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的审美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中华大地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变革纷繁,南北对流,民族交融,互渗互促。从而造成了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极度自由的时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玄佛交流、中外民族互动造就的独特的时代风格使科技不断创新,成果迭出。哲学思辨和陶瓷艺术的审美活动也异常发达,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了“秀骨清相”的审美特色和“静谧超然”的审美意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陶瓷艺术宣告“瓷器时代”的开始,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陶瓷迅速取代陶器、漆器的地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之一,并先后在南北方发展起来。此间南方陶瓷发展迅速,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心,出现了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等著名窑址,后期逐渐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以青瓷为主。青瓷造型端庄、瓷质细腻、釉质莹润、光泽晶莹,淡雅秀美,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青瓷是早期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代表性品种。北方陶瓷发展晚于南方,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一种独特的、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白瓷”。白瓷造型雅致,胎釉白净,胎质浸润,装饰自然。白瓷的烧造成功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为唐代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由此,陶瓷分为青、白两大体系,并驾齐驱地向前发展。西晋晚期,首创了“釉彩”,釉彩是瓷上彩釉装饰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转折点,陶瓷造型与装饰的演变,记录了先民们的思维进步,承载着厚重深远的精神内涵。魏晋南北朝被誉为瓷器真正成熟的时代,是中国“瓷器时代”的开始,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简约、幽雅,以及“秀骨清相”的审美取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玄学、佛教与艺术自觉成为陶瓷艺术审美取向的主要因素。玄学兴起,崇尚清闲不为、超然物外,提倡个人悟性的自由创发,追求质性自然,表现出玄虚、超脱、恬静的美学思想。士大夫们以老庄思想为精神支柱,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儒道合流,形成了魏晋时期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士人“清、秀、神、俊”的审美趣味日益彰显,它通过士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体现出来,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陶瓷艺术作品中,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题材,并钟情于植物、花卉纹饰,寓于简淡、玄远的意味。修长的造型体现了士人的“秀骨清相”的审美趣味,质地色泽的青瓷给士人以无限的美的遐想。佛教的传播和盛行,使陶瓷艺术变革成为新的时尚。佛教的自然浸润,催化了人们对艺术的自觉,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随处可见。佛教艺术的发展,使陶瓷艺术开始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并引起了陶瓷风格的发展变革。佛教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对陶瓷艺术进行渗透,在佛教的影响下,陶瓷造型向瘦俏、高耸的方向演变,给人以端庄俊秀之美。这正是玄学的“秀骨清相”与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玄佛思想与精神的交融。使本时期的陶瓷艺术呈现出清秀、空疏与气韵生动的美学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精神上感受到惶惑、迷惘,甚至悲哀,只能寄希望于来生。因此,厚葬盛行,随葬品的大量需求,从客观上促进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人的意识全面自觉的时代,是人的精神极度解放,人格、思想极为自由的时期,也是富有艺术创造的时期。这种自觉的艺术精神反映在陶瓷艺术作品中,先民们的创造从“教化”功能转向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人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从陶瓷作品中可以看出,装饰题材更为广泛,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也表明了人对生活的向往,作品中展现出自然清新的视觉效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代。因此,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陶瓷艺术审美从造型特征、装饰特征等方面得到明显见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造型丰富多样,早期基本上承袭汉代的造物,器物造型比较矮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多以青瓷为主,以浙江地区为中心,器型是由浑圆逐渐向瘦高发展,器皿平底较多,罐、壶多有系耳。常见器型有:壶(盘口壶、天鸡壶、扁壶等)、罐、尊、碗、盘、钵、杯、熏炉、灯盏、砚等。其中以尊、壶最具代表性。西晋青瓷的造型注重器型功能与审美相结合,体现朴素、大方的风格,如鸡首壶、兽型器均有所见。东晋陶瓷发展迅速,在遗传与变异的过程中,陶瓷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高瘦发展,呈现出清新、秀美的审美特征,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是带有佛教艺术色彩的器型。佛教的传入不仅仅表现在造物的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陶瓷器型设计上。佛教与器型的融合,一直是佛教运用造型宣传教义的重要形式,构成了造物形式的新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为装饰的青釉陶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富有时代特征的造型。如河北省景县出土的莲花尊(图1),尊的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浮雕,上腹、肩到颈、首,犹如一只精美的大杯倒扣其上,和谐且层次分明,节奏和韵律凸显,这是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整个器物造型宏伟庄重,匠意新颖,设计别致,线条优美。折射出当时工艺水平的高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特殊写照。北方陶瓷造型粗犷雄伟、凝重朴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齐时首创了白瓷,白瓷造型雅致,对后世的陶瓷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另外,本时期陶塑艺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以人物和动物的陶塑尤为生动。如西晋“青瓷对坐佣”,似乎是两个官员对坐,既像是怒目相争,又好像正在交谈,简洁而又传神。

