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西几处土遗址保护方法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土遗址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其本体已经非常脆弱,而如何对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及合理的展示手段,一直以来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笔者工作中所接触的几处宫殿及场馆遗址保护方式与做法的概述,从现在广泛使用的覆土封闭保护、砖砌封闭保护、棚罩式保护方式,以及土遗址现状保护的陈述和对其保护方式的相互比较,试图对土遗址的保护做初步探索,以期对土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有所促进。

[关键词]土遗址;保护工程;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34-04

遗存主体为土质者称土遗址。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地上及地下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土遗址占其中很大的比例。如何将这部分遗址合理保护及展示,是近年来遗址保护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目前,对土遗址保护展示手段普遍采取覆土封闭保护、砌体封闭保护及棚罩式保护等几种方式,下面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加以阐述和探索。

一、土遗址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存土遗址的保存情况差别迥异,但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以下因素的威胁:

(一)城乡建设发展的破坏、蚕食和威胁。主要表现在遗址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大、增长快等方面,破坏程度尤为严重。

(二)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有的地方为城市化进程和补偿耕地的需要,开始新的一轮大规模平整土地、改造水系工程,对遗址、生态都有破坏。

(三)未经前期认真选址研究、论证审批、采取保护措施的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大遗址存在破坏和消极影响。

(四)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占地、取土等,甚至耕种、植树,特别是遗址重要部位,危害甚大。

(五)来自自然力的破坏。地震、水灾等对土遗址的破坏可以说是灾难性的。大多数情况是渐变蜕化、风雨剥蚀等。

以上人为和自然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不但给文物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二、遗址保护的目的

制定遗址的保护规划,目的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其大致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通过保护规划,划定遗址的保护范围,控制周边建设用地,改善周围环境风貌,以达到人文景观的统一和谐;第二,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如何对遗址制定合理而有效的保护、展示措施,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遗址特别是土遗址的观赏性不如完整建筑,是不能引起关注的重要原因。文物考古和有关科学界未能较普遍地向社会强调注意保持和修复遗址的风貌,引导人们参观和感悟遗址景观和丰富内涵。代表中国特色的遗址,特别是土遗址及其景观如何加强宣传、展示,已成非常关键的问题。

三、宫殿遗址的保护展示

(一)覆土封闭保护――汉桂宫二号遗址保护工程

覆土封闭保护,是指用黄土将遗址填埋覆盖,使其处于封闭隔绝状态的一种工程技术保护方式。覆土厚度应在0.5米以上。它可以防止遗址被雨水冲刷或冻融等。覆土后,可在其表面对遗址现象复原,或栽植浅根植被,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显示其位置、形制、规模等。

1.概况①

桂宫遗址是汉长安城除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之外的一处重要皇家宫苑遗存。桂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初学记》卷3引《关中记》载:“桂宫一名甘泉。”此即秦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甘泉宫“表云咸阳南宫”。“南宫”是相对渭河北岸的秦咸阳宫(北宫)而言。②桂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夹城堡、民娄村、黄庄、铁索村和六村堡一带,其南为未央宫遗址,东为“北阙甲第”,在东为北宫遗址,北为西市。桂宫宫城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1840米,东西900米,周长5480米,占地1.66平方公里。

通过对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在此处发现多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大多数分布在宫城的南部,北面也有少量发现。南院布局为主体建筑――宫殿居于中央,东西两侧为附属建筑,南为广庭,北为院落。整个建筑坐落在长方形夯土台上,面积约为1550平方米,台上还有两处半地下室建筑遗存。在宫殿殿堂东部发现一组地下建筑,包括门道、门塾、通道和主室四部分。在宫殿殿堂北部也发现一处地下建筑,坐南朝北,南北宽4米,北墙辟门,门道宽1.4米、长5米,门道北端置门槛,出门进入殿堂北廊。在宫殿殿堂北面东、西并列两座院落,二者平面均呈长方形。在宫殿西南部还发现一些小院落和类似沐浴场所的设施。宫殿东部还有一些附属房屋。在南院西北部清理出一眼水井。在南院东北角和西北部分别清理出砖砌地漏和地下排水道。发掘出土了墙基、散水、柱础、柱窝等遗存。考古发掘证明,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建筑轮廓清晰可辨,遗址表面高差较小,周围均是农田,环境较好,因此,采用覆土保护及复原展示的做法。

2.保护措施

(1)对遗址进行覆土保护,首先用5厘米厚的细砂作为隔离层,其上按不同材质分层夯筑,覆土总厚度1.5米。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和相关资料,在覆土表面,对遗址进行对位复原,即基址原状复原。

