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职业教育及其过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职业教育及其过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职业教育不等同于学校职业教育,生产教育是主体,生活教育是基础,生态教育是追求。推进农民职业教育要适合农民认知的心理阶段,照顾到农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职业教育

1 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范围

农民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与根。研究农民职业教育,必须界定“农民”这个概念。《汉书・食货志》对农民的介绍主要是个身份概念,与有权有势的“官”相对。因此,农民作为一个名词,在古代中国既有职业的色彩,又有身份等级标志的含义。

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不断通过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来固化二元社会结构。所有农村户口的人统称为农民,成为与市民相对应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一定程度转换职业的自由,其的职业构成日益复杂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的职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职业出现多样性,虽然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出现了多元化,但与农地始终保持着依附关系。

农民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农民职业教育就是对具备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

2 农民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是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岗位需要以及教育规律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农民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在有限的文化基础上实施技能培养,能够引导农民学会谋生、谋职、谋效益,使农民获得生活的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农民合理流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序转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应该使农民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学会解放自己,与时代一同进步。

2.1 生产教育是主体 首先,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的关键。通过培训教育,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当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低效农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 1-2 项相关职业技能,能在市场经济中闯出自己的生活道路,学会职业转换,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技术获取应有的经济利益。

2.2 生活教育是基础 在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就不仅是对单纯的谋生手段或生产技能的需求,更多的是对发展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总体需求。因而我们的教育培训也应该为农民介绍关于如何建设农村社区的优良的文化环境,帮助农民群众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真正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社区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2.3 生态教育是追求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农村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还必须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灌输给广大农民,包括计划生育、绿色食品、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方面的科学和法律知识。

3 农民职业教育的过程

3.1 农民学习心理发展阶段 根据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观点分析认为,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经过认识、感兴趣、评价、试用和采用五个心理阶段。

首先是认识阶段。这是农民接受职业知识与技术教育的第一阶段。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新品种、新方法、新农具、新化肥、新农药、新栽培技术,新饲养管理技术等信息,意识到了许多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存在,形成一些新概念。然后是感兴趣阶段,农民对某项知识与技术经过分析认识后,觉得此项知识与技术与自己的生产经营、日常生活有关,并感到此项知识与技术可能产生理想效果,自己又有条件采用因而就产生了兴趣。第三是评价阶段,一旦农民对某项知识与技术发生兴趣,他就会实质性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准备采用的某项信息的得失加以详细的分析、比较和判断。第四达到试用阶段,农民对某项知识与技术经过评价,确认了此项信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为了稳妥行事,先在小块土地上试验。经过自己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和掌握了技术后,农民就会确信自己是否可以采用此项技术了。最后是采用阶段,它是农民经过自己的试验得出是否采用某项知识与技术的最后阶段。

从农民接受、采用职业知识与技术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出,农民职业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处于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环境,形成了安守现状、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特征,对职业技术的采用并不是积极自愿的,因而需要认识、分析和把握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促进农民采用新技术、新信息欲望的形成,从而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积极地运用科学技术。

3.2 农民职业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3.2.1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农民职业教育教学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教学之处就在于它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这是由农民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实践为出发点,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和最终目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包括教学过程必须采用实践性教学、示范讲演、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3.2.2 教学方法的直观性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从具体的感觉、直觉和表象开始的,而后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农民职业教育因其所特有的实践性、操作性,要从直观的教学活动开始。这不仅仅因为农民的职业和社会经验还不太丰富,对技术过程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有限,还因为这样做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此,农民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减少农民学习和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帮助农民建立起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幻灯、投影仪等教具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手段,如张贴板、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技术设备。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农民进行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

3.2.3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农民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劳动者,它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既有别于高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通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而是强调实用性。实用性是农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它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而不像高教教学内容那样重视研究、开发、设计等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

3.2.4 教学组织的多样性 我国农民居住分散,有农忙与农闲之分,再加上人数众多且素质较低,因此,普通教育的书院式教学组织形式不适合农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业施教。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职业学校主要还是采取班级授课制,即把学生按相同专业(工种)、程度分成班级进行教学。在这个前提下,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小组和个别三种。其中,尤以小组和个别为最多。农民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和理论课基本上采用全班教学的形式。除此之外,像实验室实验、社会调查访问、拆装机器等,一般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