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开展,2004年,全国有四个省份也开始试行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但是对于中职学校,课程改革都是在小范围内予以实施的,因为改革实施的面较小,所以并不具备有普遍性,笔者希望能以自身经验体会在本研究中对其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从建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经历了发展、繁荣、退步,现在又到了再发展的时候,可以说一直都在不断地改革与发展,2004年,国家教委确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我校改革起步虽然比较晚,但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形势良好,但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专业建设的策略问题

1.1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状况是一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以我校为例,一共开设了13门专业,但是数控专业就读学生人数超过了其他所有班级的人数,因为我校有实训工厂作为支撑,教学、实训、实习做到了完全一体化,学生每个学期的实习过程就像在大型公司上班一样,在车间工厂里能够做出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定点加工企业提供零配件,能将上课所学的内容在车床的操作过程中得以实现,毕业生就业率高,湖南省内的多家工厂每年都到学校进行招考,基本上在每年的五月份,学生就能去到对口就业单位进行带薪实习。该专业既成为了我校的王牌专业,从目前长沙市的情况来看,我校的数控专业已经为学校带来了声誉,在各种比赛中我校该专业学生多次获奖,所以成为了强者更强的核心专业,体现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1.2专业应如何建设

中职谋求“量”的发展,扩展规模时,确实需要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开“超市”,因为学校的专业数量决定着学校的规模。学生来到了学校,选择多了自然留下来的机会也就多了。但是,在职业教育谋求质量提高、特色发展的今天,在专业建设上要专才有量,才有质,才能成为特色,以我校的电子专业为例,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条件都是花了大力气进行培养建设的,但是就读的学生却是一年少于一年,因为其他的专业在分割学生,例如旅游专业实际上是不能够去进行导游行业就业的,所学的内容是酒店服务,就业方向跟建设初衷就是不同的,但平时实习却又是导游服务,汽修、模具专业就读学生只有十几人,大大浪费了学校的人力物力,笔者认为应该做大几个专业,带动辅修专业,以此为原则来进行专业的建设。

1.3如何建设强势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加大了投入扶持的力度,免除所有学生的学费,学校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对有中职就读意向的学生免参加中考,直接到学校报到。而职业学校就应当抓住这一机遇按“扶强”、“扶特”、“扶需”的原则进行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开出有特色、有品牌的强势专业。例如将我校的数控专业做大做强,面对市场的空白和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立,不能有热门专业就一窝蜂而上,不光出现了重复建设,而且也导致学生毕业就业率不高,学校的名气也得不到提高,就读学生数量减少,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2.1与高职层次上的区别在哪

可以说目前中职人才培养的定位十分不清晰,有许多的专业与高职相似,如数控财会、国际商务、物流等,在培养目标上她们与高职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其一,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掌握的层次差别,所学的专业课程其实上从教材上来讲是差不多的,而从中职去高职就业继续从事教师的也不为少数,如何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删减、有强化的教学为改革点;其二,高职区别中职的重要标志是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以我校为例,大部分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采取的是压服教育,学生往往出现了前后不一、性格阴暗、以暴制暴的情况,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其实是很不利的,这也是改革点之一;其三,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学会学习的劳动者,具备职业精神的劳动者,从目前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因为学生的基础层次,能认真学习的学生比率较小,中职学生往往是以应付的心态去完成学业,目的就是单一的就业,对非专业的知识基本上都是以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极少有学生会主动去思考。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思考到位,才能实现改革的成功。

2.2培养目标重在首岗适应还是以后的多岗迁移

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对口专业的一线员工,作为学校的课程改革目的是不是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呢?我们今天教育的学生,明天可能是一线操作人员,也可能是一线管理人员,可能是人力资源部经理,甚至可能是企业的老总,那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到学生将来可能出现的改变呢。我校在这方面正做出相应的改革,例如增加了《哲学与人生》《法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晋升和转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中职生的多元化出路问题

