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北秦腔艺术新秀的摇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乍一提起陕西周至,大凡人们都知道有水果之王猕猴桃,有老子观天象讲经布道的楼观台,有出土七粒舍利子的风水宝地仙游寺,还有“西北人心上的歌”――秦腔。秦腔是历史非常悠久的西北地方剧种,它高亢激越的旋律之所以与周至这片人灵地杰的神奇土地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周至在外唱秦腔的人多,因唱秦腔获大奖出名的人多,而这些人大都来自周至县艺术学校。
周至县艺术学校座落在周至县城东北的渭水之滨。它是陕西唯一的国办县级中等专业艺术学校,学员毕业发放省教委验印的中专毕业证。建校二十六年来,先后培养了十六届一千三百余名秦腔艺术新秀,他们大都活跃在西北五省戏曲舞台上,有的还随团出访了欧洲及东南亚,为秦腔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周至艺校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在激烈的办校竞争中独树一帜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在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大型赛事中,获奖名次及人数总是名列全省之最,去年又有晁花兰、马丽两学员代表陕西省赴扬州参加全国“小梅花”戏曲决赛,双双捧回“金花”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设施以及科学的管理机制分不开。
・
渭河蒿滩建校园
周至艺校七二年创办。起初名叫红旗剧校,校址在工人俱乐部,只有三间平房,四个教师,设施十分简陋。但在教师的辛勤培育下,仍培养出了像马建国(延安剧团导演)、杨国强(易俗社队长)等有扎实功底的武戏翻打演员。排演了《小八路》、《枫树湾》、《新人骏马》等现代剧目,其中《小八路》在群众堂连演三十多场,场场爆满,参加咸阳地区戏曲展演活动引起极大轰动。红旗剧校更名为周至县戏剧学校后,县政府划拨土地,重选校址,旨在建立一所比较完善的培育艺术人才的学校。经过张宏健、廉仲武、张兴洲等一批有志从事秦腔艺术教育事业的同志四十多天的考察,决定将戏校建在离城较远,干扰较少、静幽清新、果香飘溢的“万亩苹果园”中,这里原是当年的‘五・七”干校旧址,有平房十一问,土地三十多亩。七八级学员进校后,尽管国家财政每月给每位学员发放十五元的生活补贴,在那个年代依然是“背粮学艺”。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拔蒿草、清瓦砾、搬砖蛋、除垃圾、净化教学环境,他们挥汗如雨,却无一人叫苦。学员们经过五年坐科,到了西瓜成熟、麦子黄了、苹果红透了的收获季节,他们的表演、演奏技巧也大有长进,全班四十五名学员中,十八人招工转正,九人被省、市院团录用,其余全部安置在周至县人民剧团。
开拓进取 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是周至艺校人近几年的口号。建校以来,艺校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学习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使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献身艺术教育事业”的思想,能吃苦、不怕累、耐得住寂寞、受得起摔打。有了这支任劳任怨、朴实无华、真抓实干的教师队伍,便奠定了办好戏校的基础。近年来,艺校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走出去”就是不定期、不定员,根据校内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去观摩,先后在省艺校、市艺校及宝鸡、渭南等地参观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请进来”就是投入大量资金,高薪聘请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编导来校任教或指导工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左红、刘汉民、白淑琴、王琦、樊小鱼,京剧团的王元喜、梆子团的雷平良、易俗社的杨令俗、陈尚华、张宁中、刘果易、郝振易,越剧团的王国杰,音院的黄明智,陕歌的李丽华、市歌的刘顺心等都曾在周至艺校任教。
