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实验教学是中学科学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论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本文就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作粗浅阐述。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实验操作 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一味偏重智育,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科学教师应改变那种狭义的人才观,正确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实验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理论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本文就在中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发展方面作粗浅阐述。
一、课前布置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获得学业成功的基础。课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上实验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预习,要求他们熟悉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记住实验操作的具体程序,学会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小问题:如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实验误差?产生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启发其发散思维,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预习方法,善于抓住实验预习的关键步骤,提高预习的预期效果。通过实验预习,建立实验操作的大致过程,理解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方法,熟悉实验器具,预期实验结果。通过预习,可以使实验过程心中有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在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带领学生实验准备,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实验准备是实验预习的延伸。实验准备要从室外取材开始,包括实验材料的合理选择、采集,实验器具和试剂的准备以及实验分组。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准备有诸多益处:一是合理、恰当地取材不仅可以让他们掌握实验取材的一般方法,亦可以培养其例行节约的意识,理解实验设计的简洁节约原则;二是在材料、器具、试剂的准备过程中帮助他们回顾了实验的大体过程,明白相关实验器具的作用,有利于实验课的顺利开展;三是在实验准备的步骤上、实验材料的分组上桌、实验器具和试剂的程序摆放过程中,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统筹兼顾、组织分配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发展。
合理地组织实验器具和实验材料,恰当的分类、分组、上桌,不仅可以保证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亦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会实验准备的一般方法,形成和发展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手脑并用,能充分调动脑细胞的兴奋性,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力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
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鼓励发现创新的科学精神,厉行简洁、节约、高效的实验方法,贯穿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对照性原则、等量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变量唯一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严整性原则),养成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实验习惯,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直观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过程必须十分严谨,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操作,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能力发展。
四、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活动。中学科学实验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的直接目的是验证科学事实,探究科学事实。耐心细致的科学观察,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来验证和探究科学事实,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科学思维活动的加工处理,不仅获得相关知识,也形成和发展自身的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正确与否,是决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观察实验现象的关键时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一般方法,及时收集整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依据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五、鼓励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就是标新立异,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大胆探索和积极改进。实践是一个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实验取材、创新实验方案、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实验途径,大胆提出假设,鼓励学生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设计,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验证相同的科学事实。同一个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材料,验证同一个科学事实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敢想敢改,从细节操作的创新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六、分析实验误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决定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一致性,实验过程中由于材料选取的不恰当、实验器具的不洁净、实验操作程序的不合理、材料试剂用量的不均一等都会造成实验误差,致使实验的结果和预期的实验结论不一致。实验误差的产生是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的“正常”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实验误差,不回避、不淡化产生的实验误差。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各个实验小组产生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总结避免产生实验误差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其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
七、开展室外实习,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并指导实践活动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初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实践能力,为将来投身于社会和经济建设打下基础。室外实习活动是中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室外实习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感受到科学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感受当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树立热爱自然、崇尚科学的豪情壮志,也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进知识、发展能力。
开展室外实习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可以是调查农药残留、可以是调查工业生产中科技知识的应用、可以是调查科技在医药卫生中的应用等,开展室外实习,要迎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
总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增值,初中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组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