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上红伶蓉丽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京剧名伶蓉丽娟(1912-2006)与上海有着不解的情缘。1928年她16岁时由京进沪,成名于上海;1929年她在上海龙马电影公司拍摄无声电影《梨园外史》,担任女主角;1930年,她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唱片《四郎探母》、《连环计》。在她94年的人生中,演绎的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留下的是命运轨迹、春秋印痕……
大官后裔进入梨园
蓉丽娟本名杨秋雯,蒙古族正蓝旗人,祖姓巴鲁特,曾祖父曾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1858年,她的曾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问罪斩首,这就是有名的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从此,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很快败落,虽然在辛酉之变后朝廷为其曾祖父,但家境未能再盛。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家里已然十分穷困,十余口人仅靠父亲在官府当“录事”的一点微薄收入度日,九个儿女夭折的夭折,送人的送人,最后竟只剩下她和六哥两个。
清末民初,旗人好京剧者众,其中不乏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像光绪的亲弟弟载涛,唱做学杨小楼,武生戏演得很好,其中《长坂坡》、《安天会》尤为拿手,人称涛七爷,就连李万春、曹艺斌等京剧名家早期都向他学戏;溥仪的堂兄溥侗曾受封辅国将军,自称红豆馆主,生旦净丑无一不精,连一些内行都望尘莫及;以后成为京剧大家的程砚秋、汪笑侬、言菊朋等都是旗人,言菊朋和蓉丽娟家还是亲戚。受环境影响,蓉丽娟自小喜欢京剧,经常和哥哥一起跑到城南游艺园看戏。
对城南游艺园,老北京们是再熟悉不过了,里面曲艺、杂耍、戏曲什么演出都有。蓉丽娟每次去那里,就专看京剧,她第一次在这里看的戏,就是张君秋夫人谢虹雯之母碧云霞演的《狸猫换太子》。由于家境日趋困难,父母看她喜欢京剧,且嗓音不错,就将她送去学戏,也算为她谋一条出路。
蓉丽娟正式踏入梨园是在1925年,拜琴师牟芝田为师,艺名就是牟给起的。牟芝田是前辈琴师蔡占奎的学生,京胡拉得极好,京剧大师王瑶卿中年嗓子塌中后便以教戏为生,家里收了不少学生,就邀牟芝田给他的学生调嗓子,因此王瑶卿的东西属牟芝田掌握得较多,学得也地道。拜师后,蓉丽娟专攻青衣和刀马花旦,唱腔由师傅亲授,练功则由北京女科班崇雅社武旦出身的师娘教习。师傅和师娘对她既疼爱又严格,在他们的精心教诲下,蓉丽娟进步很快,一年多后便开始在京、津演出,由于扮相俊俏、功底扎实,很受欢迎。到了1928年,蓉丽娟已经在京津一带小有名气了。牟芝田心里高兴,于是决定带她到上海闯一闯。
十六岁时走红上海
对于京剧演员来说,上海绝非等闲之地,每一位来这里演出的演员都不敢掉以轻心。来到上海后,为了能让蓉丽娟一炮打响,牟芝田动用各种关系,做了精心安排。先是带着蓉丽娟拜访了当时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富春楼老六”,并在她的陪同下拜访了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然后是精心选择场地,将打炮戏的剧场选在了上海五大舞台之一的丹桂第一台。
