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跳绳在耐久跑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跳绳在耐久跑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笔者通过20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发现,耐久跑的教学和练习枯燥无味、方法老套,体育教师用尽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尝试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但效果不佳。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把跳绳(或橡皮筋)运用到耐久跑的教学中,既解决了人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的问题,又有效地进行了耐久跑的教学,简单易行,效果颇佳。

关键词:跳绳;耐久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8-0068-02

众所周知,耐久跑的教学是多少年来体育工作者一直研究的一个课题。从体育专家学者到基层体育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耐久跑的教学和练习枯燥无味、方法老套且效果不佳。体育教师用尽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策略,尝试各种形式开展教学,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跳绳(或橡皮筋)运用到耐久跑的教学中,既解决了人数多、场地小、器材少的问题,又有效地进行了耐久跑的教学,简单易行,效果颇佳。

一、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不管是男女生合上的体育课还是男女生分班教学的体育课,只要是教学和练习时有趣味性,学生就愿意参加。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练习时的分组动些脑筋。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体育课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每次课的学生数大约在60~70人。

(一)打破班级界限,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分组

1.冠军组:每组7~8人,共分两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平均很高。

2.亚军组:每组7~8人,共分两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平均中等。

3.季军组:每组7~8人,共分两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平均一般。

4.冲刺组:每组7~8人,共分两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师根据分组情况组织练习

冠军组的两个小组同时站在起点上,每个小组的7~8人站成一路纵队,排头的人一手持长跳绳的一端,排尾的人一手持长跳绳的另一端,其余人平均站在中间用一只手抓住绳子,绳子始终在小组的一侧(可以在左侧也可以在右侧),每两人之间的绳子不要拉直,而是要有留有余地,保证跑进时摆臂的顺畅。这样一条“长龙”就形成了,这7~8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是一个完整的集体,不能掉队。练习时,两个小组同时出发,教师用秒表记录两个小组到达终点的时间,比如:跑800米或1000米,每个组别可以跑多次,每一次教师都记录,然后根据表中记录的情况,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表1)。

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趣味性,使学生听到耐久跑的练习后就不惧怕、不退缩,感觉很新颖、很有意思,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真正练习时,每个学生都考虑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整体,同时也不能因为某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高而忽视同伴去单打独斗,相反,还要照顾带动能力稍弱的同伴。这样,既增加了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又发扬了团结向上和传帮带的良好精神,培养了每个人的意志品质,让每个学生都为之感动、为之积极参与。另外,大组中的两个小组能力和水平相近,学生练习时就不存在怯懦的心理,而是都能大胆地参与,思想上完全放开。无论哪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参与的快乐。

二、合理解决了间歇时间,淡化“疲劳”

实际教学中,教学和练习的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学生间歇时间短,疲劳不易恢复,造成学生思想有惰性,行动不积极。通过这样的分组练习也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多分组,每个小组人数少:

1.冠军组:每组4~5人,共分4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平均很高。

2.亚军组:每组4~5人,共分4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平均中等。

3.季军组:每组4~5人,共分4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平均一般。

4.冲刺组:每组4~5人,共分4个小组,即每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组织练习时,方法同7~8人练习时的方法。只不过是每次练习时先进行冠军组的练习,其他小组则一边鼓掌加油、呐喊助威,一边观察同学的跑姿和协作的能力,变为己用。然后到亚军组练习,依次进行,循环往复(表2)。

如果一组接一组的练习,间歇时间比较短,学生极易疲劳,影响练习效果,疲劳也不易恢复。但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散了学生疲劳的注意力,淡化了疲劳思想,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完成了练习任务,感觉不是很累,竞争和进取的意识都加强了,创造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三、几点建议

1.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人数多的体育课教学活动,不适合人数少和体育专业性的训练。

2.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合理分组,实施起来效果最好。

3.橡皮筋可以替换长跳绳。每人之间的绳子要有“余地”,保证跑进时摆臂的顺利进行。

4.教师要多准备这些表格,认真填写,尤其是评价一栏要客观、正确填写评价。把表格存档,以备课改教研之用。

参考文献:

[1]南仲喜,王林.身体素质训练指导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继文,李淑华.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1(16).

[5]赵彦斌.准确把握教材“三点”[N].中国体育报,201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