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库调水调沙发展过程的回顾与瞻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库调水调沙发展过程的回顾与瞻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小浪底水库最低泄空水位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则水库前期淤积量越大,水库的调沙作用应好些。而用小浪底水库有限的拦沙库容对无限的来沙总是无出路的,泥沙多年调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河道输沙潜力输沙,使黄河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作用。

关键词:水库 调水调沙 发展 回顾与瞻望

著名治黄专家王化云在1987出版的“我的治河实践”一书序言中指出:“调水调沙治河思想虽然处于发展过程中,已有实践经验也不完全,但我认为这种思想更科学,更符合黄河的实际情况,未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很可能由此而有所突破”。正如黄委会主任李国英最近指出的,我们将由传统治黄进入调水调沙科学治理黄河的新时代。在当前应理清调水调沙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找出最有效的技术途径。

最早提出水库调沙设想[1],是美国学者葛罗同,萨凡奇在1946年治理黄河初步报告中提出,利用八里胡同水库控制洪水并发电,坝底设有排沙设备,每年放空排沙一次。下游河道之设计应能承受水库下泄洪水和泥沙,设计成宽500m,深5m的河道,可输送含沙量高达20%(500kg/m3)的河水。

60年代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暴露之后,也有人提出利用小浪底水库进行泥沙反调节的设想[2]。由于对河道输沙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调水调沙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回顾过去的发展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作用。

一、人造洪峰

在河道输沙公式Qs=KQM中,m值一般为2,根据这一特点,人们提出利用人造洪峰排沙入海的设想,认为把小流量的水量集中起来,用大流量集中放,可以多输沙入海。为此1963年曾利用三门峡水库进行两次人造洪峰试验[3],结果冲刷效果不好。在冲刷平均流量1477和1870m3/s,最大流量分别为3260和2900 m3/s的情况下,冲刷只发展到艾山以上河段,艾山以下河段还发生淤积,从下游河床中冲刷入海1吨泥沙的用水量分别为81m3和58m3,详见表1。

结果表明沿程冲刷过程中含沙量迅速恢复,冲刷速率降低,而发生塌滩展宽对下游河道的冲刷作用并不利。流量小时,还会出现上冲下淤,并且需要耗用大量宝贵的清水资源,才有一定的减淤效果。

如在小浪底水库的规划设计阶段,曾设想在丰水年非汛期相机造峰,平均3年进行一次,用水量40亿m3,造峰流量5000m3/s,全下游减淤约0.6亿t,平均年减淤0.2亿t,用67亿m3水量输1亿t沙入海。人造洪峰减淤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其依据的河道输沙公式中没有考虑上站含沙量的影响。忽略了黄河河道具有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不仅全沙如此,属于造床质的粗泥沙也具有同样的输沙特性。考虑上站来沙的影响,河道输沙公式应为QS=KQaS上β,流量方次a为1.1~1.3,远小于2(含沙量的方次β为0.6-1.0,与河槽形态有关,宽浅河段只有0.6-0.8,窄深河段为1.0)。由于今后黄河水资源更加贫乏,这一调水调沙措施将逐渐失去意义。

二、“蓄清排浑”

在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淤积严重,潼关河床大幅度抬高,严重影响渭河。在不改建不行的压力下,基于黄河泥沙多,在年内分配不均匀,泥沙又主要集中在汛期,非汛期来水较清,及艾山以下河道流量大于3000m3/s,河道输沙特性呈现“多来多排”基本不淤,提出把非汛期的泥沙调到汛期排,利用非汛期来水含沙量低,蓄水拦沙发电、防凌,并进行水量调节尽可能满足下游灌溉用水需求[3]。在汛初降低坝前水位,利用汛期流量大,冲刷能力强,把汛期来沙连同非汛期淤在库内的泥沙全部排出库外,达到年内冲淤平衡。三门峡水库改建后,从1973年开始蓄清排浑运用,利用潼关以下槽库容进行调沙,因受到潼关高程及库区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大幅度调节。每年汛初不管来水情况如何,都把运用水位降低,因此经常出现小水排沙,形成小水带大沙 造成黄河下游主槽强烈淤积的不利局面。据1974年~1986年的资料统计,有26%的泥沙由流量小于2000m3/s排出,而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因汛期大量蓄水,自1987-2000年却有48%的泥沙由流量小于2000m3/s排出。详见表2。

1974-1986年小于2000m3/s出现的天数年均307天,占全年的84%,而1987-2000年小于20003/s出现的天数年均351天,占全年的96%,只有14天流量大于2000m3/s,而前者为58天

