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的探讨对于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意识到当前社会固有偏执思想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但资源匮乏;教育资金和研发的匮乏引发了学科发展的尴尬,因此,需要寻求相应的教学策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加入现代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优化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教学优化

少年儿童的思想状况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系着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因此,我们要格外关注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其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致力于形成道德情感、道德J识和判断力,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当前社会固有偏执思想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当前教育体系下,虽然一再强调德育为先,但学校和家长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考试科目上,对品德课程的关注和精力少之又少,致使从社会到学生,都淡化了品德与社会课,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小学生本身对品德教育就没有特定的认识,加上社会和家长的弱化引导,导致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落后,质量难以保证。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但资源匮乏,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开展

目前,大部分教师手拿一本教参一本书,即构成了教学的全部资源,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除了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还会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社交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去钻研,很难把它转化成有意义的学习。而社会对品德课程的弱化又让教师产生了一定的思想误区,自身没有真正去体会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深刻意义,这就降低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效。

3.教育资金和研发的匮乏引发了小学品德与社会发展的落

差与尴尬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实践场所和基地的缺失必然会制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例如,小学校园基本设施条件不足或陈旧,就没有合适的场地和空间去营造氛围,教学不能置于相应的场景,而只能通过书本去想象,又怎么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的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意图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教师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并合理有效教学的目的。针对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多个角度来寻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1.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优化

从广义的教学资源来看,一切能够利用起来的因素皆可被称为教学资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设置皆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基础,融合了品德规范、情感法治、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素材,因此,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打破课与课、章与章的限制,将知识大融合。在学习社会常识和渗透情感的过程中,直接加入各种生活体验或相似生活体验,因地制宜不断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生活本身就是无法割裂成某个具体的内容,而必须相互交叉整合的,那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以此为契机,不单一授课,丰富教学内容和外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

2.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以实现教学优化

无论教学如何开展,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引导者和组织者。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注重生活体验和时展,因此,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更加凸显出来,而教师此时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对话时,需时刻谨记不能以训话或“过来人”老生常谈的姿态教学,而平等对话、倾听和适当的认同才是优化教学效果的良方;又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时,亲身经历某件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认知,关注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而非实践后最优化的某个成果。

3.加入现代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优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当前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拓展了学生认知的空间,也打破了教师教学的局限。教师运用互联网的发展来共享资源,让学生转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寻求未知,通过图像、视频等资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是十分有意义的,例如,讲授“安全”,语言再丰富也没有实例摆在眼前更让学生信服和敬畏。但也需注意网络的运用不可过量,恰到好处才能真正为教学提供服务,而如何将现代技术手段与教学有机融合,需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在初期形成良好的品性与实践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够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努力去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变革,进而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爱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J].中华少年,2016(28).

[2]李晓琼.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新课程,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