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华商”不妨先从重拾好传统做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华商”不妨先从重拾好传统做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华商 办好两报。”这是我从3月18日西安日报社出版的《采编生活》,头版看到的用大号黑体字排印的醒目标题。第一感觉是《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社委会真的已“觉悟”,要放下“架子”了。

“学习、发展、创新、变革、服务、建设。”是《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确定的2009年的工作主题,要求以进取与求实的精神开展向《华商报》学习活动。郝小奇社长在报社2008年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特意向大家推荐介绍了华商报总编辑鲍剑的文章――《我们的理念与方向》,引发全社上下向《华商报》学习的热潮,各部门都结合自己的工作,深入的比较,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差距,提出改进的措施。什么叫“见贤思齐”?我看这就是。而且还很有点“知耻后勇”的境界,值得鼓掌叫好。

以“业外人士”的眼光读完这条消息后,我还想到了两点:

首先是一份报纸要想拥有大量读者,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记者、编辑和编辑部要有蜜蜂精神,不光要会、要勤于采好蜜,更要精于酿好蜜,多出精蜜。即当好新闻的“加工厂”和“精选室”,同样的新闻事件,一旦决定要编发,那就要做出有别于其它报纸的独特角度、深度和高度,而非新闻事件的“搬运站”和“传达室。”

其次是原《西安晚报》一版有个几乎天天和读者见面的栏目叫“古城论语。”以短小精悍、议论风生的言论,评说本市乃至三秦大地发生的重大新闻,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很受人们的欢迎。但不知为啥,从2000年起,“古城论语”偶尔“露峥嵘”,不久便“泥牛入海”没了踪影。“学习华商 办好两报”应从发扬、传承自身原有好的风格做起,千万别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错误。”换言之,要从细节学起,不妨先从重拾两报过去好传统做起,把丢掉的好栏目恢复(如“古城论语”、“钟楼下”)。因为,一份好的报纸,往往都有象征编辑部“旗帜”、传达总编“心声”的言论栏目。而我以为,“古城论语”栏目过去就承载了这样的“重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是从2006年起吧,《西安晚报》有了个每日固定的栏目:“今日时评”。专门编发主流媒体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的评论,当日事当日评,今天事明日评,以“时间短、评说快”见长,犹如旅游点、博物馆、展览馆的导游和解说员,给处在快节奏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阅读上“省时省力”的帮助。应该说,设立这个栏目的用意是很好的。好在适时而生,顺势而为,跟势而存,也可看做是应对行业竞争的一种手段。

不久以后,在这个栏目里又派生出另一个每日固定的小栏目:“快评天下”。编发的是经过筛选的来自全国的典型事例和言简意赅、或褒或贬的评判,不到一分钟即可阅读完毕。可谓“快事快人快评快读”,给人以新鲜、活泼之感。然而时间长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

一是大小栏目的名称有点儿重叠。大栏目叫“今日时评”,小栏目叫“快评天下”,而内容大多来自其它报刊和网络,有鹦鹉学舌之嫌。二是浪费版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面媒体的版面可说是寸版寸金。《西安晚报》作为有名望的大报,更应珍惜每一寸版面,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应。三是时下的《西安晚报》没有评说本地时政言论的特色栏目。加之“今日时评”大多是来自外埠的雷同话题,读来有点儿乏味。

鉴于以上几点,可否考虑把“快评天下”变为“古城论语”,作为“今日时评”的姊妹栏目,每日固定编发《西安晚报》记者、编辑和本地业余新闻爱好者对西安社会生活的时政评论,以弥补“今日时评”远水不解近渴的缺陷。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古城论语”是《西安晚报》几辈老报人打造的好栏目、名栏目、金牌栏目,与《人民日报》的“今日谈”相似,而“今日谈”至今保留,值得反思。《陕西工人报》一至三版也保留着有独家特点的时政评论栏目“工报时评”、“直言录”、“周末杂谈”、“安全大家谈”、和“洒金桥茶座”,刊发的文章多和本地区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议论风生,一事一议,读来就像三伏天喝冰镇酸梅汤,很解渴。这也值得《西安晚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