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适应课的“生活化”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适应课的“生活化”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今天,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使得我们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已由过去的轻、中度转向中、重度智障儿童。因此,生活适应课的首要任务是让这些智障孩子学会生存,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达成此目标,我依据智障孩子的智力特点与生活需要,对生活适应课进行了大胆的探讨与尝试,确定了以生活化内容为主题、以实践操作为途径、以家校联手为合力、以课外运用为目标的生活适应课模式,并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体现了生活适应课的“生活化”特性。

一、以日常生活为主题,激发孩子的认知兴趣。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生活适应课应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孩子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孩子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因而我根据智障孩子的智力特点,确定了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生活化教学。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孩子的生存密切相关,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有极强的实际针对性,又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对孩子的能力形成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班智障孩子尹某某,该生刚入学时不会穿衣梳头,不会叠被洗漱,更不用说吃完饭后的满嘴饭渣,还有永远不干净的鼻孔,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晨我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动手帮她处理个人卫生。孩子的个人卫生有了保证,但是自理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开展生活化主题式教学研究后,我对她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分析,并根据她的优、弱势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进行主题式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训练,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尹某某除了能独立穿衣、洗漱外,有时在家还能帮助父母扫地、洗碗、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她的小脸上也清爽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进步高兴极了,逢人就说学校教育得好。可见,生活化主题式教学能有效帮助智障儿童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

二、以实践操作为途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生活离不开实践,能力则在实践中提升。”生活适应课必须以实践操作为途径,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又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灵则手巧,手巧则心灵”,孩子动手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其心智的发展。

如在教授低年级《漱口》一课时,我采用了趣味多变的动手实践:让孩子模仿老师漱口,跟视频上的姐姐一起漱口,听老师的口令漱口,吃完饼干漱口等,给孩子提供多次动手实践的机会。由于智障孩子动作较思维的滞后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我表现出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慢慢思考的机会,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通过多次的实践操作,既加深了孩子的动作记忆,巩固了操作程序,又促进了孩子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其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操作技能也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

俗话说熟能生巧,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操作实践。智障学生更是如此:被子不知叠了多少遍,在学校叠,在家里叠,同学之间互相叠;扣子系了解,解了扣,给布娃娃扣,帮同学扣;饭前带领学生去洗手,饭后要求孩子去漱口,吃东西前后要洗手……每一项技能的学习,都要进行无数次长期的操作实践。形式多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提高,做起事情越来越得心应手。

三、以家校联手为合力,巩固孩子的学习成效。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可见家长和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每一个成功的康复案例,都离不开家长的倾心付出。孩子的生活技能,有很多是在家庭中应用和提高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哪一样能离得了家庭?尤其是我们的孩子,记性不如忘性好,在周六周日休息回家后,教过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忘记。这就需要我们争取家长的全力协助,巩固在校的学习成效。

我们学过某一项技能后,都会要求家长在家及时地帮助孩子巩固提高,形成习惯。比如漱口技能,孩子在课堂上掌握了技能,并且做得很好。在学校吃饭后也能记得漱口,因为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在漱口,会主动去模仿。而在家里,却可能由于家长的疏忽使孩子彻底忘记。这时,就要求家长一定提醒孩子按时去做,而且自己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对孩子的表现做好记录,逐步提高。这样家校联手无遗漏,全方位巩固了孩子在校的学习成效。

四、以课外运用为目标,促进孩子的能力形成。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因而一项生活技能的形成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除了课堂外,生活适应教学还应延伸到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情境中,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在《洗手》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够达成“饭前饭后要洗手,手脏了要洗手”的目标,可争取其他各科老师的配合。如生活教师提醒孩子在学校餐厅用餐前后以及上完厕所后,都要求其按照学习的正确方法洗手;美工老师则在孩子绘画结束后,提醒孩子把手上的颜料清洗干净;体育老师则提醒孩子把手上的泥土洗干净等等。这样多管齐下,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快速提高。

学校里举行的一些活动,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契机。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前段时间有志愿者到我校给孩子们送糖球、点心等。借此机会,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训练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让孩子懂得感恩;再就是提醒孩子吃东西前后要做什么,从而巩固吃东西前后要洗手的常识。有了活动前的准备,在活动中孩子们显得较为文明,他们虽然只会说 “您好”、“谢谢”等简单的语句,待人接物却彬彬有礼,没有出现争抢现象,吃东西前后都能进行正确的洗手,孩子们的行为得到了志愿者的一致好评。本次活动,既巩固了孩子们洗手的技能,又达到了感恩育人的目的。

总之,“生活化”的生活适应课,既促进了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发展与提高,又能培养其自我服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实现智障儿童康复的总目标。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我们的这些智障孩子一定能够早日融入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实验稿).2007年。

[2]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刘全礼 《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