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主题班会中塑造班级性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主题班会中塑造班级性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50-02

一、在主题会中塑造班级性格

对正处于“看我七十二变”心理发展时段的初中生而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极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巨大影响。因此,烘托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环境,塑造包容、理解的班级性格是班主任不得不潜心研习的重要课题。由于主题班会具有时间集中、人员集中、问题集中等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也就自然成为我们塑造优良班级性格、实施常规性集体德育的重要平台。

1、案例回顾

某课间,一直被委以重任的班长神色凝重地来到办公室,在夹杂着委屈、失望与愤怒的情绪中提出了辞职申请。对此,我虽感意外,但也对个中缘由有所了解――在长期协班主任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长”在有意无意中因无数的“小报告”承受着集体舆论的种种非议,导致其对班长职务产生抵触心理。经疏导,该生暂时打消了辞职的想法,决定继续寻求班级管理与人际交往的契合点。

当事人心平气和地离开,一连串的困惑却涌上我这个“开导者”的心头:在班干部队伍中,仅班长一人有过类似遭遇?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调解乃至化解这种冲突?这或许是一个塑造班集体包容、理解性格的良机?经过对上述问题的反复思考,我决定召开一次以“变小报告为大报告”为主题的班会。

班会主题

变“小报告”为“大报告”

时间

“辞职事件”次周的周一例行班会

短期目标

引导学生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审视“小报告”,营造健康、积极的班干部舆论与一般舆论

长期目标

塑造宽容、理解的班级性格

班会流程

1、 班主任引出此次班会的焦点,但不明确提出主题。

2、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该不该打“小报告”进行讨论。

3、 各组轮流发表观点,班主任不予评论。

4、 各组发表对其他小组所提观点的意见,班主任不予评论。

5、 学生自由发表对“小报告”的理解,班主任予以引导。

6、 班主任小结,明确提出主题、确立诉求。

班会纪实(受篇幅所限,在此只给出班会流程中第1、5、6部分的简要纪实)

1、师:同学们,在班会开始前,我想先向大家陈述一个长久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和你们一样,当我像大家这般大的时候,困扰我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个问题不得不提,那就是我的同学尤其是班干部同学经常会做出一个“天理难容”的举动――打“小报告”。直至今日,每每回忆起那些无孔不入的“小报告”,我依然五味杂陈。时过境迁,不知这个问题是否同样困扰着你们呢?

生:小声议论,表示肯定。

师:看来,这个问题不仅是长久存在的,更是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此症不除,就难以解除我们内心的隔阂。我们班的许多同学一向语出惊人、见地深刻,今天,我们不妨就尝试着探讨这个困扰着数代学子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何?

生:兴致浓厚,没等老师说完就已开始小声讨论。

……

5、生1:根据同学们刚才发表的意见,我有一些想法。不管怎么说,打“小报告”都是容易引起反感的。可仔细想想,我们中间有谁没有向老师打过“小报告”呢?我们之所以要打“小报告”,就是希望老师能纠正同学的错误,这没有错,所以,如果我们都能换位思考,想想我们自己打的“小报告”,别人的“小报告”就能得到理解了。

师:很好,你提到了“理解”。的确,大部分“小报告”都是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产生的,谁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权利,因此,如果我们能换位思考,别人打的“小报告”就跟自己打的“小报告”一样可以接受了(学生表示同意)。但是,会不会发生这种情况,如果打“小报告”是为了报复,我们还能理解和接受吗?

生2:如果真是为了报复,那就不可接受了,不过我觉得出于报复的还是少数。

师:也就是说,如果“小报告”是出于自我保护与对错误行为的纠正,我们还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只是出于“一报还一报”,那就会真正影响人际关系和集体凝聚力了,是吗?

生2:是的老师,我就是这个意思。

师:很好,根据同学们的观点,“小报告”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出于自我保护与对问题行为的纠正,第二类是出于自私的报复心理。那么,几位时常打“小报告”的班干部,属于哪一类?

