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禽兽镜图式中的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禽兽镜图式中的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禽兽镜图中的熊以肥硕健壮、刚猛强悍、孔武有力为突出特征,形态有直立、蹲踞、仰卧、爬行等多种。其神性多与男性生殖崇拜、驱邪避疫、抵凶御强、生命幻化与再生相关,此外熊在汉代还常作为祥瑞出现,备受喜爱。

禽兽镜中常见的几类熊圈式

根据汉禽兽镜中熊的形态特征,可大致将其分为4类。

1 直立型

此类图式中的熊体作“人立”状,两前肢多夸张性外展上扬,一后肢朝前曲弓,一后肢向后直蹬,一般呈回首张口吼叫状或前行吼叫状。

(1)上海博物馆藏四乳四虺镜(图1;线图1)。熊作为主纹区填衬物像出现,形态作展臂跨步回首吼叫状,头硕大,尾短小,嘴夸张性外突,四肢粗壮,勇武有力。

(2)河北邯郸文管处藏“卢氏”铭六乳禽兽镜(线图2)。熊作驻足扬臂回首状,头硕大,嘴尖突,两前肢修长,后肢肥厚健壮,长尾。

(3)三槐堂收藏的“新朝治镜”铭四灵博局禽兽镜(线图3)。熊作昂首直体前行状,张嘴吐舌,头生独角,小耳后竖,胸部,臀部浑圆肥硕,有长尾。

2 蹲踞型

此类图式中的熊一般上体直立,两后肢曲蹲或臀部坐地,着力显露生殖器部位。

(1)湖北鄂城出土五乳禽兽镜(线图4)。熊呈蹲踞吼叫状,头前伸,嘴夸张性大张,吻部尖细,前肢一前伸一后摆,后肢肥大硕壮,一前伸一曲弓并尽力外展,以使生殖器部位充分暴露。胸腹部肥厚,尾短小。

(2)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简化博局禽兽镜(图2,线图5)。熊头部硕大,独角弯曲,小耳后竖,嘴夸张性大张,吻部尖细外突。躯体蹲踞,两后肢向前外展,有分叉细长尾,体毛长而翻卷。

(3)江苏扬州出土西王母禽兽博局镜(图3,线图6)。熊体态肥硕浑圆,头略小,作臀部坐地前视状。四肢均抬起,后肢略外撇伸展,有粗大长尾。

(4)《中国铜镜图典》收录湖南出土的西汉四乳禽兽镜(线图7)。熊头较小,嘴尖细外突,小耳后竖,前肢外展,上体直立蹲踞于地,体形较前几类略瘦,臀部肥厚,有粗大长尾。

3 仰卧型

本图式中的熊是禽兽镜构图中出现最多、形态最为繁杂的一类。

(1)上海博物馆藏八乳博局禽兽镜(图4;线图8)。熊体长而肥硕,作四肢伸展仰卧状。头与躯体近乎等粗,圆脸,小眼,嘴微张,体被细短体毛,两后肢外展以充分显露生殖器部位。

(2)故宫博物院藏“尚方”铭四灵博局禽兽镜(图5;线图9)。熊体态与前例雷同,区别在于头部略大,圆耳后竖,有长尾。同类镜还见于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八乳禽兽博局镜(线图10)、广西贵港东汉墓出土的五乳禽兽镜(线图11)等。

(3)《湖南出土历代铜镜》收录长沙出土的新莽四乳禽兽镜(线图12)。熊头较小,嘴尖细,吻部夸张性外突,小耳后竖,臀部肥大硕壮,两后肢夸张性外撇,尽显生殖器部位,有短小尾。同类镜见于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四乳博局禽兽镜(图6)、山东淄川澹庐藏七乳禽兽镜(线图13)。

(4)故宫博物院藏新莽“王氏昭明”四灵博局禽兽镜(线图14)。与前几类图式比较,熊体态短小、肥硕浑圆,呈臀部坐地略后仰状。嘴大张而前突,四肢向外伸展,两后肢向后蜷曲以尽显生殖器部位,有短小尾。同类物像图式见于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收藏的八乳四灵博局禽兽镜(图7)填衬物像中。

4 爬行型

此类图式中的熊作爬行状,躯体多长而硕壮浑圆,一前肢撑地,另一粗壮肥大的前肢高高扬起作回首扑击状。例镜如湖南长沙砚瓦池东汉墓出土的“汉有善铜”铭四灵博局镜(线图15),熊张嘴怒吼,两耳匕竖,一前肢着地,一前肢上扬回首扑击,长尾上卷。《三槐堂藏镜》收录的“驾蜚龙”铭博局禽兽镜(线图16)中的爬行状熊,形态与湖南镜类似,区别在于熊的头及前肢上扬更高,回首扑击更加凶悍,凸显上肢、臀部的浑圆肥厚特征。

