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书画市场形成条件管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我国当代著名艺术市场研究专家章利国先生,在其著作《艺术市场学》中认为:“中国艺术市场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汉代已出现了书画市场的初级形态,即‘佣书’‘佣画’市场,至唐代中国书画市场才真正形成……”笔者认可此观点。杜甫诗句中就有“忆昔成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就可以证明唐代书画艺术市场的繁荣情况。但是,关于唐代书画市场形成的真正条件,国内学者都没有明确地强调并单独地提出来加以详细研究。笔者通过仔细阅读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探索唐代书画艺术市场形成的真正条件。
所谓书画市场,通俗地讲就是一种自由地从事书画艺术品(商品)交换的专业场所和领域。它是以艺术商品、艺术劳务和艺术生产要素为经营对象的市场。从张氏《历代名画记》看唐代书画市场的形成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的出现
唐代书画市场的昌盛离不开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和专职书画商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推动了唐代书画市场的繁荣,并为艺术品的消费提供了强大的消费对象。他们活跃于当时,并大量收藏、购买书画作品,为唐代书画市场的形成及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在唐代就有了一批专业的收藏家,如王方庆、张易之、薛稷、周防等,古代一般将这些人称为“好事家”(古代书画的收藏家),这一称呼,张氏的《历代名画记》就有所记载。在其《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就提到:“则有收藏而未能鉴识,鉴识而不善阅玩者;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殊亡铨次者:此皆好事者之病也……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常恨不得窃观御府之名迹以资书画之广博,又好事家难以假借,况少真本。”王方庆是唐太宗武后时代收藏王氏祖传法书的大藏家。在太宗时,其父进献伯祖王羲之书40余纸。据张氏《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的记载,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鉴赏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窦蒙、窦U(ji)等,如文中记述:“贞观六年虞世南、褚遂良等奉敕简阅……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简较户部员外郎流汴宋节度参谋U,并皆别识,敕并用之。”同时,逸些鉴赏家大部分也是收藏家。
唐代除了有一批专业的收藏家、鉴赏家队伍之外,还有一批专门的中介人和专职书画商人,张氏称专职书画商人为“卖书画人”。他们在书画市场中既是消费者,又是书画艺术市场中的中介人。关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张氏文中就记述了有王昌、叶丰、杜福、刘翌、齐光、孙方J(yong)等,如“辽东人王昌,括州人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皆别识贩卖……贞元初有卖书画人孙方J与余家买得真迹不少……”以上记述也说明唐代专职书画商人的眼力是非常高的,如孙氏就从张彦远家买到过诸多书画作品的真迹,更加说明唐代书画交易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商品买卖活动。
同时,从书画市场的运行机制来看,正是因为唐代有了一批稳定而又庞大的专业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专职书画商人和书画买卖的中介人队伍,才使得唐代书画市场得以正常运行并趋向繁荣。他们在书画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为唐代书画市场的真正形成及成型奠定了客观的条件。
2,经济的繁荣,绘画题材、画科的完善和绘画艺术的昌盛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向为史家津津乐道。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其书画市场的真正形成和繁荣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唐代书画市场形成的重要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唐代书画商品的交易非常普遍。《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弟》中记载:“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阀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售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阎立德―扇值金一万……”俞剑华先生认为,此处之金未必为黄金,应为钱之通称,并据此推算,当时钱二万合米约十六七石,也有学者认为是对绘画价格的炒作。但是不管怎样,在唐代,消费者能够以此价钱来购买书画作品,或多或少地能反映出唐代经济的繁荣。
经济的繁荣必然促进绘画艺术的繁荣,自然包括绘画题材和画科的完善,以张氏《历代名画记》有关唐代各种绘画题材的画家人数记载为例,唐代是对画家的记载人数最多的朝代,共记载唐代的画家人数为207人,分唐朝上128人,唐朝下79人。然而,其他的各朝代画家的人数只是几个到几十人而已,如周1人,齐1人,晋23人等,这足以说明唐代绘画的繁荣盛况。同时,唐代也是中国古代绘画的全面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绘画题材、画科也逐渐完善。唐代绘画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等,并使花鸟画、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历代名画记》就有人物、山水、花鸟、鞍马画家的记载,如人物画家初唐的阎氏兄弟、盛唐的吴道子;仕女画家张萱、周P;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花鸟画家薛稷、边鸾;画马名家曹霸、韩斡等。这时书画市场的昌盛情况,从流失到国外的佛像画、佛经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中国书画作品流传到国外最早的时期应该是在唐代,此时有很多来自国外的遣唐使、高丽使。到长安学习佛经,并带走了一批中国的佛像画和佛经到其国家,这又一次证明了唐代书画市场的客观存在和当时书画自由交易的频繁。
3,公私收藏书画的矛盾
书画收藏始于汉代,唐代已经蔚然成风,这既包括皇家(内府)收藏又包括民间私人收藏。这两大收藏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因为书画作品的数量是有限的,最终导致了供需矛盾的紧张,这也为唐代书画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首先开始在书画作品中钤盖鉴藏、收藏印章,如《历代名画记》记载,内府收藏印章就有太宗皇帝“贞观”二小字作二小印,玄宗皇帝有“开元”二小字成一印等;民间私人鉴藏、收减印章有彦远高祖中书令河东公印“河东张氏”、议郎窦蒙印“窦蒙审定”和“褚氏书印”等,足以说明唐人对书画收藏的喜好。唐代统治者非常喜好书画古玩,并通过各种手段收购书画入内府收藏,如张氏《历代名画记・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中记述:“开元十年(722年)十二月太子允张悱充知搜访书画使,天宝中徐浩充采访图画使,前后不可具载名代也。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时有潘淑善以献书画拜官。”从以上的记述,可以得知唐代统治者为搜寻书画而采取进献书画以获官爵的手段及赏赐的方式,来达到大量收购书画的目的。通过这些手段与方式,唐代宫廷内府收藏的书画数量大增。《历代名画记》记载:“贞观开元之代,自古盛时,天子神圣而多才,士人精博而好艺,购求至宝,归之如云,故内府图书谓之大备。”同时,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