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凝视片刻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凝视片刻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抱起双臂,目光异常平静。

他所站立的位置并不算高,但是他喜欢这样用平静的目光打量远方。他的身边和身后,已经或正在变成废墟。

能够看见什么呢?

是观赏风景吗?风景不过是现实呈现出的某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是变化的,不稳定的,甚至是毫无根据的。烂熟的风景令人厌倦。太阳是陈旧的,月亮是苍白的,云朵是轻浮的,一切都已经很难再唤起新鲜的感受。

他所能够望到的,都不是他所需要的,而他渴望看见的,全都是眼下尚未呈现的。

比如,他望见了身下的这座运行着的城市。这座城市在运行,在忙碌,它仿佛有明确切实的目标,但本质上它非常盲目。它仿佛存在于秩序和规范里,但实际上它相当混乱。它迅速地产生着,支撑着,仿佛每时每刻都在崛起。然而他看见它的钢筋水泥的骨架是颓废的,看见它四通八达的道路相当脆弱,还看见它的内部充斥着日甚一日的坍塌和不堪重负的呻唤。

这是一些容易引起眼睛疲倦的事物。他眨了一下眼,试图让目光从这上面掠过去,望到更远些的东西。

更远的地方其实也不存在什么更新鲜的东西。越远的地方,那些存在就越古旧,越老迈,越像一个陈旧熟悉的梦境。之所以偶尔能唤起人的亲切感,只是因为熟悉罢了。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被遗弃的绳子,随便地扔在田野上,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却总是在某个拐弯处被村庄踩住;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由人种植,像一些新式的庄稼,这些本世纪以来归顺人类的植物已经不能再藏匿住任何一个童话了。

剩下的就是天空、山峦,这不过是一件无法更换、无法触摸的布景。它们摆在那里,至少已经有几千个世纪了。上帝创造了它们,然后就忘了。

还能看见什么呢?

眼睛已经无法看到那些消失了的人和岁月,更无法望见那些尚未成形的人和岁月。仅仅在现存的这一片刻,凝视这蠕动,这挣扎,这无数微小变化的积累和展示。而这一切,能告诉他有关明天、后天、大后天的任何预告吗?

一只大洋彼岸的蝴蝶抖动翅膀影响了世界的气候;

一粒被海浪冲刷掉落的岸土减少了欧洲总面积的精确数;

一场巨大的世界性战争在一代人的黑发尚未全白时就被淡忘了;

一个人正在死去,另一个人正在诞生。

所有的真理背后都躲着它的悖论。

现实制造着明天,明天却说不准是否会背叛现实。

那么,他对远方的凝视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他为什么习惯于凝视远方?倘若有意义,他从眼前的现实风景中预见了什么?

他的眼光虽然是平静的,仿佛饱经历练,其实仍然是一种平静的迷惘。平静是掩饰不了迷惘的。

他虽然双臂抱在胸前,但他并不是胜者,更不是强者。这只是体现一种轻藐,而且,只不过是一种姿态,同样掩饰不了与生俱来的恐惧。

他望着,凝视着。

很久很久,他转回身来,像是在宣布什么,也像是独自呓语。他说――那口吻似乎十分的坚决:“太阳是假的,那是黑暗中的一种习惯性幻想。”

(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

[阅读思考]

1. 为什么说“他所能够望到的,都不是他所需要的”?“他”渴望看到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2. 试分析“太阳是假的,那是黑暗中的一种习惯性幻想”一句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参考答案]

1. {1}看到的一切令人厌倦,没有新鲜感,不能预示未来。如,城市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内在的颓废、空虚;乡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拍,依然古旧、老迈等等。

{2}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应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2. 眼前的一切让他仿佛长期处在黑暗中,渴慕太阳能带来光明和希望,但太阳不能满足他的夙愿,因而只能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写作借鉴]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他用平静而冷峻的目光凝视着这个已经或正在变成废墟的现实世界。眼前的一切让他无法预知未来,因此感到迷惘和恐惧。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关切、忧虑之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这种对现实密切关注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积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每一寸肌肤,让文字流淌着时代的新鲜血液。

除此之外,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摇曳生姿、丰富多彩的句式。文章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假设、转折和因果句间杂,常式句与变式句穿插,还运用了不少的疑问句。灵动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活力。二是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第6自然段的排比、拟人,第9自然段的排比、比喻和拟人,这些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今社会物质与精神、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三是充满哲理的警句不时呈现。如“所有的真理背后都躲着它的悖论”“现实制造着明天,明天却说不准是否会背叛现实”等耐人寻味的句子,既画龙点睛,又丰富了文章的深刻内蕴。

(作者系江苏省高邮中学高级教师吴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