(2)如何解决两处低洼的半地下式建筑遗址的排水,成为此项工程的难点。经过论证,我们在隐蔽处设地漏,并埋设管道将水引出。

(3)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及原做法,对其长条形卵石散水和瓦片散水进行了复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桂宫是覆土封闭保护较成功的一个工程,对基址原状复原,不但可使遗址本体处于最佳的保存状态,使考古遗址状况真实再现,也让参观者、研究者都能够从其中全面地了解遗址的内涵。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不能忽视的缺陷,因为其材质大多是土质,所以不耐风雨侵蚀,一场雨过后,边角便出现了疏松的情况,使后期的维护费用大大提高。同时,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古代的土遗址在自然环境中暴露上千年,尚能保存到我们看到的这种程度。所以,现今覆埋土体的强度以及施工工艺还需认真探讨,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程当中需要加强和研究的地方。

(二)砌体封闭保护――麟德殿殿基遗址保护工程

砌体封闭保护,是指对地面遗留的夯土基台,以砖石或夯土将其四周包砌起来,并在新筑的墙体与夯土台基之间和夯土基台上边填充、覆盖黄土,使遗址处于封闭隔离的另一种工程技术保护方式。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面遗留夯土基台较高的遗址,也是对唐代高台建筑青砖包砌的真实写照,是大明宫遗址保护的重要方法。

1.概况

唐大明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新城区,麟德殿遗址是其中一部分。

麟德殿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其位置在大明宫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由麟德殿、景云阁、障日阁三殿组成,故也称“三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宴会或接待外国使节、宾客的地方。据《册府元龟》载:“大历三年(768),唐太宗宴剑南、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于此殿”,可见此殿庭之宏大。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篇章:“直到银台排仗合,圣人三殿对西番。”描绘了皇帝在麟德殿欢宴西番宾客的盛况。武则天也在这里接见并宴请过日本执节大使粟田朝臣真人等。③

1959~1960年,考古队对麟德殿进行了第一次发掘,此后,上世纪80、90年代对麟德殿先后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测知其东西宽77米,南北长130米,三殿进深共约85米。④

2.遗址现状

(1)麟德殿台基

1986年曾对麟德殿台基进行过保护,对前殿部分台明立壁和一层台台面做包砌,二层台台明之上覆土保护。后半部分台明仅作简单回填,边界不清,不能分辨台基的全貌。这种做法使未包砌的部分残损风化难以避免,在殿面上覆土植草。结果是草皮根系会对遗址造成伤害,加之土层过薄不能解决渗水冻融的问题,不能起到保护遗址的作用。

(2)郁仪楼、结邻楼、双亭台基

现存的四座台基基本情况是:西侧尚有高5米左右的夯土台残留,而东侧仅存1米之多。台基底部均有包砖痕迹,局部残存包砖高度达1.8米,可以看出其收分和曲线弧度。这种曲线收分在唐代绘画中描绘的高台建筑形象中多有体现。

3.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遗址和展示的需要,故决定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覆土保护主要针对麟德殿的殿面遗址,对考古发掘的唐代遗址表面,经清理后铺设5厘米厚的细砂隔离层,为满足防水和铺设青石的需要,再在其上做三七灰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现展示殿面所铺设的青石,是发掘出遗迹的部分做法。因朝代更迭和增修,考古发掘出的面层有砖、石,其规格也不尽相同。为参观需要,也为了展示部分遗迹原貌,在殿面散放了一些石块,作为示意。

(2)在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对各层大台台壁及楼亭缺损部位进行补夯,其外用青砖包砌。亭楼的顶部处理成夯土状,在砖砌墙顶周边设排水明沟,再埋设管道将水引出。这样,既起到了保护夯土台的作用,又起到了复原展示的目的。

(3)展示视窗:对局部保存完好的唐代砖墙、散水,殿面的柱础石和门墩石,分别修建专门的保护视窗和观察井,使观者对唐代的建筑材料和做法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

麟德殿的保护展示,以砖砌式封闭保护为主,结合覆土和棚罩式保护方法。多种方式的结合展示,丰富了展示的内容和效果。

(三)棚罩式保护方法

建棚保护,是指对经考古发掘出的遗址,为直接向观众展示,于其顶部搭建保护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汉城保护工程中广泛运用,且在遗址的保护技术上有新的发展,对个别需要展示的遗址采取这种保护方法,有利于人们了解考古工作,了解遗址的本来面目。

1.罗经石遗址保护工程⑤

罗经石遗址位于汉阳陵陵园的核心区之内,在汉景帝陵陵体和王皇后陵陵体中间的南端(位于景帝陵封土东南大约300米处),三者呈三角之势,在整个陵园区中处于重要地位。

罗经石遗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东西长257.5米、南北长259米。主要由壕沟、围墙、四面门址、四面门址旁的水井、四角的配方(曲尺形建筑)、门址与主体建筑之间的通道及位于中部的主体建筑等建筑组成。整个遗址呈“回”字形布局,结构严谨,布局规整,四面相互对应,基本一致。

主体建筑位于遗址的中央,是整个遗址的核心建筑,地势比周围建筑高。主要由夯土台基、台基周围的柱网、小方形夯土台及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

罗经石遗址保护工程主要分为棚罩式保护展示、室外保护展示两部分:

