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苍凉的悲歌,深沉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苍凉的悲歌,深沉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狼图腾》是从生态阐释和人文阐释两大逻辑板块进行叙述的,蒙古牧民深谙朴素的生态观念,额仑草原一直处于和谐之中,随着人口的迁移和开发,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并带来了草原沙漠化的结局,这种漠视生态的现象很值得反思,同时作者以草原狼为契机,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试图通过文学来转变国民性,并凸现出很明确的扬游牧文明而抑农耕文明的倾向,这不仅带来作者自身的伦理悖论,而且也陷入反历史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狼图腾》;生态主义;伦理悖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10-02

《狼图腾》自2004年4月发行以来,便荣登当年排行榜首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争议。姜戎说:“我觉得我所掌握的资料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以后也不可再生,所以就像采来一块很贵重的玉石不敢轻易下刀子……”正是他的长期的游牧生活的积累才得以了解到游牧精神的真谛,因此对草原的游牧精神怀着深深的敬畏,对贪婪和欲望膨胀使得生态正义缺失带来的草原生态环境的毁灭痛心疾首。

一、生态正义的缺失带来草原的毁灭

《狼图腾》全面立体的展示了一幅充满自由、生机蓬勃的草原大画卷,在这片大草原上,草原人世代崇拜腾格里,遵循腾格里为他们定下的规则,所以保持了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与和谐。这些规则是由草原的老者恪守和传承的,毕力格毕其一生得出真理性认识:“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因此,在额伦草原,深谙草原的牧民谨遵此道,坦然接受狼的袭击带来的损失,平静的对待每年草场随季搬迁,沿袭古法打猎,用最原始的方法应对自然灾难。

而包顺贵的身上有着人类无限制膨胀的欲望,他的生活只围绕着一个目标运转――打狼,并且在草原上生活的各种动、植物都难逃厄运。他们在维护生产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以贪欲的驱使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额仑草原毁灭的命运。包顺贵、张参谋们“不懂草原的载畜量,不懂土地的载人量,更不懂大命和小命的关系”这一千百年来朴素的“草原逻辑”,这样只能带来一种结果,那就是将会为之付出加倍惨重的代价。

面对草原今天的沙漠化的结局,促使我们对之前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或许认为只有人类的生存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其它的生命都不足为道,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欲望的无限泛滥才带来对生态环境的无止境的索取和破坏,包顺贵等人正是如此。“实用主义的、物质主义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才是制造现代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因此说到底人类目前面临的和即将面临的巨大的生态灾难完全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人类偏离的价值观酿出的恶果。人类和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出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调整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如何发掘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精神资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呵护自然的同时也守护我们自己的心灵。

二、用狼的特性来反思民族精神

《狼图腾》对生态伦理的论述十分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理念,小说表达了对生态一定程度的思考,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提醒人们注意到事态的的严峻性,但在作者看到游牧民族中的“狼性”性格的特质之后,反思了农耕文明带来的国民性格的弱化问题,进而提出狼图腾的精神崇拜,这也有待我们进行反思。

作者认为目前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尚武、强悍的因子的游离,形成软弱的民族性格,是农耕文明造成的,因此,他认为中华民族要想自强于世界最根本的必须彻底清除农耕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和家畜性,把自己变成强悍的狼,至少也应该有崇敬狼精神、狼图腾的愿望。这种认识有失偏颇,面对历史问题,知识分子要有广博的眼光去认识和思辨,而不可将一些问题狭隘化,其实,中国的农耕文明并非没有狼性的一面,鲁迅从中国的文明史中看到 “吃人”两个字,“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席的厨房。”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动荡,都与人性中的狼性有逃脱不掉的干系。因此姜戎强调的狼性精神“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施行国民性批判,进而达到改造国民精神的启蒙目标,相反,这股强大精神力量集合起来,倒有横扫一切文化成果的野蛮冲力,他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破坏力。”因此,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民族性格并非唯一的问题,也并非只要民族性格变得强悍、勇猛就可以称霸世界,世界发展走向文明和民主,要更多的关注人道主义精神,而不是一味的靠强力进行战争和杀戮。在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中国要想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能仅靠民族性格上的强悍就能做得到的,所以不能将动物裸的求生法则奉为生命的哲学极力推崇、奉行不悖,完全排斥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道德约束和价值准则。如此,人类将会对既有的不同民族文化共存的准则完全抛弃,只去追求一种所谓的野蛮的、雄强的狼图腾,使原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偏离其应有的轨道,从而造成价值立场的混乱和下滑。

三、陷于自己的认识悖论之中

作者强调草原的生态理想和草原式的生存理性,对保持草原生态平衡的具有理性生态观念的毕力格老人和乌力吉老人怀着深深地敬意,毕力格老人是理想与正义的化身,他懂得草原上的大命与小命的关系,对各种生物平等在草原上的生存权利给与肯定和遵从,其实在毕力格老人身上,我们恰恰看到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适可而止、有节制、不过度、均衡的思想,不管他打狼时还是黄羊、旱獭时总不赶尽杀绝,使得下一年还有猎可打,“草原人其实是用这种辩证法的高手,还特别精通草原的中庸之道”,这是长期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生存之道。而以包顺贵为首则认为,人和狼是只有对立的矛盾,要想生存就得对狼赶尽杀绝,打着发展草原生产的幌子,满足自己的私欲,卖狼皮、用狼皮、白芍药谋升官之路,将野物赶尽杀绝,甚至杀物取卵,不为后代留下丝毫的生态资源,这种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和私欲不也是狼性的一面吗?作者本着他对草原生态主义的坚持和草原生命生存权利的信仰,极力批判包顺贵们给草原带来毁灭的行为,这正是对人性中狼性的残酷破坏性一面的批判。

姜戎还将中国历史重新按草原游牧精神、农耕精神的对持消长来进行梳理,大加赞赏游牧民族的狼性精神,并认定,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需草原民族对华夏民族进行一次狼性血液的输血,此论述深深透露出作者的精神主旨,对狼图腾的崇拜,在对生态正义的坚持之中又否定了不懂草原的管理者人性中狼性的一面,致使作者陷入认识悖论之中。在狼性的所指没有一个界定标准的语境之下,将一个概念中各方面分离,视需要而强调,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并且对历史的认识也陷入谬误,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简单化地认定为“狼性”和“羊性”的角逐,它包括多种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力决定论,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民族的强大根据民族血液中狼性成分的多少而定。

总之,姜戎以他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充满关切,将视角置于蒙古额仑草原的生态破坏,批判了无视生态平衡给生存环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虽未为我们的生态文学提供新的东西,但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中的缺憾,并企图寻找落后的病根,寻找中国的出路。但盲目的崇拜同时导致了陷入自己认识的悖论中,在对人性中的狼性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的批判中却又张扬了狼性的精神,这在本质上倒退到了“弱肉强食”的原始文化的伦理基点上,最终导致陷于悖论的境地,走入历史的谬误,但他的现实关怀、探索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引领我们去思考现状,为未来真正的发展寻找出路。

参考文献:

[1]丁尘馨、应妮.专访《狼图腾》作者姜戎[J].新闻月刊,2004.

[2]姜戎.狼图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丁帆、施龙.人性与生态的悖论――从《狼图腾》看乡土小说转型中的文化伦理蜕变[J].文艺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