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心理因素教育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心理因素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季春梅 单位: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心理健康是指在多种环境中个体能保持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与协调,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对自身的认识偏差、对人际交往的困惑、意志品质薄弱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比较普遍,并且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我国大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体系不健全、重心偏颇等原因密切相关。笔者认为,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社会学的视角是既能让我们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生成,又能让我们避免就事论事的最佳探讨路径。

一、作为社会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社会问题,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归纳了4种角度来阐述其定义: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和变化;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以求调整和补救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见得到的现象,更主要的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社会问题的主观标准指人们认识到某种社会问题对其价值观造成威胁。随着当代社会的急速转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一事实引起社会关注并逐渐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心理问题,这种社会问题及其原因越来越受到关注。1.社会转型的冲击———自我角色的迷失。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如何完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全面性的社会变革,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变的社会发展。可以理解为,当前社会转型的实质是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更意味着新旧思想的交锋。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校园里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正处在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处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中时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往哪里去。2.社会信任的缺失———人际交往的困惑。社会信任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人类需要社会信任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安全心理需求,而满足安全心理需求是社会信任产生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传统社会高度的熟人化社会架构发生改变,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人们对现代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由此带来的社会信任的缺失容易导致人际交往过程中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流的障碍。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的大学生容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各种困惑,在胆小自卑与自视清高、心胸狭隘与孤僻无助之间产生压抑感,很难真正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3.社会矛盾的入侵———环境适应的困难。社会分化是社会矛盾入侵校园后的主要表征之一。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富差距加大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在大学校园表现得日益突出,其直接影响是校园与社会的关系由隔离状态变为互渗状态,社会矛盾进入学校使大学生尤其是处于财富低端的学生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虽然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也已初步建立起以“奖、助、贷、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的制度机制还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学生往往被剥夺了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亦陷入低端,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拒绝与主流社会合作,甚至产生具有破坏性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包括经济矛盾、文化矛盾在内的新的校园矛盾,并由此促生了校园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等,马加爵血案就是典型的案例。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实质

迪尔凯姆通过他的典型研究范例告诉我们,社会中的个体会受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个体在发育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人格和行为,都是与其对应的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个体通过所在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学习社会经验和已有文化,同时整个社会又通过社会环境、气氛、风气等实现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染。[2]这种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此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践,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他们的需要和接纳程度,也关系到他们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这是社会化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大学生保持个性和人格独立的前提,也是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延续和发展传承的保证,这是大学生的社会化对于社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在此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个性又要完成一定的社会化要求,“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不能保持适度的平衡与张力,是大学生产生种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视角

2003年3月教育部专门发文《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意味着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学的正式确立。但目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有的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单纯的学生思想政治德育教育工作,停留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层面;有的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学科教育,更多注重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有的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规范教育,强调行为规范的形成;有的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心理咨询或问题矫正,停留在少数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解决上。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其停留在思想教育、学科教育、规范教育、心理咨询等等任何一个层面,都将失去其特有的独立性和普遍意义,弱化其功能的发挥。社会学大家迪尔凯姆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社会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人社会化的主渠道。而社会学以社会为对象,研究人的群体,就必然要涉及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问题,其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分支领域的大型学科已经广泛渗透于人类的生活与思想之中。社会学提供了观察和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全新框架,全面反思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政策和机制因素,为我们妥善面对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社会事实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适切思路。诸如针对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人际交往困惑等普遍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社会的大背景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环境,这些认知的参照都来源于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如何理解自身和社会的关系的问题,在社会适应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改造。

四、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1.强化社会主体,凸现社会实践影响力。学校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充分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高新技术园区、革命历史馆、新农村等等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大学生社工、大学生义工等等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适切角色和途径,在实践中,大学生可充分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协调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而塑造完整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进一步得到锻炼,尤其是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具备一定韧性的健康人格。2.优化校园环境,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或者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这类群体广泛存在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比如,因籍贯上的相同而组成的同乡会;因心理上的相互认同感或趋同性及生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朋友圈或恋爱关系;因兴趣爱好自发成立的各种社团、俱乐部及学习兴趣小组;伴随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QQ群、博客族等。在非正式群体中,由于某些方面接近而走到一起的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样比较小,容易有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激励感、信任感等健康的心理环境氛围,充分满足大学生各种心理需求,并给成员提供了扮演多种角色的机会,认识自己,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培育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健康心理环境氛围,使各种非正式群体充满安全感,同时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引导,促进非正式群体的规范与主流文化最大程度一致,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社会化。3.净化网络环境,重视媒介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乎离不开网络: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聊天、网络购物、博客以及微博的书写以及形形的网络游戏等等,大大丰富了容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拓展了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级模拟,甚至比现实世界还要现实,这种网络虚拟世界过多占据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妨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只有帮助大学生在与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等共生博弈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现实的环境在各种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和能够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使其正确对待和处理虚拟环境,选择相应的博弈和整合策略,自主调试和交换博弈信息,实现现实环境的主导作用和自主地位,以适应由现实环境和虚拟空间博弈和整合而不断形成的新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紧密结合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创设好各种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心理环境以及虚拟环境,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能始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放在社会宏观环境下考虑,那么,作为“社会问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当程度上在“社会”的背景下得到了解决,“社会化”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