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魏晋雅士之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魏晋雅士之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舞蹈《谢公屐》以谢灵运发明的“屐”为切入点,成功地将舞蹈引入一种魏晋的文化规范之中,看似潇洒轻灵狂放不羁,终日与诗歌美酒相伴的魏晋名士,实则体现了他们壮志未酬心先死的悲哀,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凝聚并显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

关键词:魏晋雅士;古典舞;《谢公屐》

汉唐男子群舞《谢公屐》,由中国著名编导、教育家和理论家孙颖先生创作,在舞蹈界享有盛誉。首次亮相已备受关注,直到今天其传递的深邃内涵依然令人深思。初见此题,众人不免产生疑问,“谢公屐”为何物?是人名,抑或物名,是拈来之作,还是隐有深意?其实,孙颖先生的作品历来值得人们深思,他的创作一直是借鉴于壁画及古诗词。《谢公屐》到底潜藏着怎样的秘密,让人百看不厌,又蕴含着怎样的深邃内涵,使其成为当代的不朽之作?

1 《谢公屐》的秘密

业内人士皆知:孙颖老师的作品均为精心酝酿之作,必须细致推敲,方可知其奥秘。《谢公屐》的奥秘之处在于一件有意思的器物――屐。屐者,鞋也。所谓“谢公屐”,指的便是魏晋名士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鞋子。据说,谢灵运喜好游走于山山水水之间,在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的和谐,故发明了一种灵活便利的登山木鞋。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前去其前齿,下山则支其后齿,以此达到轻便之效。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曰为“谢公屐”。难道舞蹈《谢公屐》就是表现谢灵运的木屐,这样一个小巧之物?它又怎能成为令人瞠目的作品?孙颖老师说,这个作品是为了表达文人的潇洒轻灵与狂放不羁。可是,一双小小的木屐怎能揭示雅士之风,这其中究竟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提到“谢公屐”,谢灵运这个名字显得尤为重要,它的重要不是在于他发明了谢公屐,而是他在魏晋雅士群体中极具代表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和最痛苦的时期,但它的精神史和文化史却灿烂辉煌,也因此创造了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期。谢灵运,拥有傲人的才华,但在仕途中却频频受挫,故在心灰意冷间,唯有寄情于山野。不过,这也间接的成就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众所周知,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开创了山水诗歌流派,从而确立了山水诗在我国文坛上的地位,并且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人称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并非直白的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是反映出诗人强烈的个性。这也就是类似于嵇康的“重意而忘像”。当然,如果把舞蹈《谢公屐》理解为抒发谢灵运仕途的无奈,未免显得有些狭隘。事实上,这个舞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看似普通的个人表达,实则潜藏着不为人知的史话,蕴含了无数文人的生命追求,也道尽无数雅士的人世辛酸。

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影响到哲学、文学以及社会思潮;文人的风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有感于此,编导利用谢公屐这个历史典故,参考了古代上层社会文人雅士中“以舞相属”的社交舞蹈,并以木屐为切入点,着重表现“礼仪之邦”男性的温文洒脱的典雅气度,进而表现魏晋雅士忘情于山水,终日与诗歌相伴的情境。这段舞蹈充分地体现了魏晋时期的审美境界、审美理想,同时,那种文人雅士的精神也被遁入一种文化轨迹、放纵的情感也被导入一种文化规范。

2 崇尚自由

魏晋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大一统的一元化思想开始转向多元化,价值取向、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也都呈现出多元的趋势。舞蹈《谢公屐》就是基于魏晋多元的文化背景,不同时期的文人雅士们的心态交杂融合,概括为整体文人墨客之态。舞蹈中体现了多重的文化心理,正始玄学的士人心态有之,东晋玄释合流的心态有之……阮籍隐于朝的苦闷、嵇康隐于市的悲哀,陶渊明隐于林的逍遥……皆有之。崇尚自由的理念,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无论是统治一时的西晋或是偏居一隅的东晋都概莫能外。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就以支道林养鹤又放归白鹤的轶事,说明魏晋雅士们酷爱自由,“我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支道林好鹤,往郯东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之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晋人酷爱自己精神的自由,才能推己及物,有这意义伟大的动作。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地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深沉的境地。近代哲学上所谓“生命情谓”“宇宙意识”,遂在晋人这超脱的胸襟里萌芽起来(使这时代容易接受和了解佛教大乘思想)。”[1]宗白华也认为自由乃是人生中最为宝贵之物,他是精神上的解放与主体思想的依托,甚至于超过肉体与物质的存在。

舞蹈伊始,《谢公屐》就以围绕魏晋士人崇尚自由的主题展开,一幅风格浓郁的山水画,揭开了整个舞蹈的序幕。一阵深邃而悠远的古筝弦音从远方飘然而来,一位文人雅士在云雾缭绕之中悠闲自得地从侧幕中缓缓地走出,紧接着几位文人墨客以一种洒脱无为、谦谦君子的士人之姿自由的行走,仿似置身于山水之间,怡然自得。演员们仿若游走与尘世的仙人,“飘飘欲仙”。正如《嵇康・养生论》所言“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爱恨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雅士们为何这般迫切的追寻自由,是因为名教思想的影响,还是人生际遇的无可奈何?