(1)棚罩式保护展示:在遗址南边采用棚罩式保护,展棚采用轻钢结构,钢化玻璃屋面及玻璃幕墙,可在展棚外面清楚看到遗址。

(2)室外展示部分:夯土台采用遗址覆盖复原展示,对遗址进行覆土保护,保护层上对遗址现象做复原重现,覆土厚度1米。

罗经石的保护展示结合了覆土和棚罩式保护的方式,色调以灰色为主,简单雅致,力求与汉阳陵原风貌保持一致。其展示设施也是可逆的、小型的,以保持该遗址在陵园范围里原有的属性和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半开敞式的棚罩保护措施,必须对展示遗址进行化学加固,其效果还需时间验证。

2.长乐宫四号遗址保护工程⑥

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建筑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罗家寨村北约200米处。该遗址地处汉代长乐宫遗址的西北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于2003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

长乐宫四号遗址保护工程主要分为棚罩式保护展示、室外保护展示两部分:

(1)棚罩保护展示:对F1和F2两处地下建筑采用棚罩式保护,保护厅采用轻钢结构,保温彩钢压型钢板,局部开窗以采光,屋面一直坡到地面,几乎无直立墙壁,以减小风荷载影响。保护棚罩的基础采用浅基础,位于新填夯土之上,不触及遗址表面。屋面、墙面均采用浅灰色彩钢板,屋脊为灰色彩钢板。

(2)室外保护展示:西部庭院采用遗址覆盖复原展示,对遗址进行覆土保护,保护层上对遗址现象做复原重现,覆土厚度0.8米。北部庭院采用遗址覆盖绿化,保护层上种草坪,覆土厚度0.8米。夯土台基中部和西部在保护层上做广场,铺340×340×70方砖,夯土台基东部在保护层上做草坪。

长乐宫四号遗址保护工程用现代的手段、科学的方法对现存建筑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设计。在保证建筑遗址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展示。设计兼顾到建筑遗址在汉长安城历史文化区整体中的关系。同时保护建筑不能对现已发掘的遗址造成损害,其保护建筑的风格、形式应符合遗址保护陈列的基本要求。保护建筑尽可能用轻质的、可拆卸的材料与结构,以降低保护工程造价。

对于棚罩式保护方法,从其材质上讲,应该有避光、透光(玻璃)两种。以半坡遗址为例,曾经也是大型土遗址保护的典范,历经40余年,遗址在室内环境当中,虽然没有风雨的蚕食,但温湿度等的变化,还是对遗址本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另外一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透光玻璃视窗保护,但这又使遗址多了一份承担光照危害的负担。幸运的是,在这种透光视窗保护的方法中,化学保护为土体的加固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化学试剂用于文物保护,更需要一个长时段的验证。

四、场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汉阳陵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

场馆遗址有地上遗址与地下遗址之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应属于地上遗址;秦始皇兵马俑二、三号坑部分保留了墓葬的原始状态,应视为地下遗址保护的一部分。谈起地下遗址的保护,那就不能不提及汉阳陵的帝陵外葬坑。

汉阳陵属于典型的北方帝陵陵园大遗址类型,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土遗址及遗址出土的彩绘陶俑、铁器等有机质文物。为向公众原真展示遗址和考古成果以及延续对考古的后期研究,经过长达数年的反复研究论证和精心设计,建成了目前全国惟一的一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其内部设计融合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为观众和遗址分别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温、湿度环境。

展厅采用防腐金属结构和特殊玻璃材料对遗址进行全面封闭。这种复合中空的电加热玻璃具有强度大、耐高温、透明度好,可以通电加热防止结露和调节环境温度的多种功能。所以它可以起到封闭屏障的作用,不仅可有效地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也为人们近距离观赏和研究文物遗址提供了便利。

总之,汉阳陵帝陵外葬坑保护展示厅,是我国在遗址及其环境保护技术和陈列展示手段方面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五、结语

(一)通过桂宫遗址、麟德殿遗址、罗经石遗址、长乐宫四号遗址、汉阳陵帝陵外葬坑等保护工程,对土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途径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二)对遗址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土遗址而言,从制定设计方案到组织施工,均强调最少干预的原则。须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制定完善而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在勘察设计过程中,不单单只强调对文物本体的保护,对其环境、文化等的保护也将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的《威尼斯》到《佛罗伦萨》、《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奈良真实性文件》,再到2005年10月在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一步一个脚印,反映了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认识,反映了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而每一个都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一次扩展。从《威尼斯》到《西安宣言》,表明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念的创新,在国际范围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已从遗产本体扩大到对其环境及环境所包含的一切历史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不仅是对遗产本体的维护、保护、修复,更重要的是对文化进行保护,从对有形的文化载体――文物的保护扩展到对无形的文化保护,从短期保护延伸到长期保护。

[注释]

①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117页。

②韩保全:《唐长安城三大皇宫今昔》,《文物天地》,1982年第4期。

③马得志:《唐大明宫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7期。

④本节内容参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景帝阳陵祭司建筑(罗经石)考古发掘报告》,未发表。

⑤⑥本节内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长乐宫四号宫殿遗址发掘报告》,未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