应当指出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是针对三门峡水库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在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其特殊性。三门峡水库改建成功,说明通过汛期降低坝前水位,可以保持平滩以下的槽库容。对下游河道的减淤作用在改建时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实际运用结果表明,虽然没有明显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但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不理想。随着龙羊峡等大型水库投入运用,汛期的基流与洪峰流量均在减小,冲刷能力减弱,三门峡水库的运用面临汛期“无水”排沙的新情况,既使是再降低水库的运用水位,也很难保持库区冲淤平衡,且利用小流量排沙会使下游河道进一步恶化,对防洪极为不利。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是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其调节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获得较大的调节库容和较强的泄空冲刷条件,使出库的含沙量的增幅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利用下游河道可能达到的输沙能力输沙入海,使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

三、利用来沙系数S/Q与河段排关系调沙[4][5]

从艾山以上洪峰时段的河段排与流量及三、黑、小来沙系数间的关系可知,在各级来沙系数情况下,流量在5000m3/s~6000m3/s时排均最大。而在流量一定时,随着来沙系数S/Q值的增大,河段的排逐渐降低。在流量为5000m3/s~6000m3/s时,若来沙系数在0.03时(含沙量150kg/m3~180kg/m3),三门峡至艾山河段的排只有50%多;当来沙系数减为0.008(含沙量40kg/m3~50kg/m3)时,河段的排达120%;在来沙系数约为0.01时,河段的排为100%。从黄河下游河道应保持“微冲微淤”状态出发,有人提出把泥沙调成来沙系数为0.01左右输送的设想。其实河段排为100%,只说明进出河段的沙量平衡,并不能说明泥沙在断面上冲淤情况。在黄河下游不论含沙量高低,洪水漫滩后均会造成滩地淤积,含沙量越高淤积越严重,但主槽往往会产生强烈冲刷。河段排为100%,只说明滩地淤积量与主槽的冲刷量相等。并不表示河流输沙的力学关系,只表示不同的水沙搭配时,河段滩地淤积量与主槽冲刷量间的比例。以河段排100%作为控制条件进行泥沙调节,要提高排沙水流含沙量只有增大流量,流量增加漫滩后又使河道排降低,因此,不会取得显著的减淤效果。造成上述S/Q与河段排之间的特有规律,主要是洪水漫滩的结果,若能控制水流在窄深主槽中输送,则河道的输沙效率就会提高。

四、以调水为主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6]

经分析研究,在21世纪来水减得多,来沙减得少,尤其是汛期水少沙多不利条件下,拟定10月~6月为蓄水径流调节期,7月~9月以调水为主的调水调沙运用方式:

(1)提高枯水流量,保证发电流量400m3/s,改善河道基流和保护水质条件。

(2)在来水为400m3/s~800m3/s时,水库全部泄放不调节,满足下游用水要求。

(3)避免平水,若来水为800m3/s~2000m3/s时,只泄800m3/s,消除下游河道平水淤积和上冲下淤的不利现象。

(4)增加中水3000m3/s以上流量和形成5000m3/s小洪水,发挥下游河道3000m3/s以上流量和接滩流量的输沙能力,提高全下游减淤效益。

(5)控制水库低壅水,调蓄库容不大于3亿m3,保持调水调沙拦沙运用中水库有较大的平均排,拦粗排细。

(6)调节高含沙洪水,避免对下游不利影响。

(7)滞蓄洪水,上游来沙多时,保持10000m3/s以下洪水淤滩刷槽机遇,上游来沙少时按下游保滩流量8000m3/s下泄。

上述运用方式结合水库兴利,考虑了目前下游艾山河道的冲淤特性与输沙特性,但未能考虑河槽的调整对输沙的影响,即充分利用下游河道可能达到的输沙潜力输沙的可能性。

五、水库合理拦沙[8]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水库的拦沙库容,水库应避免拦截粒径小于0.025mm的冲泻质,尽量少拦0.025~0.05mm的中颗粒泥沙,只拦大于0.05mm粗沙,则可充分发挥水库的拦沙减淤作用。黄河泥沙的粗细年内季节性变化很大,汛期洪水时泥沙来自流域侵蚀,泥沙颗粒较细,非汛期来自干支流河道冲刷,颗粒比较粗。如潼关站悬沙中大于0.05mm的粗泥沙,汛期一般占30%,而非汛期却占60%~70%,相对于汛期来说,非汛期拦沙就接近拦粗排细的情况。

从黄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可知,在河槽中淤积的粗泥沙主要是小水时造成的,而在流量较大时,河床中的粗沙也可被冲刷下移。因此,水库拦粗沙主要拦截小水时的粗泥沙,排沙则要利用大流量。要想作到合理拦沙,就要与调水调沙相结合,充分利用河道可能达到的输沙能力输沙。拦沙与输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拦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淤,因此充分利用河道输沙,是合理拦沙的基础。

