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知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革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知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革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全国上下正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人持久且有效,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方法、能力等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从我国教育管理的历史中极取著名教育家的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经验和方法,对提高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的水平,促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管理思想做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教育思想指导着教育工作的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办学指导思想问题是教育管理的核心问题。要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改变陈腐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陶行知一生中亲手创办过六所学校。他办学校都是以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其基本精神是:同传统教育的目中无人相对立,学校教育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一切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首先,学校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做真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他批评当时的教育状况,管理学校的人目中无人,领导教育的人目中无人,研究教育的人目中无人。这是一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育,实际上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其次,还要培养有个性的人,不能千人一面,把人培养成一个模式。他的理想目标是把学校办成“人园”。他说:“晓庄不是别的,只是一个‘人园’,和花园有相类的意义。我们愿在这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晓庄之美。如果要找出一个人中模范教一切人都学成和他一样,无异于教桃花、榴花拜荷花做模范”。因而“当教师的实在需要园丁的智慧,晓庄不但是不要把个个学生都造成一模一样,并且也不愿他们出去‘照样画葫芦’。”再次,还要培养有独创性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办学校的宗旨就是:教人做追求真理的人,做人中人,做有道德的人,做整个的人,做创造的人。

陶行知先生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生命的花朵”、“人类的精华”,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人类历史将由他们继续创造。

他要求教师爱学生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给予适当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陶行知先生在重庆育才学校对学生的爱,可称为典范。他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

陶行知办学特别重视人的作用,他要调动师生员工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他不靠钱不靠物不靠权,而主要仰杖“爱满天下”的精神。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实行的是民主管理,在那里每个成员、每个组织既参加管理又接受管理,都处在管理和被管理的体系中,大家共同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努力。陶行知先生不但在思想上倡导对人的尊重,而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榜样,无论是对待学生、儿童,还是对待学校的教职员工,都充分体现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

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一种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国家全面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要求课程的功能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知识本位的课程,目中无人,只有知识,不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学生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同时,学校的教师管理应从“以物为本”改革为“以人为本”,关注教师、教师的需要与发展,追求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学校教育管理者应从现代教育的实际出发,深人挖掘陶行知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用以指导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密切联系实际,开设综合生活课程.注皿创造力培养

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扎根于社会发展,必须培养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人才。因此,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当明确学校传授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陶行知先生根据生活教育的原理,认为“全部的课程就是全部的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没有课外的生活,也没有课外生活外的课”,“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的范围”,他从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角度,正确处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这种课程模式是综合的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生活课程。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中心,只见分数不见活人的弊病,陶行知大声疾呼,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倡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认为传授文化知识只是一种手段,书本只是工具之一。要有整个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不能把德育和智育分开,不能把思想和行动分开,不能把课内和课外分开。所有的活动只能有“纵的分任”,而不应有“横的割裂”。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应以人的生活为中心。

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以学科专业书本知识体系为中心、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中心”的发展给教育的继续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三中心”的学校生活中,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不见了,这里只有知识,只有知识的载体—书本和检查知识传授成效的尺度—分数。再加上以分数唯一依据的考查、考试、升级、升学、就业制度相应成套愈益完善,就更加迫使人们只见数不见人。陶行知既然以生活为教育的中心,就彻底突破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的束缚,在实验中建立了一种新的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陶行话按照他的生活教育原理,办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直接实践经验。他曾经赞同杜威的“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教育的作用,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的说法。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陶行知指出“这个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那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这不仅从方法上遵循规律正确规定教育过程,而且是从教育方向上考虑教育效果和目的。这也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结合,“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8年就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30年代创立了创造教育理论,并进行了创造教育实验,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造教育思想体系。他指出“提倡创造民主,动员全体创造者,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均等的机会,充分发挥,并且发挥到最高峰。”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说:“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在批判旧教育的时候,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JL童的乐园”的呼吁,并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人思考如何在新时代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立足宏观思考.积极倡导健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管理教育的根本制度,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组织、指挥、监督的程序和方式,具体表现在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原则等方面。陶行知先生在这方面的思想也是很丰富的。

陶行知先生未曾在政府机关任过职,但这并未影响他对整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长远而又全面的研究和谋划。1925年他为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写了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对当时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行政机关,新学制及各级各类学校概况,师资培训以及正在进行的若干教育活动都作了概括系统而又具体扼要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他是站在时代的前头和国家的高度,从中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上来审视、研究教育问题的。

教育的宏观管理主要依靠制定正确的方针和配套的政策去进行指导和调控。陶行知对此也作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见解。《教育改进》一文是这方面的一个纲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方针政策思想。教育方针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包括“学制、组织、行政、教师之训练,教材之选择与编辑,教学法之研究,校舍教具之设备,经费之筹措等种种间题。”教育政策是教育方针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在他的政策建议中涉及到了学校性质,培养目标,用人政策标准,民族政策,留学政策,教育实验,科学研究,教育经费,教育行政工作,职业教育,天才教育等等众多问题。

在中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问题上,他的一贯思想仍是: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能“生搬硬套”外国,“而是先存疑,考察,实验,然后才加以选择”。对教育行政人员,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大家都以为教育行政人员这种职务可以不学而能,人人会干,无须特别的训练更无须科学的研究。”陶行知认为教育行政人员应当懂得教育专业,他还特别指出,“中国学务不发达的原因固多,但是教育行政办学指导人员不得相当培养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因而他主张施行广义师范教育,进行全员培训,“凡教育界需要的人才都应当受相当的培养。”

教育管理原则是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了改进机关工作方法和作风,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唯事的”、“科学的”、“效率的”、“教育的”、“美术的”、“卫生的”、“兴趣的”、“互助的”等八条原则,体现了科学性、民主性、规范性、有效性等管理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是源于对国家前途和教育发展前景的宏观思考和长远计划。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宏伟目标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确立面向21世纪的适应时代要求和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关乎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大业。广大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祟高的爱国精神和远大周全的战略眼光,充分认识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了中国人民大众,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兴旺,百折不挠地从事教育事业,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