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园区社会发展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园区社会发展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纪德尚 侯冰 张少停

一、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的内涵

就我们关注的高新技术园区社会而言,它是以高科技及其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性质上讲,它首先是个经济存在体。我国的高新技术园区从兴起到发展,其经济拉动作用一直备受瞩目。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发展理念也经历了从以经济为中心到以经济与社会为中心,再到以人为中心这样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人是园区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园区社会发展目标的终极受益者,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从最初的经济学研究独占天下到现在的人的因素在园区的研究走向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人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将满足人的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动力。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是新的社会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园区社会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园区社会的发展已经拓展到全面社会变革和人的整体进步上来,以人为中心价值的园区社会发展新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园区社会自身的发展完善,在新的社会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发展已不再是园区发展的唯一目标,园区社会的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化多元化。而综观全球,高新技术园区向园区社会的发展正在发生而且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必须确保在高新技术园区作为经济实体不断取得经济发展成效的同时,相应地实现园区的社会发展。而毫无疑问,后者本身同时蕴含了前者在内,或者说能够促进前者的进一步腾飞。可见,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发展问题为我们研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如何实行有机融合及相互促进提供了一个绝佳案例。为此,园区社会发展也被赋予了全面的内容,其中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发展缺一不可,这意味着园区社会的发展拥有了一个崭新的涵义:园区社会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或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它涵盖了园区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在需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环境发展、资源发展。概言之,园区社会发展,就是以园区内人类生活为中心,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体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为目标的各层领域,包括园区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等各层领域各个方面在内的发展和进步。

二、高新技术园区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来自新科技革命时代的挑战。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也是科技成果空前繁荣发达的新科技革命时代,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人类所取得的每一项科技成果,很可能迅速成为推动全球性进步的推进器。这就促使以高新技术研发和高技术产品应用的园区社会,比其他社会实体和产业领域更身先士卒,领受到时代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一方面,科技革命恰如大浪淘沙,稍有懈怠就会被永久淘汰。另一方面,科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人类对自身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追问及主体性的反思,对人自身的发展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后成为另一个关注的焦点。由此而来,反思科技发展的价值和方向都深深打下了“科学以人为本”的烙印。因此,如何在科技飞速进步的状态下,实现科技为社会进步服务;如何在谋求高新技术园区成功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园区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园区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这也为高新技术园区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设定了另一挑战,即如何恰当处理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2.协调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挑战。高新技术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一样,均无法脱离其他系统而独立存在,必须在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相互构建,并据以获得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动力与活力。在学者郑杭生等人看来,参与社会互构的生活行动主体是多种样式的,他们可以是不同的个人或个体,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集体,如群体、正式组织、国家、政府机构和社会;这种“多元性互构”体现了现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与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本身具有直接同一性或一致性的。据此,园区发展决不能脱离区域发展而存在,更不能以牺牲后者为代价来获取。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园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为大体发展方向。而在微观发展层面上,地方政府有着直接卷入经济活动的强烈冲动,特别是在政绩考核指标导向尚未完全改变的情况下,政府官员依然有着强烈的追求单纯GDP增长的倾向,而不规范的政府行为也强化了其对于园区目标取向的直接影响。由此,导致区域性的园区发展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削弱了区域间高新园区组织动员能力与协同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园区运行机制失去活力,难以发挥园区体制性优势与国家宏观层面的整体性优势。在国内高新区已有的发展历程中,注意力主要放在园区自身的发展上,无力兼顾周边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短时期内,集中精力发展园区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无法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限制影响了园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在园区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将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实现联动对接,并促使园区成为推动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极点,这是对园区实现科学发展提出的更大挑战。

3.管理体制革新的挑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园区管理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过程中,伴随新旧体制的不断碰撞、调整、转变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区基本管理模式,即企业主导型(企业化管理体制)、政府主导型(行政化管理体制)和政企合一型(混合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但实际上,尤其在园区创建中,国内园区基本上是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当前虽然园区正在极力进行管理体制革新,但初建时期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影响。在刚建立时,这种模式确实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总结指出,“十五”期间,我国高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建立了“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因此,要继续完善国家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继续支持国家高新区坚持和完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并明确认定,对一区多园的国家高新区要由国家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国家高新区原则上不与所在行政区合并管理或取消管委会建制。可见,新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提出的新要求,是对现有高新技术园区的管理体制革新所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相比起其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投入,但是,高投入却不一定有高产出。对于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来说,往往倾一个地方甚至地区的力量投入各种资本、资源,其投入规模可想而知。相应地,对其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与产出的期望值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根据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54个高新区中,30个发展状况达到DEA有效,总体绩效最好,而其余23个高新区发展状况均未达到DEA有效和技术有效。可见,当前,尚有四成多的园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短缺与闲置浪费问题并存。例如,深圳高新区总用地面积为11.52km2,而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现有的土地开发面积约为6km2,但后者土地开发密度较大,容纳人员已达10万,高新工业产值更是深圳高新区的3倍。二是囿于区位、资金、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不足,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结合程度较低,部分园区过于依赖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来刺激园区量的扩张和数量经济增长。第二,园区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可持续发展后继无力。创新是高新技术园区赖以生存的基本和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新技术园区的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较低、吸引风险投资的能力不强等问题凸出,加之园区技术中介市场欠发达,最终导致园区整体科技水平始终在中低位徘徊,园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如此,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目标便难以达成。以太原高新区为例,2009年底,太原高新区8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亿元以上企业数仅占20%,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对知识经济的测度)经费投入19亿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6%,而发达地区的高新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一般在5%以上,科技研发投入比例低,导致高新技术源头萎缩。第三,同质性发展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由于部分园区在最初的设计过程中缺乏科学引导,功能重点不明确,不能有效把握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影响了园区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导致盲目跟风主导产业,各园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最终引发园区间无序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失衡、区域市场分割和社会资源分散等问题。而同时,招商引资目的性不强,也限制了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发展。部分园区存在为招商而招商的单纯发展思维,过分注重数量,忽视地方产业特色与技术特征,招商重心存在目的性偏失。由此导致园区项目不够大,产业链不够长,产业集群不够强等问题。例如,英特尔公司的芯片项目入驻成都及大连,投资规模均在7亿美元以上,而西安市的最大产业类镁光项目和应用材料项目投资规模仅有2.55亿美元,较小的投资规模不仅影响了高新区产业链的延伸长度,同时也会影响产业群自身实力的扩张。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社会发展创新