六、窄深河槽具有的输沙潜力为水库调水调沙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河下游艾山以下属窄深河槽,具有很强的输沙能力,当床面形态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将形成粗泥沙(D=0.05~0.1mm)也能输送的“多来多排”的水力条件。实测含沙量200kg/m3,在流量大于3000m3/s时,河段的排达100%。考虑到含沙量增大,流体的粘性增加,会使泥沙颗粒的沉速大幅度降低,含沙量大于300kg/m3时输送反而更容易,与艾山以下河型相似的渭河、北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窄深河槽实测高含沙洪水,含沙量变化对泥沙在垂线上分布特性的影响,在流量较大时,含沙量800~900kg/m3的水流也可顺利输送。经分析计算艾山以下河道在流量大于3000m3/s时,可顺利输送含沙量高达800kg/m3。造成窄深河槽输沙能力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含沙量的增加,粘性增大,粗颗粒的沉速降低,更容易悬浮,而河床对水流的阻力并没有改变,可用曼宁公式进行水力计算,即同样的比降、水深条件下流速不会减小,因此造成高含沙水流可以在较弱的水流条件下输送大量泥沙,利用高含沙水流输沙入海是一种理想的技术途径。

七、瞻望

众所周知,冲积河流的特性取决于流域因素,来自流域的长期水沙条件,决定了河槽的形态和尺寸,及河床组成。不同河流的来水来沙条件组合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河槽形态和尺寸,从而决定了水流的强弱,形成不同的输沙特性。对于一定尺寸的河槽形态,小水淤积、大水冲刷分界流量是确定的。因此,来水来沙条件组合又决定河道的冲淤特性;不同的河槽形态对水流的约束作用不同,又形成不同的演变特性;河床组成的抗冲性与水流的强弱决定了河槽的稳定性,因此形成不同的河型。河型的不同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河流演变、输沙特性的集中反映。河道的输沙特性与演变特性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原因是它们都受河槽形态和尺寸的控制。不同河型的主要差别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河槽形态,具有窄深河槽的河流,不仅输沙能力强,河道很少淤积,且河势受窄深河槽的约束,河道稳定,多年坐弯得以累计,可发展成弯曲性河流。而具有宽浅河槽的河流,不仅输沙能力低,河道强烈堆积,且宽浅河槽无法约束洪水期河势变化,受局部边界的影响经常产生“横河”“斜河”,发生游荡摆动,产生难以预料的河势变化和险情,对防洪极为不利。

水库调水调沙应产生最优水沙组合,形成的河槽形态与尺度,应能使河道具有较强的输沙能力,使河道尽量不淤,从而决定了水库调水调沙的减淤效果必然最好。

以前几种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原则,均没有考虑水库调水调沙运用将改变进入下游河道水沙条件,从而会引起河槽形态的调整,河道的输沙特性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合理的调水调沙运用原则,应能反映冲积河流自动调整,并利用这种调整,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可能达到的输沙潜力进行输沙。且水库长期调水调沙运用,水沙条件的长期变化,应有利于塑造新河槽,使宽浅游荡河道朝着有利河型方面转化。在改变水沙条件的同时,应加强游荡河道整治,使其形成窄深、规顺、稳定、有利排洪输沙的通道。

从此要求出发,黄河“八五”攻关研究结果表明[8],泥沙多年调节的运用方式,平、枯水年蓄水拦沙供水发电运用,利用丰水年洪水期排沙,使黄河的泥沙尽可能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塑造出有利于输沙入海的窄深河槽,适合今后黄河的水沙特性。并得出泄空水位越低,水库的调沙能力越强(调沙库容大,冲刷效率高),下游河道的减淤效果越好,输沙用水越节省,水库具有较大的调沙库容将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在小浪底水库最低泄空水位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则水库前期淤积量越大,水库的调沙作用应好些。而用小浪底水库有限的拦沙库容对无限的来沙总是无出路的,泥沙多年调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河道输沙潜力输沙,使黄河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葛罗同、萨凡奇、雷巴特,治理黄河初步报告(1946),历代治黄文选(下册),黄河志总编室,1989年。[2]赵业安,黄河的输沙规律及治理问题的初步探讨,1965年5月。?

[3]麦乔威、赵业安、潘贤娣,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性及河道冲淤规律的研究,1978年9?

[4]钱宁、张仁、赵业安、刘月兰,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规律看河道治理中的调水调沙问题,地理学报 1978年第一期P13-26页。?

[5]王士强,小浪底水库泄流排沙规模的初步研究及建议,1984年2月。?

[6]涂启华、张俊华、曾芹,小浪底水库减淤运用方式及作用,人民黄河,1993年3期

[7]齐 璞 赵文林主编,黄河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及应用前景、科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

[8]齐 璞、刘月兰、李世滢等,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减淤措施、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年、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