地方戏曲艺术学校在七十年代之初是新生事物,大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周至艺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格高,育才快,比较科学的大纲和计划; 自己选编了各科教材。办学初,教学比较盲目,课程设置简单,除了踢腿练功,还是练功踢腿。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校设立了剧目、形体、音乐及文化课四个教研组,明确安排教学研讨时间,每周五进行交流,定期听课评课,安排基本功及单项课目竞赛。这样,艺术教育研究从时间上有了可靠的保证,对学生的测验和教师的考察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比如踢腿,原先讲究“勾”脚面,结果是筋拔展了,可练功者却容易“蹶勾子”,圆场身段不美,现在要求学员 “绷脚面”,究竟什么时候该“勾”,什么时候该“绷”,经过实践探讨,总结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较为科学的方法。
近几年来,艺校对教学大纲在原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的要求是重视素质教育,同时严把学员进校关,增加学前培训期,对从普通中小学选出的苗子进行三个月培训,培训结束再对嗓音、体形、音感等进行综合分析,把不适宜从事艺术表演的小学员退回原所在学校继续学习。在校学员第一学年主要是基本功形体素质训练,解决四肢问题。第二学年上学期开设身段、把架课、强化毯子课,下学期强化把架、身段及技巧训练,解决翻腾等各种舞台艺术需要的程式动作问题。三年级第一学期排练教学剧目,第二学期排练实习剧目。四年级主要是以戏促功,大量排演实习剧目,第五学年对外公演实习,增强从业的适应性。学员的文化课学习是他们在校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时要领到省颁中专毕业证,各门功课必须考核合格。艺校没现成的文化课教材,专业课的份量又非常重,就这种现状,教研组根据艺术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了语文、数学、历史、乐理、念唱、秦腔音乐、击乐、戏曲史、剧论等十一门课程,自己编选教材,形成自身特色,自成体系。学员毕业时,自己能准确地照谱演唱,自己写出角色分析、表演设想,自己能听懂、念出并运用锣鼓点。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二OO一年教师节,王校长拟就的两幅对联异常显眼,“蒿滩苦砺二十六载艺苑育新苗,桃李争艳数千弟子舞台竞风流”,便是二十六年艺校员工学子的真实写照,十六届一千三百秦腔新秀竞相吐芳。自校址迁至富仁渭兴后,培养了侯红琴、郑金莲、郭金芳、赵巧苗、柳水涛、何粉利、朱乃群、陈超武、尚爱军、周昌岐等一大批流派演员。代表剧目《周仁回府》、《杨门女将》、《双锦衣》、《三击掌》誉满西北秦坛。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周至艺校紧跟时代步伐,于九O年再次更名为周至县艺术学校,又培养了巨敏、侯二毛、刘强周、殷粉等一批青年新秀。特别是近年来,周至艺校总结过去的经验,扬长避短,再辟蹊径,革新传统的办学模式,又有何璐、杨青焕、晁花兰、张凯、李静、宋猛超、罗芳华、高鹏、田毅、马利,史敏、郭静等一大批崭露头角的艺苑新苗茁壮成长。毕业学员中,八四级的侯红琴(西安市青年秦腔艺术团副团长)获第十七届中国戏曲“梅花奖”(此奖为全国戏剧表演最高奖);九六级的杨青焕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银奖;在校生晁花兰、马丽去年双双荣获全国“小梅花”金奖;郭金芳、何粉利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表演一等奖;何璐等三人还获“桃李杯”电视戏曲神童大赛、中等艺术学校*艺园杯”大赛及省青少年戏曲演唱大赛一等奖;赵巧苗等四人获“荧屏百佳”殊荣,两人为陕西电视台亮点栏目《秦之声》特邀演员;七八级的郑金莲出演的周仁受到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何红星、陈晓健等四人成为电视和话剧编导;卢奥(深圳舞王) 等十二人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现代舞演员;安宇民、安爱民、安爱军三兄弟及张恒快、朱清智、樊建岭等成为西北著名的作曲家及演奏家;李旭阳(省戏校)、孙生宝等六人成为省市级剧团(校)领导;同时还有近四十人在全省三十多家专业及业余戏校任教。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字表明,周至艺校在西北各专业艺术学校中,建校历史最长,毕业学员最多,就业率最高,学员在中央及省、市级大赛中获奖最多,现在在校学员也最多,仅在西安市内各院、社、团中周艺籍学员就有四十八人,故而周至艺校被誉为秦腔新秀的摇篮。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