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革新和基础教育发展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革新和基础教育发展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一种以高考为核心的招生制度,它是一种集高等教育对象的选拔机制、基础教育的引导制约机制和高中毕业生分流调控机制于一体的相对稳定的招生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因其所具有的权威性、科学性、高效性等方面的优点,在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促进青少年努力学习、鼓励公平竞争、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也因统得过死、无法体现各地区各高校特色、加强应试的激烈程度、阻碍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等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事业发展,已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已经明确提出今后一个阶段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即建立以国家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更加自主自律、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一新形势下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现

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在1952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时期统一的高考被废止。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余年了,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深造,而且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无可争议的指导作用。高考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考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的三种机制(即筛选机制、引导机制和分流调控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筛选机制给人的误导是考上的是精英、是人才,落榜者则被打入另册,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引导机制扭曲了基础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使教育的审美性、趣味性荡然无存,使基础教育的价值评判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分流调控机制,纯粹根据分数高低把考生分别输入到不同层次的高校,而忽略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对外开放度的提升,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专家和精英人才,而更多的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千差万别。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统一、高度集中的选拔机制,不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选拔学生的需要,因而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限制了学校根据自身培养特点选拔学生的自,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资源。

(二)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考是在同一教学大纲下不分地区不分层次的统一命题、集中考试下进行的,基础教育不得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具体来讲就是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高校招生单纯以高考分数高低来选拔学生,严重制约和误导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的基本理念,而素有“一考定终身”之称的高考却成为人们进入高校深造难以逾越的门槛,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四)妨碍青少年健康成长

高考是万千青少年进入大学的独木桥,而分数是决定能否成功过桥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把书念好了、把题做会了、把考试分数提上去了,其他一切都不用想了,因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一种长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一上学便套上了沉重的课业枷锁,失去了应享的快乐。许多学生除了寒窗苦读,无暇他顾,往往因此而精神抑郁、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甚至人格发展也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如何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社会发展的竞争与挑战,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标准化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素质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可以稳步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加快培养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考制度的一系列改革都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其基本前提是必须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作为引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考,在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契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招生录取办法等方面予以调整,一定要克服过分偏重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忽视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把分数绝对化的倾向,应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考核选拔机制,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鼓励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以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三深化高考招生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高考招生改革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与重点。高考改革与教育发展中的几个至关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因素密切相关。第一,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客观、科学地测量和评价人的知识程度和素质高低,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第二,高考是对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与成果的一种权威性评价,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指挥棒作用,对在基础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毋庸置疑,作为国家最有权威性、覆盖面最广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永远无法避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在发展方向与发展内涵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作用。第三,高考具有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升学竞争难以缓解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高考公平地分配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基于此,高考必须兼顾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考虑公平与效率及自身的成本,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严格遵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考改革应坚持“四个有助于”的原则。一是有助于高校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这是高考选拔所决定的,也是高考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有助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高考导向性作用所决定的,由于选拔性考试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如果高考这一指挥棒运用得当,便可以将学生引导到注重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上去;三是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高考改革后要有助于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和要求选拔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同时也要有助于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素质、能力选择自己理想的高校,这种双向选择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高考招生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四是要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有效。其次,高考改革要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或教育教学规律,二是考试科学或人才选拔规律,三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发展规律。一言以蔽之,高考招生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稳步提高,这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二)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

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往往一分之差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这其实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内容中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直接关系。首先,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向“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转化。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命题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集中体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即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少。针对这一弊病,高考内容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出题时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应试教育无用武之地,引导学生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单一的学科考试向单一学科考试和综合性考试并存转化。综合性考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调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推动中学教学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交融和综合。近年来在这方面虽然有所尝试,但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现在大部分省市的高考科目设置都采用“3+文理综合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综合起来,基本上还是几门课程知识的“拼盘”。高考内容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多样化,科目组合也要逐步走向多样,以体现特色和差异,但也要把握好推进的范围和进度,兼顾好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三)进一步理清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1)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加大高校选拔人才的自。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为辅的考试选拔制度。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由2003年实施时的22所增加到2008年的68所。较之以往,高校已有较大的招生自。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划定生源地区等,但在招生过程中,高校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相当一部分高校实际上无权降分招生。反之,国际上大凡一流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我国的重点大学应当有适当权力选拔符合办学特色的考生。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校自主招生不可能大面积铺开,但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诚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可以实施小范围试点,探索和积累成功经验。高校根据办学特色与优势,自主组织招生考试,采取笔试、面试、特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吸纳不同禀赋的优质生源。我们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为扩大高校自,可以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如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在通过标准化考试或高中毕业会考后,直接申请入读;对重点大学而言,要尽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来“不拘一格录人才”,可让少部分考生参加高考或标准化考试,同时辅之以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挑选创新型人才;对一般高校而言,大部分考生则根据高考分数来选择就读高校。2006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录取实施“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的改革措施就是高考改革一大突破。以此为鉴,可在部分一流大学开展以自主命题录取学生的试点,允许某方面具有超常天赋或技能的学生不参加高考、通过其它考核方式进入大学。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17日报道,浙江省从2009年起,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除了高考成绩,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一改革方案的亮点在于,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录取依据,从根本上打破了惟高考录取分数定论的流弊。

(2)组织考试的次数由一次变为多次,给予考生更多机会。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向两次或多次发展已是世界性的趋势。第一次为全国性或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由专门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承办,第二次为高校自行举办的入学考试,如英国、日本等。德国自20实际7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成立“大学入学名额分发中心”(ZVS),此外设立客观、专业化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文化部统一命题。在美国,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学术评价测验”(SAT)可以重复,一次付费可以考三次,一年有46次考试,学生可将最高的考分作为成绩。根据我国实际,在高考形式上可以试行一年两次或多次考试方案。目前,我国有部分省份实行了春季、秋季两次考试。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安徽等省市实现春季高考招生。2001-2002年教育部继续推行春季高考,试点地区扩大为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内蒙古。待以后条件成熟,次数还可相应增加,以逐步用多次考试取代目前的一年一考,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局面。

(3)加强教育考试立法,确保高校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历史经验证明,在各种选拔人才的途径中,考试最为公平和有效。对公平竞考的追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公平公正是社会永恒的诉求,我们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若改掉“公平”二字,则无异于自毁长城。在我国这样一个尤重人情关系、社会资源相对紧张的发展中大国,“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改革的现实心态。高考制度在改革后能否进一步彰显公平,关键在于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教育的“母法”《教育法》规定,教育考试制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制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像学位制度有《学位条例》、义务教育制度有《义务教育法》那样,有专门的考试法律对这一重要的基本制度作保障。我国的教育考试,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直接涉及公民的受教育权、学校自主办学权和教育行政管理权的实现,加强法制建设迫在眉睫。正因为目前专门的考试法律缺失,加之人情作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公正。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相关部门要抓紧考试立法,要在已有工作经验和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独立完备的教育考试法规,确保高考招生公平公正。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大而言之,引导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小而言之,决定着千百万考生的命运,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它是一项极为庞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的那样,像高考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任何个人和一方面力量都是不可能解决的,必须政府牵头、多方配合,一定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