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韦特海默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应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韦特海默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应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马克斯・韦特海默的研究为数学课堂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出版的《创造性思维》倾注了他对数学教学毕生的观点,本文将重点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将韦特海默的教学思想应用到课堂中,并针对韦特海默的教学思想提出今后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韦特海默;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应用

G623.5

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它创造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并撰写了《创造性思维》。格式塔正是德语音译的,它的意思便是形状,是指整体可以被分离的形态。他认为,人的思维不是映像的组合,而是整体的知觉,他所创造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主要用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而学习则是知觉的重组,而不是依靠某种刺激和反应。将他的教学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韦特海默的数学教育观

韦特海默关于数学的教育观点都集中记录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并且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实验中,可以很好地体现格式塔教育理论观点。

1.学习和问题解决应当使学生感到满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解任何一个问题都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认知过程的失衡是由于问题的存在而产生的,当问题随着解决,认知的失衡便会消失,而恢复认知平衡的过程便是强化学生需求的必经过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满意,这是韦特海默关于数学教育思想精髓,满意的过程正是学生自我强化的过程,它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正因为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才能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吸引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这种学习动机是长久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的一点。

2.整体教学情境应当与问题细节相联系

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中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做无目的尝试,在学生掌握了所有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即便是原有的问题经过变化,他们依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掌握整体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细节的呈现只是为了联系整个情境而存在的,学生只需掌握数学学习的整个方向便可解决同类问题。

3.从整体把握问题关键

无论是几何图形还是数学公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特征,可以就某一类问题安排课堂练习的单元,让学生通过整体的认识从中产生顿悟。一旦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本质,即便是情境迁移到其他场景,其解决方法也同样适用。

4.从整体到部分遵循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便是对整个情境进行重组,从中发现不同部分间存在的联系,以此发现内在的本|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教学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当关注问题的整个情境,通过对这些元素的重组发现问题的所在,对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的解释中,这里所指带的整个情境,并不是指所有的情境,而是与问题相关的部分。

5.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纯智力的操作,但实际上韦特海默提出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其中解决问题时所呈现的态度、情绪和情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盲目的习惯、偏见或特殊的兴趣都可能对整个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韦特海默对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教学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韦特海默的教学思想有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论述。

1.可用知识经验的呈现

小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是最基础的内容,此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心智中可利用的经验较少,此时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把过去积累的心智中可利用的经验展现出来。如何构建这样的合理结构,以及结构的产生都是教师在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关键所在。我们所诉的合理的结构便是韦特海默提出的格式塔结构。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当是让学生机械式的重复过去的经验,这样只会是学生带来盲目学习的结果。对于小学生中,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遇到心智中可利用的经验时,会凭借直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学经验从中寻找可以利用的知识经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属于思维能力较强的范畴,也有很多学生达不到这一点,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利用旧知识引发学生的关注,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从问题情境中寻找整体结构

通常来说,问题的解决应当在整体结构的环境下寻找全局性质的方法,这样便于学生在同类问题的解决中找到本质和内在联系。因此,要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掌握把握全局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整体结构的特征,不用强调机械式重复训练,而是让学生对问题的整体观有准确的把握,透过一个问题情境,寻找到同类问题的整体结构。

3.激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问题的全局和整体的结构,这些都是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好数学的本质。此时教师应当利用好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激发他们大胆探索,形成发散式思维,并利用好创造性思维,对有意义的问题形成假设。当学生形成思维模式后,便可以瞬时开展训练,让学生遇到问题后形成合理的直觉。这种方式打破了固有思维模式,通过发散式思维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对同类问题大胆设想和猜测时,可以通过大量举例的方法将设想进行论证。不仅可以通过正面的例子进行论证,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反面的例子论证。小学阶段来说学生不必有过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因此发散式思维模式更有助于他们掌握学习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于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魏小静. 小学分数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陈修臻.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冯飞.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梁红秀.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彭玲,女,生于1968年3月8日,湖南长沙人,在宁夏长大,最高学历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没有,数学教学,邮编756000,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五小学,彭玲 电话1810954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