装饰的演变往往影射着时代的变迁,陶瓷装饰也是一样,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革新,并展示出不同时代的风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主要体现在纹样装饰和釉彩装饰上。随着儒家礼教的衰微,崇扬个性和品格的玄学在东晋进一步得到发展,促进了陶瓷艺术的个性化和表现技巧的提升。从装饰纹样看,汉代的程式化的装饰题材已逐渐退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装饰由朴实敦厚、繁丽复杂向秀骨清相、幽雅瘦高的方向拓展。其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趣味。刻画、压印、堆贴、塑饰、雕镂、釉彩成为流行的装饰方法,装饰题材丰富多样,以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为主。几何纹多沿承早期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装饰,一般装饰于陶瓷的口沿或肩腹部。动物纹也被运用于陶瓷器装饰以及墓葬俑的形象之中。人物及生活场景纹样使用广泛,如器物上常装饰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逼真,纹饰质朴。这种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审美意识。植物纹使用最为广泛,植物纹成为本时期极具特色的装饰。植物纹多装饰于器物肩部,作为图案的边框。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佛教艺术也随之而来,佛教图式为陶瓷装饰的题材增添了新的内容。与佛教教义相关的禽、兽、佛像和飞天纹,以及植物纹样中的莲花、忍冬以及莲花化生等日趋增多,并成为流行纹样,莲花是佛门圣花,象征圣洁。作为佛教符号的莲花,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之一,是外来物质文化的代表。莲花纹和忍冬纹的运用与佛教融合而被赋予宗教意义,南朝的青釉刻花壶,腹部上下有凸雕仰复莲花瓣纹饰,在两层莲瓣之间,有相连的卷草花纹。这类莲花纹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运用于碗的外沿、盘沿、壶身,有的与形体融为一体,增加了器物造型的美感,还有的将花瓣用堆贴形式予以表现,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类装饰,在越窑中普遍以莲花为装饰,在碗、盏、钵的外壁和盘面普遍划饰垂线仰莲,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莲花纹是中国纹样史上较早进入装饰领域的植物纹样,也是中国装饰史上延续历史较长的植物装饰图案。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题材装饰的应用也有所见,黄釉瓷扁壶便是其代表作品(图2)。该作品形象生动,工艺精美,装饰独特。壶体两面用舞乐的浮雕人物装饰,一人在莲花上舞蹈,左右二人弹奏琵琶,击钹,吹笛,打拍,奏乐配舞,作品中琵琶和婆罗多式的舞姿代表西域的少数民族。此壶的设计折射出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釉彩装饰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段,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在汉代釉陶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釉彩装饰。魏晋南北朝陶瓷清秀的造型蕴含着先民对现实的超越及对自由的追求,陶瓷釉色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西晋晚期已在陶瓷上装饰褐色加彩,使其更为活泼,至东晋甚为流行。这种彩釉是一种青釉。青瓷又称“绿瓷”,是―种在坯体上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成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瓷器。浙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并以浙江越窑的青瓷为上乘,其胎呈灰白色,质地细密,釉色泛青,质感如玉,深受人们挚爱。

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晋初墓中,发掘了一件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图3),整个器型呈圆形,盘口,束颈,平底。胎上通体用褐彩装饰,外施青黄色釉,釉层厚薄均匀,上腹部饰一周贴塑。 青瓷釉下彩绘盘口壶是目前所见以绘画形式装饰的最早釉彩陶瓷作品。它改变了青瓷釉面色彩的单调,首创了釉彩,釉彩是使用不同的色釉在陶瓷上加彩,这是陶瓷彩釉装饰的先声。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为以后的釉下黑彩、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的问世开了先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高超,陶瓷在釉色上发生极为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北魏发明了白瓷,白瓷是使用低含铁量的胎釉烧制而成,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这是我国最早的白瓷。如河南巩义白河窑出土的白釉瓷碗(图4),从胎釉分析,均为白胎器内施满釉,器表施釉至下腹部,器心多有积釉,器表腹下垂釉者也占一定比例,满釉和半釉者均有,多数施釉均匀,釉薄而滋润,胎质坚细,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部分白釉陶瓷白中泛青,这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演变的趋势。白瓷的问世,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在原料的使用和配方的改进上有了重大突破,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整体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其装饰陶瓷体现出简洁单纯、自然清新的特色,充分发挥了釉色的交融作用。取得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在300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陶瓷艺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之一,是陶瓷艺术重要的过渡时期,它为后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陶瓷艺术“瓷器时代”的开始,推动了中国陶瓷艺术走向另一个巅峰。

参考文献:

1. 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3.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 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5. 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 陈淞贤:《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 王 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8. 夏燕靖:《中国设计艺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9. 高 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万长林: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刘雅琴: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