原来,中职生的出路比较单一,毕业后主要就是就业。但在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相当数量的中职生,希望毕业后继续学习,选择升学,进入高职院校就读,或者毕业后选择创业或到海外留学。中职生出路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了中职的培养目标,也肯定会影响到中职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目标的变化。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仍然是主要目标,但还必须把学生的升学、留学、创业目标考虑进去,我校在这个方面成立了成教部,联合两家高职院校进行相关班级的设立,有针对性地招收对口班学生,对于中职班的学生也定时做推广和宣传,在考试前请教师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辅导,帮助学生能顺利达到更高层次的学府继续学习。

要办成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想就业的能高质量就业,想升学的能成功升学,想留学的能成功留学,想创业的能创业成功,笔者建议可以在就读的第三年,不一定全部去带薪实习,可以设立多种不同的课程组合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在校内也可设立创业帮扶机制,让学生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创业,学校扣除正常损耗资本,不光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学以致用,而且也能培养面对创业需要的能力,又能尽量地规避创业风险,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教材开发中的问题

教材是一套学习资料,应包括教科书、学习辅导材料、参考资料、习题册、答案、音像资料等,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但就如前文所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其二,与高职课程相似,学生自主学习难度较大;其三,课程压力大,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学习所有课程。以我校为例,将课题教学转变成模块教学,分阶段、分层次让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循序渐进,对于不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淡化,学生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完所需学习的内容。另外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将课程学习内容和难度加以改变,讲练习、教辅、教材合三为一,讲练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现在中职院校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虽然是针对中职学生出版发行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按照十几年前学生标准制定的教材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学生,也就是说需要出版一套真正合适的教材为目前我国中职教学改革之重点,其中专业教材开发的队伍笔者认为应该由专业教师为主体组成,并且兼顾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劳动部门(颁证部门)、高校专家、文字编辑的建议和要求,这样才能出现真正合适且出色的教材。

5教师的课改准备问题

5.1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

很多教师平时都抱怨说现在的中职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跟五年前比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其实我们的课程改革,首要应该改变的就是教师的观念,认识到学生也是有人才的,学生也是可以成才的;学生是可爱的,也是可以被教育和教导的;教师应该成为双师素质教育当中的教练,让学生学练结合,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就业,而是让其职业生涯可以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5.2要明白为什么要实行课改

多年的课改、教改已经让教师疲于奔命,反反复复地强调只能是引起教师的课改疲劳症,许多教师都不愿意去实行课改,而是按照原来的标准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安全输送毕业,这是因为教师们没有认识到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项目式教学,为什么要理实一体。这也是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在这方面多加努力,让教师心甘情愿实行课改,让教师明白课改能带来的良性改变。

5.3学会使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行为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项目式课程开发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已经深入到教材,但是有关项目课程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不够,许多课改实验的教师还不知道项目式教学怎么教,如何做到理实一体,在条件还不允许将机床等实验器材搬进教室的情况下如何做到讲练结合。以我校为例,每周五下午都有一节课是科组进行讨论活动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教师们集思广益,共同参谋,每个学期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让教师们能够共同进步,将课改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落到了实处。

6课改的激励机制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虽然当前这场以项目式教学为中心的职教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但是在职业学校目前一线教师的参与度并不高,自己制定的教学过程没有办法按照理想的时间段进行落实。除了观念、方法问题之外,没有一套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教师现在愿意留在中职院校而不去初中、普高,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因为在中职教书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没有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动力,教师是否参与课改,与其薪酬、收入没有关系,课改成果也与教师职称评定关系不大。目前往往是按照老师招生的人数来评定工作的强度,一线教师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学校能在平时多重视课改,多加大课改的投入力度,多鼓励老师参与课改,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愿意来校就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茂林.关于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3(18).

[2] 王若霞.中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2(09).

[3] 周如俊.基于多元整合视角的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原则和对策――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2012(05).

[4] 苏福业.关于中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1(06).

[5] 罗勋琼.中职学校课程设置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