禽兽镜中熊圈式的文化内涵

1 熊具有入冬而眠、春暖复苏的自然习性。《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冬蛰。”古人限于认知水平,无法理解如同熊、蛇、蝉、蟾蜍、蜥蜴之类动物冬眠的生物习性,便将其与幻想中的生命死亡与复苏、生命延长与再生联系起来,谭峭《化书》:“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人们对死亡的忧虑与恐惧,对生命无限延长与再生的迷信与渴望,常寄托于神秘的熊图像:熊冬眠时便象征性地进入“生命死亡”阶段,来年春暖复苏走出洞穴则象征着生命“死而复生”。先秦神话中,熊与神人的关系还见于《山海经・中山经》:“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

人类对熊的这种生命幻化与再生神性的崇拜思想,至汉代尤其西汉中晚期,被进一步张扬、放大。汉代神画中大量使用熊图式,其蕴涵的复杂神学内涵如生命繁衍、驱邪御鬼、祥瑞感应、长寿吉祥、交通神人等,多渊源于熊的生命自我复生。汉代人痴迷升仙不死说,人们试图凭藉于神禽异兽的“导引”、借助于服食“不死之药”,实现生命无限延长与再生,进而化入“仙境”,熊之类具有生命“死而复生”神性的神秘动物因此成为人们崇拜和喜爱的对象。禽兽镜图式中的熊有些头上生长有弯曲的独角(线图5、3),亦如同汉镜图式中头生独角的蟾蜍、白虎、辟邪、天禄之类,均喻示其生命不死。

2 因为熊具有力大勇武、刚猛强悍、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与雄健阳刚的男子颇为相似,因而被古人隐喻为象征男性生殖繁衍的吉祥神物。《诗经・小雅・斯干》:“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是说人在睡梦中遇见熊罴就是男子(生育男孩)的祥瑞。至迟从商代始,铜器、玉器、陶器上就刻绘有蹲踞熊显露生殖部位的图式。在山东、四川地区已发现的许多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摇钱树等画像材料中,熊经常与直接表现男女拥抱、交媾及母性哺乳、生殖繁衍题材的物像同出。而熊在汉画中流行蹲踞型、仰卧型图式以尽力凸显生殖器部位,甚至直接夸张地刻绘显露出两后肢间生殖器的图式,则更为清晰地表达出熊在汉画中具有象征生殖繁衍意义的神秘内涵。汉禽兽镜中出现最多的蹲踞型(线图4、5、6)、仰卧型(线图8~13)熊物像图式,皆为四肢伸展状,尤其是两后肢夸张性外展状,明白无误地凸显其生殖器部位以表达吉祥旺盛的象征意义。与汉画像砖、画像石中同类图式相比较,区别仅仅在于因铜镜构图简约未明确刻绘出熊的生殖器罢了。

3 有研究者认为,在狮子没有从西域进入中国之前,熊是传统意义上的“百兽之王”,具有抵御百邪群凶的最强大的力量和勇气,令人敬艮崇拜。相传黄帝战胜炎帝就是使用了熊罴等神兽相助。《周礼・夏官・司马”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赏,执戈扬盾,帅白隶而时傩,以索室逐疫。”方相氏之所以能够驱逐所有恶鬼瘟疫,是因为其“掌蒙熊皮”(化装成熊神)统帅“十二兽”,借用了熊刚猛强悍、孔武有力、矫健善搏的无比神威,可见熊在古代是人们崇拜的力量最强大的能够统领百兽的御凶驱邪之神。禽兽镜中的人立型熊图式(线图1、2),熊后肢曲弓、前肢外展上扬,尽力展示其强劲勇武的神威。爬行型熊图式(线图3、16),熊低首回望,张嘴怒吼,两耳上竖,一硕大粗壮的前肢上扬,取前行中猛然驻足回首凶猛扑击瞬间的形态,凸显其凶悍、勇猛的特征。

4 熊在传统文化中―直是作为瑞兽存在的。《穆天子传》:“春山,百兽所居也。爰有赤豹熊罴,瑞兽也。”浙江上虞一东汉墓出土的黑釉熊形灯,熊的额部铭刻“大吉羊(祥)”三字,表明汉代人将熊作为吉祥兽看待。东汉时期,熊还作为预示王者政治清明、忠奸明辨的祥瑞大量出现在文献和汉画材料中,《孝经援神契》:“赤熊见则奸佞自远。”

汉禽兽镜的构图题材源自先秦或更早的古老神话传说,熊图式内涵的衍变即是一例。

责编 一粟