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德磊副主任医师是云南省曲靖市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指导人,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我作为陈老师的学术继承人,有幸侍诊学习,目睹老师将"温药和之"这一治法广泛、灵活地运用于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获益匪浅,现就此作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共飨。

1历史溯源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篇》,乃是张仲景为痰饮病证创立的治疗大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篇》把痰饮与咳嗽并为一篇,显然说明肺脏功能失调是导致痰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痰饮亦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该篇条文共计有41条,其中与肺有关的计18条,他脏影响肺而引起咳喘的计11条,痰饮与肺病咳喘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故而为痰饮证治所创立的"温药和之"的大法,对肺病咳喘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病因病机

痰饮在中医学中既是一个独立病证,又是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可成为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湿、痰、饮本为一源三歧,均是机体津液不归正化,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浓度较大,其质稠粘者称之为痰;浓度较小,其质清稀者称之为饮。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痰饮之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关系至为密切,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胸胁、肠胃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有朱丹溪"怪病多属痰"、"痰火生异证";王隐君"内外百病皆生于痰"等医家之说。

在临床上痰饮虽可引起多种疾病,然而与肺系疾病关系尤为密切。盖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朝会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是为娇脏。故感受外邪,常首先犯肺。六淫邪气中又以寒邪伤肺最为多见,《素问・咳论》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亦言"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强调了外寒里饮尤易伤肺而发为咳喘。有关痰饮致病的相应病因病机论述散见于中医内科咳嗽、哮病、喘病、肺胀等诸多肺系疾病之中。

3经验举隅

案例1: 患者,男性,74岁,于2012年9月4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咯痰20余年,伴气促5年。症见:短气喘促、稍劳即著,咳嗽痰多,为白色泡沫粘痰,伴纳呆脘痞、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腻,脉细。查体: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呼吸音降低。X胸片示: 慢性支气管炎,双肺气肿。结合病史,诊断为COPD缓解期。中医辩证为肺脾两虚、痰浊内蕴。方拟六君子汤合茯桂术甘汤加味: 党参30g、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陈皮15g、法半夏10g、厚朴10g、紫苏子15g、白芥子10g、甘草6g、山药30g。水煎,1剂/d,连服1w,病去大半,守方续服7剂,症状缓解,以上方加减,再服半月以巩固疗效。嘱患者适寒温,强体质,以绝复发之根。

案例2: 患者,女性,68岁。有COPD病史8年,于2013年2月19日就诊。此次发热伴咳嗽、喘息4d于院外静脉输入抗菌药无效。症见: 畏寒、无汗,咳痰量增多,痰白黄相间,粘稠难咯,喘促气急、胸闷、口干不饮、舌苔黄白腻,脉滑数。查体:T: 37.8℃;R:24次/min,喘息病容,桶状胸,双肺底闻及细湿罗音。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中医辨证为风寒外感,饮郁化热。方拟射干麻黄汤加减:麻黄6g、细辛3g、生姜9g、法半夏12g、黄芩12g、桑白皮12g、瓜蒌皮9g、射干15g、款冬花12g、炙紫苑9g、大枣6g、甘草6g。水煎,1剂/d,内服4剂后热去寒解,身有微汗,改麻黄为蜜炙,再继服3剂,痰质转清,痰量减少,方中去黄芩、桑白皮、瓜蒌皮再连服7剂,诸症明显缓解。

案例3: 患者,男性,72岁。有肺心病史10余年,此次因受凉后咳喘再发加重1w于2013年1月11日就诊。症见: 恶寒发热,头痛频作,形寒肢冷,乏力无汗,咳痰喘促,咯吐大量清稀痰涎,尿少,食少,苔薄白,脉浮紧。查体: 端坐,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肝颈征阳性,双肺散在哮鸣音及少量湿音,剑突下心音增强,双下肢微水肿。诊断为慢性肺心病。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肺失宣降。方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9g、桂枝6g、法半夏9g、干姜6g、白芍9g、细辛3g、五味子3g、炙甘草6g、汉防己9g、葶苈子6g、车前子9g。水煎,1剂/d,内服4剂后复诊,咳喘明显减轻,手足转温,咯痰量少,双下肢水肿消退。去汉防己、葶苈子、车前子,加口芪15g扶正继服7剂,咳止喘平,嘱慎起居。

4体会

《说文解字》中言: "和者,相应也"。从老师使用温药治疗肺系疾病可以看出,"温药和之"主要为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肺气温行则腠理开发,水道通调,使痰饮之邪从表从下分消而去。"和之"是指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而应以和为原则。在治疗因痰饮所致的肺系疾病中,总以"温"为求本之治,"和"寓调和人体阳气,为治本之法。"温药和之"具体含义体现有如下:其一是指温药药用要温和,不可太过,非燥之、补之。因过燥伤正,专补碍邪,而应以和为原则。其二是指:在温阳的同时,还有行消开导之意,"和之"不能片面理解为缓和调理,实则寓有祛邪之意。"和之"当在温药中加行气、消饮、开肺、导痰之品以行其气、消其饮、开其阳、通导二便。其三是指:"和"有调和、缓和、和脾胃以调中之意。即在顾护正气的前提下,采取的驱除饮邪的治疗措施。要权衡人体正气与邪气的标本缓急关系,既要驱除痰饮之邪气,更要固人体之正气,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驱痰逐饮的峻剂之中,应顾脾以防攻邪损伤脾胃。其四是指:痰饮为阴湿之患,不能速生,亦难以速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治疗除非急证一般不急不徐,"和之"以取效,即"缓","慢"之义。这些证候往往迁延难愈,病程绵长,当谨守病机,"温药和之",缓而图治,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然而当今对该类疾病的治疗,往往是过度使用清热药,一见到"炎症"就想到清热解毒,一见到痰瘀就治痰活血,有违"温药和之"治疗痰饮的原则,其结果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苦寒害胃,徒伤正气,更使疾病缠绵难愈。反观老师在临床诊疗中,遵守温肺化饮、散收相制的原则,运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射干麻黄汤等加减化裁治疗慢性咳嗽、COPD、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等属外寒里饮者辨证施治,屡获良效。当然,"温药和之"所用诸方虽以温药为主,但也并非完全排除大黄、芒硝、石膏、黄芩、葶苈子等寒凉药物的使用,正如老师在案例2的治疗中就使用了黄芩、桑白皮、瓜蒌皮等寒凉药物。因"温药"为主的前提下,提出"和之",其本身就意味着要辨证施治。这也是在临床治疗该类疾病的过程中,如何恰当把握温、凉药物使用时间、剂量、程度等方面,值得我们探究、深思之处。

参考文献:

[1]刘胜.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J].陕西中医,2006,27(12).

[2]钱雪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J].河北中医,2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