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主体人格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又称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位出发,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和尺度。起源于唯物主义思想家费尔巴哈,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作为反对中世纪教廷统治的工具。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文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
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1)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2)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3)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1)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重视人的独特性;(3)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关键在于对人的不同理解:人本主义既把人看作纯生物界的人,也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因而它往往抽去人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历史条件,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的本性”作为社会历史的准绳,它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共同性、普遍性;而以人为本则既看到人的存在和类价值,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正确区别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它最早是以“人际关系理论”的形式始于20世纪30年代,运用并发展于40~50年代;6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中。人际关系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都重视组织中个体成员的合理需要的满足,以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重视组织与个人的互动,重视教职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共同目标、自主性、个人在教育或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要求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二、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现实意义和策略
(一)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育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管理思想不断更新,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不断丰富。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忽视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师生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等。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相互促进,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素质教育是我国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与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表现在以下方面:强调开发个体的潜能,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完整人格,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等。因此,实行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对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再次,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进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世纪,教育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也迫切需要全面的革新与提升,注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是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实施策略
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任何工作忽略了人的因素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就是要在管理过程中,把管理的重心立足于人,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位”的原则。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教师和学生。下面将从“人”的角度分别阐明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管理过程的具体体现。
1.对教师的管理
(1)尊重教师,使之在愉悦的环境中工作
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环境和氛围。此外,还应确保教师的福利和待遇能够落实,避免生活包袱。
(2)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职业懈怠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正确地把握教师的需要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的绩效,还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针对教师的需要特点,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专业地位的个性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分配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避免出现教师职业懈怠现象。
(3)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潜力
教师的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发掘教师潜力的基本途径。据统计,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相当于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则需要通过职后的培训来补充。研修培训结合了知识本位培训和能力本位培训,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教师培训就是校本培训,它强调培训的自主化和培训的个体化,运用“点菜式”策略,根据学校实际,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形式主义、主题不明、学非所用是与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
2.对学生的管理
(1)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体现在学生管理上就是生本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理念是针对传统教育中的种种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学内容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实行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只看分数;忽视学生的需要和权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与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相悖。
(2)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要求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应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制度实施中,应实行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学生为本,从而形成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及科学、完善、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评价制度。
(3)坚持适度原则,正确运用纪律处分的方式
处分是一种传统的处理违纪学生的手段。单纯地靠处分来教育学生是不科学的。要理清处理和处分的关系。处分不是处理的惟一手段。谈心、家访、自我教育等都是与人本主义相适应的处理方式。要坚持正确的纪律处分原则。要本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原则,根据情节,去处理违纪问题。只要学生能认识错误,有悔过的表现,就已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要正确把握处分的“度”。对于情节较严重且屡教不改的学生,一般要采用纪律处分的方式。但在处分过后,一定要认真做好帮助、教育的工作,不能处分了事。另外,过多的处分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过多处分使学生觉得处分不过如此,反而弱化了处分的作用;另一方面,处分给学校的教育环境,给广大学生的心理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恰当运用纪律处分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个体情况。既要处理好学生的违纪问题,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真正体现“为了人”。
(4)建立师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可概括为: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学校要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交往,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动态。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同时要创设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形成师生共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5)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人本主义思想一般包括对自由和自治的信念,认为人类有能力克服遗传、个人历史和环境的限制而做出有意义的个人选择,强调个体重要性以及特殊的人类需要。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对学生的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达到学生的自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集中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
三、当前我国实行人本主义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整个社会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氛围
传统的教育教育管理观念片面地强调“管”,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要求学生师云亦云、不越雷池,仍被视为天经地义。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则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加以制止。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在教育上也出现了片面追求短期效应的现象,这是对实施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严重阻碍。
(二)教育管理者人本意识淡漠
在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干部中,不少人习惯凭经验、凭感觉办事,把学校当成人才加工厂来管理,把学生当成工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来对待,认为学生的质量有教师管着就足够了,不懂得学校的投入、管理、师资、教学、研究、服务等都是因学生的需要而产生,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三)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达到“人本”要求
以高等教育为例,由于招生规模连年翻番,本来就没有富余的教学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师资短缺加剧、师生比不断攀高,有的学校师生比高达1∶40。课堂人数越来越多,教师只好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只好用精英教育的老方法来教大众化的学生,不了解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讲课没有新内容,满足于低水平翻炒。这不但使得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人生负担,而且也使教书匠们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学科水平。此外教学设施的短缺,实践环节的薄弱,使学生利益进一步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