3 越名教而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名言,体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寄情山水的行为。嵇康是如陶渊明般真心的忘情于田园吗?非也,嵇康的任自然实属无奈之举,豪言壮志不可举。《谢公屐》中的文人墨客们任意舞动宽袍,昂首阔步,瞬间幻化为蜷缩身体,讥笑碎步的小人形象,间接的反映魏晋文人墨客对名教的讽刺和深恶痛绝。而舞者时而挥洒宽大的袖袍,自由洒脱,仿似白鹤亮翅,时而倾倒、斜塔、抓袖与放袖间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时而仰天长叹,一抬头、一颔首间诉尽英雄绵长,吐尽魏晋士人的心声。该部分的舞蹈“得意而忘象”,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中,“清谈”作为魏晋时期特殊的、具有标志性的独特审美风格的概念呼之欲出。何为“清谈”?“清谈,又称清言、玄言、玄谈、谈玄。其主题在于不直接介入尤其不批评政治,而专门来谈论一些哲学、美学、人物品藻与艺术审美问题。[2]清谈与玄学相关。王振复先生强调清谈方式的“不直接介入尤其不批评政治”的文化特性,而清谈内容也要“清”,主要是距离政治的、伦理的现实比较远的一些话语、命题。[3]舞蹈中,并非直接的表现名教之流,而是以隐喻的表现形式,时而迈着方步,时而抖擞碎步,看似一片寄情山野之态,实则以态讽人。隐喻的方式与清谈之风盛行建立沟通的桥梁,浑然天成,多一份则娇柔,少一分则毫无意义,充分地体现了文人墨客是空有抱负而无施展之地,慷慨淋漓,令人惋惜。

历史上在“慷慨多气”的建安风骨之后,继起的正是名士也难以否定的传统观念和礼俗,发出了“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思”(陆机)。而《谢公屐》歌曲的曲词,歌尽魏晋雅士抱负未酬心先死的无奈,舞尽“何期百炼钢,化为绕指桑”的政治悲愤。正如《晋书・阮籍传》称:“籍本有济世志,属魏蜀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藉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阮籍《咏怀诗》悲愤抑郁,他对世间礼俗之士,素以白眼待之,都表明一种对现实的政治与道德高压的反叛意识。作为深感魏室遭难,名士罹祸的他,唯有采用了隐晦的、“以行为名”的方式反叛礼俗。他们的理想大多数是在门阀世族严酷统治的现实中被粉碎。于是他们只好选择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去寻找人生的危机和哲理的安息。

4 崇高气节

魏晋雅士们的仙风道骨世人称颂,而其不输于武人的英雄气魄更令人敬佩。整段舞蹈,外观绵软松弛,气、力运于体内,透露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内在才情、性貌和勇于对抗名教势力的不屈精神。同时,舞蹈中趋向于“倜傥不羁,放浪形骸”的身后深藏的实质并非表面上所显现的“颓废”、“消极”、“悲观”,而是文人们对人生、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是对生命、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舞蹈的高潮部分以特制木屐叩响舞台,仿佛木屐就是他们抒发豪言壮志的精神领地,时而大幅度地挥洒袖袍,时而交替旋转、气势恢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雅士们精神驰骋,情感放纵的一面。自古以来,他们“宁固穷以济意,不屈委而累已,既轩冕之非荣,岂组袍之为耻”,他们蔑视功名利禄,更不在乎外在的功名学问,而是以内在不屈的人格和不伪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在舞蹈中所呈现出的那种洒脱不凡、轻视世事,不仅显现出文人内心中的耿直不屈、坚定执着,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之脊梁。有人说,文人百无一用;有人说,文人无以保家卫国;有人还说文人易成胯下之奴。为何他们会遭受如此的指责,那是因为他们拥有傲视的才华,站在时代的前端,点播江山,令黑暗势力无所遁形,非除之而后快;文人有精神和信仰,不像一介武夫,只是像一把枪,没有思想、没有头脑,只懂冲锋陷阵。“即便如吕布拥有绝世武功,天生蛮力,为了性命,丢弃气节,成为胯下之奴”。[4]而作为魏晋名士的嵇康,少年时就有雄心壮志,刚直不阿。因为与魏室通婚,而不愿为司马氏所用,终因一句“每非周武而薄周孔”而被杀。何晏、嵇康、陆机、陆云、潘岳、欧阳建、石崇,与南朝的谢灵运、谢晦、谢I、鲍照、萧子云,以及北朝的温子升、崔浩、郦道元等士族名流,都是在动乱中被送上刑场的。他们在强烈的人生追求与无可奈何的人生悲剧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却仍然选择了生命的理想。魏晋雅士们的凛然正气,永不服输的英雄气节,才是隐蔽于林的雅士们的精神之魂。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阳刚之气在文人的身上,这个精神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财富。

舞蹈《谢公屐》整体的结构紧密、线条清晰、畅快淋漓、毫无冗笔。舞蹈语言、舞蹈创意以及其所呈现的舞蹈风格都别具一格,被誉为《踏歌》的姐妹篇。而更值得称赞的是,《谢公屐》将舞蹈成功地引入一种魏晋文化的规范之中,看似潇洒轻灵、狂放不羁,终日与诗歌美酒相伴的名士之态,实则体现了他们壮志未酬心先死的悲哀,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凝聚并显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正因如此,舞蹈《谢公屐》才令人百看不厌,使其成为当代的不朽之作。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77.

[2]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49.

[3] 赵建军.魏晋南北朝美学范畴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1:50.

[4] 孙颖,周志强.静悄悄的舞蹈革命――关于舞蹈的对话[J].艺术评论,2005(12).

[5]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 悬雨.“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解析汉唐古典舞《谢公屐》的审美空间与文化气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1).

作者简介:钟莹,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舞蹈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