生3:说实在的,经过刚才的讨论,我觉得当班干部也挺不容易,你不讲不行,因为你必须要老师反映班里的情况,否则就是失职;但如果同学知道你讲了,又会受人排斥(此时,班干部们分别表示强烈认同),所以,他们应该属于第一类吧。

师:感谢你对班干部的理解,但仔细想来,将班干部的“小报告”归于第一类是不完全准确的,因为班干部的“小报告”虽符合纠正错误行为的动机,却不符合自我保护的需求,因为很多同学的问题行为并没有影响到班干部本人,所以他们的许多“小报告”并不是出于自我保护,而是出于对班风、学风的维护,从这个角度看,班干部的的“小报告”应该属于第三类,即出于维护集体利益与纠正错误行为的需要。

生:恍然大悟的表情,小声议论,表示认可。

6、师:好,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小报告”的种类。第一类,出于自我保护和纠正错误行为的“小报告”,这是几乎每位同学都已亲身体验的,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因为,理解别人就是在理解你自己;第二类,出于打击报复的“小报告”,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收到过这类的小报告(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出于保护该类同学的自尊,我“撒谎”了),相信以后也不会;第三类,出于维护集体利益和纠正错误行为的“小报告”,我们应该称之为富有责任感和大局观意识的“小报告”,我们不但不应排斥,反而该对他们肃然起敬

生:极为认同的表情。

师:也就是说,无论出于维护集体还是个人,“小报告”不但不应该成为危害人际关系的导火索,反而应该成为个体与集体健康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苦口良药”,促使着集体的发展与壮大。因此,“小报告”已然“不小”,我提议,从这节班会开始,我们有责任为“小报告”正名,不妨称其为“大报告”(板书“变‘小报告’为‘打报告’”)。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让这些充满理解、包容与大局观意识的“大报告”,为我八三的征程保驾护航,好吗?

生:喜悦、认可之情溢于言表,齐声赞同。

2、案例后记与反思

通过后续观察,本次主题班会的德育目标基本实现。例如,在同学们撰写的“小组日志”(即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同学当日表现的记录及评价,抑或抒发自己对生活片段中人、事、物的理解与感悟),大家公开记录着组内同学的日常表现,其中不乏严厉批评之辞,而受批评者往往会在后续日志中予以自我批评,并继续指出其他同学的不当之处,批评与自我批评已蔚然成风。

综上所述,具有德育功效的主题班会至少应具备以下特点:1、不应成为单调的“政策宣讲堂”,即班主任绝不只能在班会上传达管理条文,此类班会极难触动学生内心,也就极难起到德育功效;2、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班主任对具体问题的敏锐洞察与深入反思,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在身边,产生解决问题的心理意愿;3、引导学生进行符合心智特点的人文思考,且应将认识高度限定在学生道德认知的最近发展区。4、认真备课,缕清班会的主要环节以及班主任在各环节所板演的角色。

二、“再思”德育理念

1、因地制宜,把脉德育走向

一方面,当我们试图通过以某种活动为德育载体时,班主任结合问题实际对活动目标、活动意义、活动流程进行“因地制宜”的前置预设(有时应像学科备课那样进行精心设计),以期思路清晰、秩序井然。另一方面,由于德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进程灵活多样,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即时反映对预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补充。例如,在前述班会的第5、6环节中,将“小报告”进行明确归类完全是出于对学生观点的生成性处理,却明显起到了引导学生清醒认识“小报告”动机与意义的功效。

2、以点带面,扩大德育功效

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许多 “大问题”多由长期遗留的“小问题”累积而来,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解决眼前事,则无异于只看到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结果,只能导致班主任陷于一望无际的琐碎事件,这是德育工作的大忌。例如,在“辞职事件”发生后,如果只是满足于对当事人一人的心理疏导,而不去深究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那么,班长的辞职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辞职的班干部也可能不会只班长一人,“小报告”这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历史毒瘤”也将极难得到有效诊疗。当然,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德育理念,可能会要求班主任在个案中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却也得以将班主任从永无止境的重复性事件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