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太极中的“圆”在古典舞中的体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太极中的“圆”在古典舞中的体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典舞与中国传统思维太极中圆的关系出发,讲述中国古典舞传承延续与发扬。其间结合舞蹈中具体的动作身法为例,切合无处不在的划圆艺术,以发扬中国传统思想为中心,让中国古典舞突破不拘泥,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太极;圆;传承延续

太极的圆形思维是中华民族传承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成因是由于先民对天的敬仰,从而对“天”之运行方式“圆”的亲近。这种崇敬亲切的感情,基于一种肯定、推崇真善美,并以真善为美的思想,并由“天人合一”的观念导致。太极圆形结构思维渗透于中国文化心理思维层面,从而使宇宙境界之“圆”与艺术境界之“圆”融贯为一。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典舞,新学科舞起太极衍生之圆艺术

《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对这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讲世界观,即宇宙形成的过程。就世界形成过程说,太极为最高或最初的实体,两仪为阴阳或天地,四象为春夏秋冬四时,八卦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这种解释始于汉易。汉代易学家多以太极为元气的意思,他们认为宇宙形成的过程发生有一个从太易―太极―阴阳二气和天地,再到乾坤两卦的程序,以太易为元,太极为气混而来的状态,即元气。这样,便赋予太极以实体的涵义。太极从作为哲学范畴的“圆”到作为美学范畴的“圆”,从圆形意象思维模式到以“圆”论艺,这其中有可循的历史轨迹,而这一轨迹的核心则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更符合于自然,同时又超越了自然,宇宙运动之“圆”与“人体演拳”艺术境界之“圆”合二为一。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建国后,在我国品类繁多的传统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舞蹈学科。历经五十年的艺术岁月,它已经形成一套趋于成熟的有着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典舞体系。相对于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西方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五十多年的历史中所积累的底蕴,其间包含了传统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精华,如同芭蕾中的“直”与他们的宗教思想有关联一样,中国古典舞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被赋予了中国人民特有的精神和文化色彩。

二、“圆止圆起”:中国古典舞,身法与气韵融入太极传统之精髓

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圆”贯穿于舞蹈动作的始终,主要的是“三圆”、“两圈”。“三圆”既:平圆、立圆、八字圆,而“两圈”则是:大圈套小圈。如此众多圆的体现,展现的是中国古典舞在动作形态与舞姿造型上的行云流水,曲折婉转,一种婀娜的体态美。这种体态美虽不是以圆的形式态出现,却是以身体局部各自的动作魅力形成一种圆的印象美感。例如古典舞基础手位“山膀”,是过去在传统戏曲剧目中,武将上场时(起霸)的一个动作。以双手手叉腰起势,推手由下至上与肩平,双臂延伸与肩平行形成直线。山膀手的要领R肩、圆肘、推腕。“按掌”也是如此,要求圆肘,外形也是圆弧形。“双托”手位双内旋圆臂,在额前上方形成长椭圆形定位。“提襟”手位双内旋圆臂,手的拳心对胯骨扣腕,整体形成圆环状态。据说“云手”是最巧妙的“中国圆”,“云手”在古典舞身韵中主要是手臂上的运动。而现有的各家太极拳体系中,均有云手的手势身法,并且云手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非凡的地位。关于太级中云手名称的由来,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中认为,“云手”的式名是象形而来的。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此名。中国古典舞中如此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正是受拳术中划圈为圆的动作启示而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中国古典舞在动作上体现出来的都是有形的圆,让人在视觉上直观感受到中国古典舞“实圆”。而身法展现出来的韵律是舞蹈的内涵神采,让观者体味到的是文化的升华,它们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和精髓。

身法的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经过多年的积淀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所在。舞蹈艺术大师们把这“圆形”的动态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让圆在中国古典舞中得到了最全面的诠释,也让中国古典舞因此有别于其他舞种。舞蹈家们把古典舞中的动作韵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的,进行“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的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这种归纳法则,使千变万化的古典舞得以系统化的分类。而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中,虽然从整体上概括为圆。但中国古典身韵中同样存在直线的动作形式,那么为什么都归纳成圆?例如,穿手是一种直线的动作形式,在动作过程中也有点和线,如果把直线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连接起来,就会在视觉中留下圆的整体印象。这类动作与圆的典型动作都存在于万圆不离其圆的中国古典身韵动作之中。有人说中国古典舞有点像在“打太极”,这无意却真实的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中国人重视生命的延续、重视自然的传承,而中国古典舞中处处体现的圆不仅给人有始有终,一种舒缓流转的感觉,更以其喻动为静,流淌出独特的“圆”之美,造就出中国古典舞别致韵味。

三、“化形于心”:中国古典舞,新形态突破太极之旧意象

目前,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准确定义与范畴,在舞蹈界一直有所争议,在活态传承的资源极为有限的前提下,舞蹈界的先辈们从传统的戏曲舞蹈中提炼出了属于中国古典舞的独特符号,其中太极的“阴阳相生”与“圆”的轨迹便最具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与表演形态也会随之发生衍变,可无论古典舞将来如何的变化,怎样的发展,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依托,方能够让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的审美意象得以延续。以台湾著名的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的创作为例,从业内普遍的观点来看,林怀民的舞剧并不属于中国古典舞的范畴,尽管他在舞蹈的选材与编排上,也提炼了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元素,但他的动作语言大量来源于对玛莎格雷姆的舞蹈语汇,创作技法也借鉴了前苏联的古典芭蕾程式,然而,他的代表作品《水月》和《行草》却被誉为“东方肢体美学”的经典,其中《水月》更是将“太极”所蕴藏的“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体现得淋漓尽致,《水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舞,但是,从《水月》里我们能看到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所构成的审美意象,而这样的审美意象,恰恰是中国古典舞的核心价值观之所在。

综上所述,“太极文化”的审美对中国古典舞的形态构成起了至关重要的本体作用,成为古典美感构成与形成构成的基本动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舞实际上已成为“太极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我们的艺术创作,不应该拘泥于具体的某种形式,并且比照形式对舞蹈的门类下一个狭隘的定义,“太极”隶属中国武术范畴,其所追求的“万物属阴而抱阳,冲气为和”的审美境界,为中国古典舞做了最为贴切而生动的注解,是类似太极“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道法自然”的圆形舞动,浩然抵达形而上的审美层面。借用曾经在艺术圈内广泛传诵的那句“拼到最后拼的还是文化”,如何让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能够得以可持续性发展,文化是其最为关键的基石,因此,如何将外在表现形式上的“圆”化作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太极”的文化实质,是我们的中国古典舞编创者所必须要研修的重要课题。(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海泉;太极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圆”美[M],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