1928年时的丹桂第一台位于上海四马路大新街口,是一座建成于十九世纪末的新式剧场。四马路是海派文化发祥地,这里曾经报馆云集、剧场林立,当时上海的四大名报――《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的报社,均坐落于此;而丹桂第一台、天蟾舞台更是所有京剧名角必来之处,素有“不进四马路演戏,再好的演员也称不上‘角儿’”之说。梅兰芳第一、第二次到上海,都是在这里演出的。当时丹桂第一台的老板,是在英租界巡捕房当“包打听”(侦探)的徐海大,后台经理则是名武生常春恒。说到演员阵容,就更强了――有名气很大的老生安舒元、文武老生兼红生白玉昆、“南方四小名旦”中的刘筱衡和赵君玉、小生李君玉、小花脸孟鸿茂等。
蓉丽娟选了《虹霓关》、《玉堂春》、《四郎探母》为打炮戏,唱念做舞俱佳的表演顿时打响,随后的演出场场爆满。原先同蓉丽娟仅签了一个月演出合同的老板见状,立即提出续签。此后,蓉丽娟主要和安舒元演生旦对手戏,常演剧目有《四朗探母》、《汾河湾》、《游龙戏凤》等,还和孟鸿茂演过《奇双会》。
当时上海的京剧舞台名家荟萃、好戏纷呈。天蟾舞台有周信芳、小杨月楼、王芸芳合演的《封神榜》;共舞台有盖叫天的《大刀王五》、《霸王出世》;中国大戏院等其他剧场有杨宝森、程玉菁、小达子(李桂春)、金少山等献演自己的拿手好戏。一个年仅16岁的小姑娘能在这好角如林的地方站住脚,足见其表演技艺非同一般了。后来,蓉丽娟还曾与周信芳、高庆奎、金少山等同台演戏,受到戏迷追捧。
蓉丽娟的演出合同一续再续,在丹桂第一台持续演出了两年。合同期满后,蓉丽娟和刘筱衡、白玉昆、盖春来、林秋雯等单独组了一个戏班,在广东人聚居的虹口区广大戏院演出。除演传统戏外,她们还把当时非常流行的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改编为京剧,引起轰动。百代公司还为蓉丽娟灌制了《四郎探母》、《连环记》等唱片。
拍摄电影《梨园外史》
1929年底,杜月笙的徒弟谢宝生开办的上海龙马电影公司要拍摄电影《梨园外史》,未满18岁的蓉丽娟被聘担任女主角。当时的中国电影尚处默片阶段,拍电影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蓉丽娟之所以被选中,与她的演艺水平、扮相身材以及知名度是分不开的。
《梨园外史》表现的是京剧演员的苦难生活。故事讲述一位京剧武生老艺人带着女儿和徒弟走江湖,以唱戏谋生。一次演出时,前来看戏的军阀为老艺人之女的美貌所动,欲霸为妾。当得知女孩与她的师兄早已相爱时,军阀就设法加害这位年轻人。万般无奈之下,女孩想方设法向军阀的姨太太求助,终以真情打动了姨太太。最终女孩的师兄被放走,老艺人父女与军阀斗智斗勇,得以逃生。在片中,蓉丽娟饰老艺人之女,王元龙身兼两职,担任导演并饰老艺人,公司老板谢宝生之子谢文元饰老艺人的徒弟。当时拍摄故事影片的条件很差,且大家都是新手,往往一个动作要反复来上好几遍,因此演员们都受了不少罪,主演蓉丽娟更是吃了不少苦。
《梨园外史》是一部戏中戏的片子,军阀看戏时,设有《贵妃醉酒》、《华容道》等折子戏片段。蓉丽娟演了《贵妃醉酒》中的贵妃,王元龙演了《华容道》中的关公。虽然这些都是京剧,但在镜头面前表演起来,与舞台还是有很大差别,一举手一投足有许多地方需要重新调整,为了塑造好角色,蓉丽娟下了很大功夫。
《梨园外史》拍成后,电影公司在上海多家媒体登广告,热闹了好一阵子。电影公映后引起轰动,票房收入十分可观。每当谈及中国电影,如今一些电影史家往往会说,应该记住那些为早期中国电影事业作出贡献的演员们,应该记住蓉丽娟。
众星捧月绝版佳作
1930年春节前夕,上海梨园界13个戏班为救济贫苦同业而组织义演。上海梨园公会会长周信芳为提携年轻人,亲自组织排了一出旦角戏《大观园》,指定蓉丽娟饰贾元春,而周信芳自己则与一大批名角为她当配角、跑龙套。
演出开场,“贾元春”在后台唱完“导板”后,随着乐队的“长锤”声,一对对“太监”相继上台,头一对儿就是周信芳和赵如泉扮演的。接着是何月山、王虎辰、高雪樵、盖玉亭等上海名老生、名武生,共10对,每上一对,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碰头好”。等到蓉丽娟身着拖地红宫装,头戴经过改良的新凤冠上场时,剧场里沸腾起来,6句“西皮慢板”,句句博得满堂彩。接着,小杨月楼、刘筱衡、黄玉麟、刘玉琴等大旦角又为蓉丽娟当配角,扮作宫女随她在场上舞蹈,再次赢得掌声齐鸣。10对名角儿同扮“太监”,众多名旦一起伴舞,共同扶持一位18岁的少女,这在京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