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文言魅力 促进文言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文言魅力 促进文言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言简义丰,朗朗上口,充分发挥了汉字六书构词的特点,是祖国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但我们的学生从接触文言文以来,就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为什么呢?大部分是因为学生只是把文言文当成考试的必备知识,只是被动地去学,还没有把文言文学习提高到兴趣上来。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美,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提高课余时间学习的自觉性。

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其中不乏精品美品。课文所选的文言文无一不是典范中的典范,它们难易适中,长短适度,非常适合初学文言文者。如果学生能从这些课文中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把文学魅力贯穿于教学中

课文所选文章都是某个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有其不同的魅力所在。学生读了《论语》,知道了应该怎样学习。读了《伤仲永》,明白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爱莲说》和《陋室铭》表明了作者不同凡俗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意趣。柳宗元笔下的石底小潭“以其境过清”;苏轼承天寺夜游,却深感“少闲人”;袁宏道描绘京郊初春,惊叹为“倩女之面”,或状写景色,或倾吐感情,言简义丰,各擅胜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人生哲学,《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情怀。《秋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捕蛇者说》各自描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后面都隐含着深刻的道理,学生读完之后会产生一连串的思考:河伯为何望洋兴叹?愚公为何挖山不止?蔡桓公为何最终不治身亡?捕蛇者为何宁愿死与毒蛇之口?其中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尽在不言中。古文这么有意思,学生怎能不垂青于她。

二、精讲细讲讲出新意

每一篇古文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对这些独特的地方我们要精讲细讲,力争学生篇篇有收获。当然有些独特的地方学生一看就知道,那我们就不要再说那么多了,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新的地方。例如在归纳《满井游记》主题时,学生一眼就看出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知道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这些学生都知道,那就不用说了,那这篇文章就这么结束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再深入理解这句话,提示学生,难道就只有这层意思吗?有学生立即想到联系前文作者所描写的早春风光图,说作者对所游之地周围事物有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更有学生能够认识到人不能“局促”于一室一地,而要走出去,多关心外面世界的变化。这样一来,学习这篇文章不就有了点新收获吗?

尽量讲出新意,学生就会有兴趣,但要记住出新不能排旧,出新不可故弄玄虚。

三、总结规律,让学生有迹可寻

1、从实词中总结规律

学习文言文,碰到最多的是实词。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积累的也是实词。古代实词数量少,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我们要教给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的多,记得有意思。例如,学生经常碰到“恶”这个词,“恶”的本义是“罪恶、罪过,与‘善’相对”的意思,读音是è,引申出来有“坏、不好”的意思,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又有“恶人、坏人”的意思,如“疾恶如仇”。有时候作动词“憎恨、讨厌”的意思,读音是wù,如“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有时“恶”当疑问代词,读音是wū,意思是“怎么,如何,哪里”,如“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掌握了这些,不就把“恶”把握住了吗?这样的例子很多,之所以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就是因为有引申义的的存在,多积累一些词的引申规律,实词就会记得特别牢。

通假字也属于实词,也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其实通假字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往往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字不是音近就是形近。因为上古时字少,有时有这个音没这字,于是临时用别的同音字代替,后来又造了字,于是有了通假字。有时候古人写错或抄错了某个字,以错传错,又造成了通假字现象。这和我们写错别字的情况差不多,我们写错的字也是那些音同或形近的字。再如古今异义词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也要注意积累规律性的知识。多积累词汇,多总结规律,多思考,多动手就能学好古汉语实词。

2、从虚词中总结规律

虚词不多指的是数量,要从频率上讲,那就太多了。古文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往往是通过虚词来表现的。虚词虽然用法灵活多变,但我们要学生明白只要记住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就可以了,因为中考不考,高考也不会考太偏的用法。有的学生总觉得虚词枯燥,其实虚词也很容易掌握。例如下面这句话中的“焉”的用法多有意思呀!

“焉”作为兼词时,有两种意思,一是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可翻译为“在其中”、“在这里”、“在那里”,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焉”就是“在其中”的意思;《曹刿论战》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个“焉”就是“在那里”的意思。一是相当于“于何”,翻译为“在哪里”“从哪里”,如《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这个“焉”就是“在哪里”的意思。是“在哪里”还是“在那里”就要联系句子来判断了。

其实,虚词有意思的地方很多,只要注意思考总结,学生一定会体会到虚词的妙处的。

3、句式重在理解

许多同学分不清古汉语中哪些句子属特殊句式。其实特殊与否主要是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这些句式在古代很普通,并不特殊。例如判断句,古汉语中很少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往往借助虚词构成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借助虚词“者,也”表判断。有时借助“则”“乃”“即”等副词构成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有时候什么也不借助。这都是在现代汉语中极为少见的。

另外,学习句式必然要了解一些语法知识,如划分句子成分。这就需要给学生简单讲一下语法知识,如果不会划分简单的句子成分,就很难明白古汉语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重在理解,理解了就万变不离其宗,不理解的话学一个忘一个,那样根本掌握不了哪个句子才是特殊句式。

初中只有三年的时光,充其量也只是阅读学习约五十篇文言文左右,这些文章和浩瀚的祖国古典文学相比连九牛一毛也算不上,而更多的文言文里面蕴含的精华还有待我们去汲取。我们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初中阶段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开端,这远远没有结束。要让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文言文的意识,终身学习是我们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