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习作训练“挤”进阅读教学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习作训练“挤”进阅读教学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发现“精彩”处,以读仿写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范文,不仅字斟句酌,语句精美,而且表达方式也值得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把握文本精彩之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性强,能给学生一个语言支点,让学生在仿写中积累、运用、发展语言,既减轻学生习作的难度,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仿写精妙的句式。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词汇量相当丰富,优美的句子特别多,这些词句就可以作为学生习作训练的切入口。如《水乡歌》这首诗歌,诗歌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在体会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上顺势而导,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描写家乡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一学生写道:“家乡什么多?水果多。芒果,荔枝,龙眼,装满一筐又一筐,元江人民幸福多。”学生在仿写中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仿写“优美”片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为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片段的训练。如《广玉兰》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且段落首尾呼应。首句总述“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中间分述部分作者从“含羞待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凋谢”来突出广玉兰花开花时的形态各异。结尾句总结“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更进一步展现出广玉兰开花时的热闹景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推敲出作者巧妙的写作顺序,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一种植物开花时的景象,再按总分总的段式及首尾句照应的方法进行习作训练,使学生不仅对玉兰花开放时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还学会观察描写其他花的特点。

3.仿写“典型”课文。模仿是创新的手段和基础,创新是模仿的目标与升华。小学习作教学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仿写的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在学生学习课文时,抓住语言特色挖掘文本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依据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练习。如叶圣陶写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指导学生写游记的典范。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以及感受了课文语言的朴实优美之后,要求学生把游览过的地方也像大作家叶圣陶一样按游览顺序把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写下来,这样的仿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又有范文参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解决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烦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填补“空白”处,以想促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空白”,有的课文在描写人物语言时留下空白,有的课文在描写心理活动时留下空白,有的课文在描写场景时留下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如果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写”的训练,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内容、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习作能力。如《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写到这儿,作者对大自然母亲的抒写便戛然而止,这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进行交流,并仿照文中的句式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有学生写道:“巍然屹立的高山是她那凸起的鼻子,滔滔的河水是她奔腾的血液。”“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的绣花鞋,清澈的河水是她衣襟上的飘带。”……通过补写空白,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母亲的美丽与伟大,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咀嚼“细节”处,以读拓写

文本中有一些细微之处,特别是文中的关键词、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若能有心地去加以挖掘,一定会品出更深的意味来。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细微处,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原野,以小见大,使文本更显丰满立体,对加深文本的理解、主题的升华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语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是一句再简洁不过的句子,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一句大做文章:他挖掘着,时间在流逝,他挖了8小时,我们看到_____,他挖了12小时,我们又看到_____,他挖了24小时,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呀,我们现在看到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他的内心还会怎么想?这样的想象写话让父亲的形象愈来愈感人,愈来愈光亮,学生的心也愈来愈受到震撼,这真是一位如山一般的父亲,伟岸而又刚强。再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述性的话:“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品尝”二字,发挥想象,进行“写”的训练,让学生写一写李时珍是怎样品尝药材的。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地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嚼出了味,慢慢分辨,李时珍边嚼边想。当他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并挥笔记录下来。”这种抓住细节处进行习作的训练,不仅解决了学生习作内容上言之无物的问题,也使学生的习作技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语文教材是蕴藏丰富习作资源的“矿藏”,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话“宝藏”,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让他们张开创作的翅膀在习作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