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分泌中耳炎患者166例(193耳),随机分为观察组(83例,97耳)和对照组(83例,96耳);观察组采用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和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鼓膜穿刺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69例(71.1%),对照组痊愈55例(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行之有效的安全手段。

关键词:鼓膜穿刺;鼓室注药;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具有非化脓性的特点,主要临床特征为鼓室积液、中耳闷胀、听力下降等。其发病原因包含多方面因素,如咽鼓管功能异常、中耳黏膜气体交换功能不良、咽鼓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感染、神经性炎症等,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最主要的病因。按发病特征,此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在发作期未得到及时治疗,则可能转为慢性[1-3]。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导致听力损害,语言发育迟缓。为探讨鼓膜穿刺术结合鼓室注药的SOM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仅鼓膜穿刺及常规药物作为对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66例(193耳),随机分为观察组(83例,97耳)和对照组(83例,96耳)。观察组男49例,女34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40.27±19.33)岁。其中单侧69例,双侧14例,合计97耳;对照组男46例,女37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2.52±18.17)岁。其中单侧70例,双侧13例,合计96耳。所有患者均经辅助检查确诊,符合《耳鼻喉科学》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方面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单孔鼓膜穿刺抽液术,术后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手术方法:以碘伏棉签对患者外耳道皮肤进行消毒,然后以棉签浸润1.0%可卡因贴于鼓膜进行麻醉,以无菌注射器(5号)对鼓膜紧张部位下方较低位置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缓慢抽取内部积液,抽取完毕后拔出针头,以无菌棉签擦拭外部液体。术后给予呋麻滴鼻剂、氨溴索类药物口服、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药物治疗7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未好转者进行第二个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以双孔鼓膜穿刺结合鼓室注药与常规药物治疗,手术需进行两次穿刺。首次穿刺方法与对照组操作一致。积液抽出后,进行第二次穿刺,穿刺点与第一次穿刺不同,位于鼓膜紧张部位的上方,穿刺成功后,将无菌注射器内部空气缓慢注入鼓室,逼出残余积液由第一次穿刺孔流出,反复操作直至积液流尽;之后,由第二次穿刺孔注入5mg地塞米松、4000IU糜蛋白酶及2ml氨溴索注射液的混合液0.6~1.2ml。注药完毕后,拔出针头,轻压耳屏部位,使药液充分扩散。术后药物治疗同对照组。

1.3评价标准 疗效分痊愈、好转及无效三个等级。痊愈:中耳炎的临床症状消除,纯音听阈≤25dB,纯音测听气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行χ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69例(71.1%),对照组痊愈55例(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鼓膜穿孔、感染、耳鸣、眩晕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仅对照组1例出现短暂性的耳鸣,观察组1例鼓膜遗留有轻微的瘢痕,均在后续随访期得到消除。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有关,因而其治疗原则在于控制感染、改善咽鼓管通畅及清除积液。临床常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包括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鼓室置管术等,各种方法均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相对而言,鼓膜穿刺术具有创伤小、可反复穿刺、兼具诊断与治疗双重功效的优点,临床应用广泛。鼓膜穿刺又可分为单孔穿刺及双孔穿刺,单孔穿刺难以将鼓室积液完全抽出,残余积液可能导致穿刺孔阻塞,外界空气无法进入鼓室,可能造成中二腔负压,进一步加重咽鼓管功能障碍。而两次穿孔穿刺术,在第一次抽取积液后,从第二次穿刺孔注入空气,将残存积液压出,可更好的排除鼓室分泌物。同时,排除积液后,往鼓室注射的药物包含地塞米松、糜蛋白酶及氨溴索,地塞米松具抗炎作用,糜蛋白酶可稀释分泌物浓度,减少局部水肿,有利于彻底排除残留分泌物,抑制过敏反应[4-5]。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单孔穿刺还是双孔穿刺鼓室注药,均对分泌性中耳炎有良好疗效,且几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二者的有效率高达81.3%和94.8%,但双孔穿刺鼓室注药的有效率更优于仅单孔穿刺(χ2=5.861,P=0.024),其痊愈率也显著高于后者(P

参考文献:

[1]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0):435-436.

[2]黄孝文,王春芳,曹平平,等.鼓室导抗图与颞骨CT对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价值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5):483-485.

[3]周毅波,于锋.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554-556.

[4]冯晓华,龙孝斌,汪建,等.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危险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1):56-59.

[5]孙剑光,王化修,肖方庚,等."三联疗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6):63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