1.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园区发展新理念。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园区社会发展意义深远。当前,我国园区肩负着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既是做好园区社会各项工作的基本经验,又是实现园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心环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园区在发展理念上应该实现四大转变,即从注重资源要素驱动向注重创新要素驱动转变;从依赖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依靠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发展动力转变;从园区产业大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形成创新集群的发展思路转变;从发展科技产业园区向打造现代生态科技新城的发展导向转变。唯有如此,方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园区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优化协调,建立园区社会良性运行机制。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将社会运行机制理解为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从结构产生功能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把社会运行机制看做是,在社会结构和功能行为上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规律性的各种方式方法的总和。因此,在谋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园区社会的良性运行,关键是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使发展具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就园区社会运行的条件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与园区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基地和以高科技产业工人为主体结构的合理人口模式;第二,依托自主创新以高科技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方式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实现园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三,持续推进园区社会民主法制进程,扩大园区群众参与范围,加快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共治模式;第四,实施“软硬兼施”的配套发展,加快完善创新激励制度,理清园区管委会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小机关、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强化园区社会服务功能;第五,创新园区文化,为园区社会良性运行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精神动力;第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园区。在此基础上,统筹园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通过不断促进园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回应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社会转型、迟发展效应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3.打造特色,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而特色产业集群则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载体。打造园区特色产业既是园区经济发展核心,也是园区经济生命力所在。因此,应确立以内生型为主导、内生型与扩散性并举的园区技术发展方针,努力打造符合园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集群优势,提高园区社会核心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第一,完善项目开发引进机制,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专门班子跟进、专人落实到位的“1+3”服务支持模式;第二,重视自身特色与已有项目成效,加快完善园区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第三,紧抓中小企业的服务对接,加大担保奖励、贷款贴息和融资奖励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融资服务;第四,突出重点企业群体,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支持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

4.整合资源,促进园区社会多元联动发展。园区资本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园区科学发展观念的传播和内化,而且能够大大提高园区自主创新的效率,还能为园区内各种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创造契机。第一,整合科教智力资源,推动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园区社会发展,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规划、自主创新,而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以物质、人才、信息和知识等园区社会资本的共同配合为前提的,因此,应建立“企业产出、政府协调、科研机构供给”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三元参与”体系。一是建立“官、产”联盟,完善企业对政府的需求和响应机制,完善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服务、指导、引导机制,政府与企业之间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政策推动、企业化运作,探索多种合作与联合模式;二是建立“官、学、研”联盟,科研院所、高校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的支持和服务,政府在其中发挥中介服务作用,同时,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政府之间的联动机制,既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对政府”的需求、咨询、响应机制,又包括政府对科研院所、高校的支持、引导、监督、反馈机制;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密切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鼓励产学研各方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新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第二,整合市场和政府资源,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制约自主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问题,营造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二是聚集政策,争取企业融资、政府采购、产权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信用、技术专业等一批支持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政策,在园区内试点先行;三是聚集资本,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吸引风险投资与创新投资,尤其是来自海外的优势项目和重大投资,切实提高园区招商引资质量。

5.化解矛盾,积极推进和谐园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园区内部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是导致高新园区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加快社会结构调整,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是解决当前园区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调节园区内部各种社会关系、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平衡各方面利益,是保证园区社会结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园区社会的必然途径。第一,建立技术创新与社会资本协调发展机制。“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园区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通过技术合作、动态网络来适应市场变化,推动园区技术创新,协调园区各层次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推进和谐园区社会建设。第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园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园区社会阶层结构、深化园区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园区社会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园区收入差距与权利差异。通过实施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措施来加快完善园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园区成员的心理预期,解决其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和谐园区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